西夏亡國的鐵血君王 西夏末帝——李睍 ![]() 李睍,黨項族,西夏神宗李遵頊的孫子,西夏獻宗李德旺的侄子,清平郡王的兒子,公元1204年出生在王府之中,初封為:南平王。西夏的第十位皇帝,也是西夏的亡國之君,是為夏末帝。 西夏的第十位皇帝 殊死搏斗 你死我活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后又開始了對西夏的進攻。 公元1226年,夏獻宗李德旺駕崩,西夏群臣繼立他的侄子李睍為新帝,改年號為:寶義元年。夏末帝李睍在繼位的時候,西夏就已經面臨亡國的危局。 他即位后就親自率領西夏軍民勇敢且頑強的展開了對抗蒙古大軍,開始曲線救國的殊死搏斗,但最終還是無法抵擋得了成吉思汗的猛烈進攻。 自古有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古代王朝的更替非常頻繁,盛極必衰,王朝更替是家常便飯。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滅亡下場都很凄慘,通常在舊王朝的滅亡之時,就是新王朝的興起之日。國破家亡,山河破碎,新生更迭,周而復始。 歷史上國家滅亡 亡國之君的結局 第一個當屬秦國,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皇權專政時代的朝代,公元221年秦始皇滅掉了六個強盛的國家,統一了中國,史稱:秦王掃六合。 ![]() 秦始皇 那當年六國被秦國消滅后,六個國家的國君,他們最后的結局又會是什么? 戰國七雄 秦王掃六合 一、韓國被秦滅國 公元前230年,最先被秦國給滅亡的國家是韓國。 韓國位于今天的河南一帶,當初是從晉國分家獨立而成,國土較少,難以被諸侯承認。后來靠著歷代先王在亂世當中打拼,才有了一席之地。 后來韓國之所以能崛起,是因為韓國人發明了先進的武器——弩。當時人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后來在韓昭侯在位期間,他啟用申不害,對內休整,對外友好,在當時成為一方小霸。但是到了后期,韓國的劣勢就出來了,由于周圍都是大哥級別的國家,又沒有地方可以開墾,完全沒有可以拓展的機會。 因此,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實力最差。為求自保,韓國隨風搖擺,一邊與秦國修好,搞合作,另一邊又暗地里跟六國勾結。 在公元前230年,跟趙國打過一戰后的秦國,厲兵秣馬,立刻率領軍隊攻打韓國。 當時的秦國威風八面,周圍的國家不敢輕易出手相助,就這樣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國征服的國家。 韓國被滅之后,韓國國君被活捉,囚禁一生直到老死。秦始皇仍然保留了韓國的貴族,在漢代初期有不少的精英就是出自于韓國,是韓國貴族的后代。例如:張良、韓信、韓王信。 二、趙國被秦滅國 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國滅國。 趙國的巔峰時期是在趙武靈王在位期間,他在位期間推行胡服騎射,大大提高戰斗力,尤其是騎兵力量。 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囊括了大部分的河北地區、山西地區,以及內蒙古陰山以南,是東方地區最大的勢力。在六個諸侯國當中,能夠與秦國一決高下的就是趙國。 兩個國家之間展開數十年的爭斗,而爭霸的轉折點是:長平之戰。由于趙括不會帶兵,最終導致長平之戰失敗,將近40萬人被秦國所滅,至此趙國一蹶不振,最終被秦國滅國。 趙國滅國后,秦軍直接俘虜了趙王,趙王最后是被流放,隨后他就病死在山上。剩下的趙國貴族則保留了他們的血脈,只是殺了趙國嫡系皇帝的血脈。以至于當初項羽起兵,為了尋找趙王后裔而踏訪全國,最終才找到趙歇。 三、魏國被秦滅國 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亡的國家是魏國。魏國跟韓國、趙國一樣原先是屬于晉國的,三家分晉才獨立出來。 由于魏國所處于中央之地,周圍的國家爭強好戰,要想在夾縫中求生,魏國不得不變法圖強。 魏國也是最早變法圖強的國家之一,先后啟用李悝來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最終讓魏國國力大振,隨后幾次對外擴張作戰取得勝利,成為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只是好景不長,很快魏國的國力逐漸衰弱,最終在秦始皇稱帝后,馬上派出將軍王賁用水攻,攻破魏國國門,魏王假意投降于秦國。 這次秦始皇對于魏國稍微仁慈,對于魏王嫡系王族斬盡殺絕后,其余王室都被保留下來。沒想到,這就留下了隱患,后面才有魏景湣王的兒子魏咎、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國一度企圖復國,但最終沒能成功,還是滅國了。 四、楚國被秦滅國 公元前223年,在秦國虎狼之師的鐵蹄之下,楚國滅亡。 楚國歷史最為悠久,從春秋到戰國就一直存在,位于現如今的湖南地區附近。由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以至于提及楚國就想到人才,像是屈原、宋玉等人都是楚國人。 楚國的實力不容小瞧,曾經有段時間楚國匯聚了天下英才,文人將軍齊聚廟堂,為楚國出謀劃策。 在楚悼王在位時期,他任用吳起變法,讓楚國變得兵強馬壯,展示了楚國稱雄的實力。在隨后的楚王帶領下,疆土進一步擴大,幅員遼闊,鼎盛時期的楚國是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楚國的滅亡是因為陳年舊病所導致,弊政積累太多,以至于觸及其中便會牽涉楚國諸多勢力的利益,難以掃除雜癥。 楚懷王空有野心,想要重整江山,但是被秦昭襄王騙去咸陽,最終客死他鄉。楚國的末代國君,國破家亡之際,在兵敗后自殺身亡,也是六國被秦滅國后唯一自殺的國君。 五、燕國被秦滅國 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亡的國家是燕國。 面對秦國崛起的大勢所趨,燕國覺得自己再也無力制衡秦國的壯大,面對日漸強大的秦國,以燕國的實力肯定是無法硬碰硬,只能是出奇制勝。 燕國的太子燕丹了解秦國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野心,全然在于秦王嬴政的身上,嬴政不像他之前的父輩們那樣,只想著一畝三分地,他是秦國首個提出要一統天下的人,因此,要想阻止秦國一統的步伐,首先就要對秦王嬴政下手。 于是,太子丹找到荊軻,讓他去刺殺嬴政,這便是歷史有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實事件。 公元前228年,秦國攻破趙國的邯鄲,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 公元前226年,燕王喜聯合趙代王嘉抵抗秦軍,戰敗后逃往遼東。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燕國被秦軍給攻破,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 燕國滅亡后,對燕國王族依舊保留,只是殺了太子燕丹,其他人則被流放在外。 六、齊國被秦滅國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齊國宣告滅亡,秦國最終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 在戰國七雄里,秦王掃六合的過程中最后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就是齊國。 齊國對秦國沒有進行多少大型的反抗。在最初的時候,對于其他五國的遭遇也是無動于衷,不加強軍備。等到五國都滅亡后,才想著要招兵買馬,只可惜為時已晚。 在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齊軍主力,直驅首都,打得齊軍土崩瓦解,齊王建只好開城投降。 齊國滅國后,齊王建最終被活活餓死了。但由于齊國君主投降的態度比較好,其他的王公貴族都被保留下來,沒有大開殺戒,只是被遷移到一個地方集中管理而已,結果相對來說是比較好的。 由此看來六國被秦國滅亡后,亡國之君大多選擇投降,成為秦軍的俘虜。有的被流放,有的下落不明,更有的是被直接誅殺,這些亡國之君的下場都很是悲慘。 就是在西夏王朝存在的同一時期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先后也有幾個少數民族的政權建立國家。 在中原大宋王朝存在的同時,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也沒有逃脫滅國的噩運。在短短數十年間先后滅亡,那么他們被滅國之后,那些亡國之君又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呢? 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西夏王朝在虎狼環伺的境地中活了下來,并且西夏的歷史,文化,經濟,活得比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國家更值得炫耀。 西夏國之最 少數民族政權里享國最久的西夏政權 北宋享國167年,南宋享國152年,金國享國只有119年,只有西夏國祚享國189年。 西夏王朝是在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中享國時間最久的,也是最后被蒙古滅掉的少數民族政權,同時西夏還是被歷史記載最少的,其破壞程度最嚴重,抵抗蒙古最頑強,使得蒙古大軍六次進攻才成功拿下。 西夏也是歷史上唯一沒有修史的王朝,西夏的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一個空白,無人知曉西夏國的存在。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西夏帝王陵墓群相比于遼,金的皇家陵墓來說,是保存最完整的少數民族帝王陵墓群,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單,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 西夏在蒙古滅國屠城的過程里是最慘烈的,血流成河,尸橫遍野,老人小孩也不放過,滅國之后徹底的銷聲匿跡,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一度成為了一個神秘的國度傳說。直到千年以后的今天,西夏王陵的發掘才讓這個充滿神秘的王朝又重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 公元1125年,金滅遼;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公元1227年,蒙古滅西夏;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公元1279年,大元王朝滅南宋,大宋就此滅亡。 遼國滅國的結局 公元1125年,金國滅掉遼 遼國的亡國之君 ![]()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契丹族,作為中國歷史上古老的游牧民族,在《魏書》中就有對契丹這個民族的記載。 契丹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早在四世紀中葉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契丹族,而且已經有1000多年的輝煌歷史。 遼國一共九位皇帝,在遼國歷史的鼎盛時期里是遼國與西夏共同合作。這時候的局面就是遼國和西夏結盟,共同對付宋朝,就類似于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公元1120年,金軍攻克遼國的上京,守將蕭撻不也投降,到公元1121年遼朝已經失去一半的領土。 公元1125年3月26日,遼國的天祚帝耶律延禧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所俘虜,遼國宣告滅亡。 八月,天祚帝耶律延禧被押送到金國的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公元1128年,天祚帝耶律延禧病故在上京。 這時候北方崛起的女真族建立金朝,金國一共滅了兩個王朝,一個是遼國,另一個就是北宋。這樣的情況下,金朝暫時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 北宋滅國的結局 公元1127年,金國滅掉北宋 宋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北宋是被金國所滅,南宋為元朝所滅,從此便進入元朝的統治時期。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先后一共有十八位皇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北宋的亡國之君 ![]() 宋徽宗趙佶 宣和七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侵北宋。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宋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于太子趙恒,是為宋欽宗。 金兵直逼開封府,宋徽宗連忙逃至金陵(今江蘇南京)。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等人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可是由于徽、欽二帝的昏庸無能,一心想求和,罷免了李綱等忠臣。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失利,金軍攻破汴京,金國皇帝廢宋徽宗和兒子欽宗趙桓為庶人。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底, 金國皇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導致北宋滅亡的直接事件是著名的“靖康之難”,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成了俘虜被金兵擄走,再也沒能活著回到中原。 北宋滅亡后, 宋徽宗被金帝侮辱封為昏德公,關押在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金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 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囚禁期間,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金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四月,宋徽宗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國城,享年54歲。 ![]() 宋欽宗趙桓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國在消滅了遼國之后,分兵兩路南下進攻宋朝,直逼宋朝國都開封,宋欽宗趙桓是宋徽宗趙佶的長子,二十六歲的太子趙桓受父宋徽宗趙佶禪讓登基,是為宋欽宗,改年號為靖康。 靖康之變的時候,和父親一起被金人俘虜北去。 公元1156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命令宋欽宗出賽馬球,趙桓本就身體孱弱,患有嚴重的風疾,又不善馬術,很快從馬上摔下,被亂馬鐵蹄踐踏致死,終年57歲。 金國滅國的結局 公元1234年,蒙古國滅掉金 金國的亡國之君 ![]() 金哀宗完顏守緒 公元1232年4月,蒙古軍隊包圍了開封城。同年,南宋也派出了軍隊進攻金國。直到這一年的冬天,開封城內已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 金哀宗于是決定撤離都城,在一大群誓死效忠的女真族和漢族大臣護衛下,金哀宗先是抵達河南歸德,后又逃到蔡州。金國首都開封在金哀宗撤離不久后就被攻破了,城內數百名完顏家族男性全部被殺死。 公元1234年2月8日夜,絕望的金哀宗召集百官并宣布將皇位禪讓給時任東面元帥的完顏承麟。次日,一場簡單的傳位大典剛剛開始,蒙宋聯軍就已經攻破蔡州城。 完顏承麟率領城中金軍同聯軍展殊死搏殺,最終在亂軍中戰死。金哀宗完顏守緒自縊殉國,時年三十七歲,金朝滅亡。 南宋滅國的結局 公元1279年,元朝滅掉南宋 南宋的亡國之君 ![]() 宋末帝趙昺 趙昺是宋度宗的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的第九位皇帝,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 公元1276年時,蒙古鐵騎已經踏遍了南宋的江山,在兵臨城下危機之時,朝中文武百官是自身難保,于是紛紛逃亡。 公元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戰開展決戰,宋軍全軍覆滅,元軍隨后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背起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至此,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皇朝也正式宣告結束了。 在遼國、金朝、西夏存在的同一時期里這三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是“冷門”的存在,大部分人是不知道這三個朝代的,即使是知道,也是分不清這三個朝代是什么關系。而在幾個被滅的國家中,唯獨西夏是最慘的,那西夏為什么是其中滅國最慘的呢? 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強勁對手 征服者“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古代帝王之一,在五十多年的南征北戰、東討西伐中,先后滅掉了40多個國家,征服了720多個民族,建立了強大的國家:“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原名孛兒只斤·鐵木真,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公元1206年春,在斡難河源頭召開的“忽里勒臺”大會上,鐵木真被諸王和群臣上尊號為“成吉思汗”原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可汗。 鐵木真建九旃白旗,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以本部落名稱為國號,稱“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被稱為是“一代天驕”,是因為他有很多的豐功偉績。他建立蒙古國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一生中曾征服或消滅了4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就包括現大部分屬于中國版圖的維吾爾、西夏、金朝、西遼等地。 他所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就已經橫跨亞歐大陸了,大部分地區成為他的領土,歷史再沒有任何一個陸地勢力或國家能夠達到這樣的規模。 大蒙古國版圖 大蒙古國的國土面積在穩定時期版圖超過了3500萬平方公里,東起朝鮮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俄羅斯諸國,南達爪洼中南半島。 最西邊到了歐洲一帶的多瑙河;西南邊到了中東地區的巴基斯坦;最南邊到了淮河流域;最東邊到了庫頁島;最北邊到了北極圈附近。 成吉思汗最遠打到的地方向南到今巴基斯坦地區,向西到今黑海地區,最遠的地區是黑海地區和巴基斯坦。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子孫們又不斷開拓疆土,達到4500多萬平方公里。占當時整個人類世界的五分之四,現在整個亞洲的陸地面積也不過4400萬平方公里。而“蒙古帝國”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疆域最遼闊的國家。 蒙古帝國在最頂盛的時候,北到西伯利亞,西至奧地利,南抵印度,幾乎將整個俄羅斯納入囊中,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帝國當之無愧。 成吉思汗一生戎馬,戰無不勝,可以稱得上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帝國,還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評為世界第二大帝國。 但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君主,在面對西夏的頑強抵抗,誓死不降的時候,竟然六次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才將西夏滅國。西夏居然也成為了成吉思汗這輩子最后一個征服的地方。 西夏滅國的開始 成吉思汗六次征戰西夏 ![]() 公元1225年,經過7年的遠征,鐵木真終于回到了蒙古草原。次年,因西夏背棄盟約,64歲的鐵木真親征西夏,將西夏平定。 蒙古國滅亡西夏的戰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多次征戰才取得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黨項族人的血性和頑強。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發動攻滅西夏的戰爭,這已經是蒙古第六次征伐西夏了。 公元1203年,在吞并克列部幾年后,鐵木真統一草原,建立大蒙古國,稱為:成吉思汗,拉開了蒙古與金國對抗的序幕。 西夏作為金國的兄弟國,自然也成為了成吉思汗的目標之一,面對金夏聯盟,成吉思汗決定采取“先弱后強”的策略。 先針對西夏用兵,蒙古經過三次征伐,拿下斡羅海城,攻破克夷門,兵圍中興府,金國見死不救,西夏向蒙古求和,達成蒙夏聯盟。只是西夏的政治立場不堅定,徹底觸怒了成吉思汗。 公元1226年,西夏再一次背叛蒙古,這一次,成吉思汗徹底憤怒了,64歲的成吉思汗拖著病體發動了對西夏的第六次進攻,這一次也是蒙古滅西夏的關鍵一戰。 蒙古帝國以西夏沒有旅行約定為名,成吉思汗分兵東西兩路,夾擊西夏,成吉思汗親率主力從兀剌海城出發,攻破黑水城,迂回到賀蘭山,兵臨西夏都城。 西夏人也早就料到蒙古軍會來,所以做了很堅實的防守,可惜雙方力量懸殊,西夏的很多城池都被蒙古大軍攻破。 西夏頑強抵抗蒙古大軍 蒙古大軍包圍中興府 蒙古西路軍一路從河西走廊進攻西夏,攻破沙洲、肅州、甘州、涼州,蒙古軍主力大軍兵圍西夏重鎮靈州,與西夏大軍展開了最終的決戰。 公元1226年11月份,蒙古大軍進攻中興府(西夏國都),途經靈州城時,遭到了西夏名將嵬名令公的頑強抵抗,蒙古軍傷亡慘重,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斬了多位打算逃跑的蒙古士兵,才穩住了軍心,艱難的拿下了靈州城。拿下靈州城后,蒙古大軍就包圍了中興府。 西夏黨項族人最后的倔強 有血性的鐵血君王 西夏寶義二年公元1227二月,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南下渡黃河攻入金積石州,隨后攻破臨洮府及洮、河、西寧三州。就在此時蒙古軍隊中突然出現了瘟疫,使得大批蒙古士兵病倒了。 這個時候西夏正處于“春寒,馬饑,人瘦,兵不堪戰”的困難境地。夏末帝李睍忽聽說蒙古軍士有數萬人患疫病,想要乘機偷襲。 很快蒙古將耶律楚材用攻破靈州時繳獲的大黃治病,使得蒙古軍隊無恙,西夏兵聽聞后更不敢出。 禍不單行,瘟疫傳到了中興府中,城中瘟疫四起,傳染速度極快,西夏民眾的生命健康遭到了巨大的威脅,一時間死亡人數達到千人。就連很多軍隊中的士兵也感染了,百姓的生產力迅速下降,軍隊的作戰能力也大幅度下降,這對軍隊的后援供應起到了不利影響。 西夏城中的疫情蔓延,為成吉思汗提供了莫大的契機,對于長期信仰佛教的西夏君民來說,這次瘟疫毫無疑問是一場巨大的劫難。 蒙古大軍趁機繼續向前推進,見城破城,見人屠人,西夏大地頓時一片哀嚎,烽煙四起,血流成河。 “百無一二,白骨蔽野,數千里成赤地”史書對滅國時的西夏留下了詳實而凄慘的記載。 綿延百里的土地一兩個人也看不到,陰森的白骨已經把整片山野全部覆蓋,舉目望去,山河千里,都被鮮血染成了紅色。 現在,蒙古人已經拔除了所有的阻礙,只要拿下中興府,就能滅亡西夏,結束這個黨項人苦心孤詣經營將近兩百年的王朝。 對蒙古人來說,這是興奮的,而對西夏人來說,這是殘忍的。西夏是個存在近兩百年的王朝,當蒙古軍隊對中興府發起攻勢時,卻發現這個孤立無援的城市似乎并沒有那么好拿下來。 這時候的西夏人民團結起來,玩了命一樣的抗爭,大有與城池共存亡的架勢。西夏最后就只剩下了中興府這一座孤城,這也是他們最后的底線了。 西夏末帝的智謀 誓死與西夏共存亡 包圍中興府 這時候成吉思汗換了一種策略來拿下這座城池,他命令軍隊把中興府團團包圍,等待里面的資源食物消耗殆盡之時,就是西夏黨項族人的投降之日。 圍城,這就是真正的圍城,“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圍城外面的人卻都虎視眈眈的想進去”。 夏末帝李睍就在這種危機的關頭仍然沒有放棄,他想要和成吉思汗斗爭到底,他開始與成吉思汗玩計謀,決定假裝投降成吉思汗。 假意投降,請君入甕 中興府不遠處有一處叫做沙州的小城,城中的守將受皇帝旨意,假意投降蒙古人。 成吉思汗聽說西夏有守將棄城投降,很高興,因為黨項人性情素來剛烈,自己帶著蒙古大軍破城屠城,什么都見過,就是沒見過西夏人投降。現在終于有西夏將領愿意投降,成吉思汗正好可以拿此事大做文章。 有第一個投降的,就有第二個,要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那就是一舉兩得。很快,成吉思汗派遣大將忽都鐵木兒入城接受投降,沒想到忽都剛到城里,西夏人就變臉了。 原來西夏人是假意投降,誘敵深入,想要玩個陰招,身經百戰的成吉思汗居然中計了,西夏人關閉城門后,要搞個甕中捉鱉。 忽都鐵木兒拼死力戰,這才逃出城去,被擺了一道的成吉思汗憤怒異常,但他除了圍城之外,成吉思汗也沒有什么可行的辦法來拿下這座孤城,硬打的話自己勢必要損失大量的兵力,這是兵家大忌。 中興府城墻極高,夯土又厚,除非皇帝李睍主動投降,不然很難破城而入。李睍玩了一招詐降,氣勢是有了,但仍舊沒有改變西夏滅國的危局,眼下蒙古軍隊還是將中興府包圍起來,靜觀其變。 在西夏滅亡的危機時刻,夏末帝李睍還是誓死不投降,從這點來看,他是一個相當有血性的鐵血君王。 皇帝李睍被圍困在中興府中,眼看城被攻破,國勢瀕危,一籌莫展。他召來三朝老臣右丞相高良惠委以國事。 高良惠“內鎮百官,外勵將士”,堅守都城,自冬入夏晝夜親自巡邏。部屬官吏都勸他保重,他感嘆地說:“我世受國恩,不能芟除禍亂,使寇深若此,何用生為?” 終因年事已高,勞累過度而死。末帝李睍三次到他的靈前痛哭,中興府城中一片悲泣之聲。 五月,成吉思汗回師隆德(今寧夏西吉境),因天氣炎熱,到六盤山避暑。他見西夏已孤立無援,還不出降,就派御帳前首千戶察罕赴中興府向夏末帝李睍下諭命令其投降,又一次遭到夏末帝的拒絕。 天災人禍突然降臨 六月,死守中興府的夏末帝李睍希望可以等來一絲轉機,但沒想到卻等來了晴天霹靂。中興府內突然發生地震,房倒屋塌,天災降臨,瘟疫又席卷城內,天災徹底摧毀了夏末帝李睍內心最后的那一絲倔強,決定出城投降蒙古。 被困堅守半年之久的中興府,已經是糧盡援絕,西夏軍民因患病無治,已經完全喪失抵御和作戰能力。 夏末帝李睍此時,處于山窮水盡的境地,只好親自帶領西夏國的大臣李仲諤、嵬名令公等文官武將們,奉“圖籍”向蒙古軍請降,但提出寬限一個月的請求,“以備貢物,遷民戶”而后親自來朝拜謁。 成吉思汗很豪爽的答應了夏末帝李睍的請求。此時成吉思汗也已身患重病,駐蹕在清水縣(今甘肅清水)西江(今牛頭河)養病,居然一病不起,直接歸天了。 成吉思汗在臨終前,留下遺詔:死后暫時秘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等到夏末帝李睍獻城投降后,要斬草除根,將城內軍民全部殺光,隨后就一命歸西了。 歷史總是自有安排,一心想要滅掉西夏的成吉思汗卻沒能親眼看到夏末帝李睍出城投降的那一天,就在李睍正式宣布要投降的時候,成吉思汗已經病逝,沒有能親眼目睹,西夏這個又倔強又有血性的亡國之君向他低頭。 西夏出城投降后,心懷憤恨的蒙古軍殘忍的處死了夏末帝李睍,又對西夏臣民舉起了屠刀,沖進城內大肆殺掠。西夏就在這一場血腥的戰爭中徹底滅亡,而西夏人撕心裂肺的哭喊聲,掩蓋了蒙古人送別成吉思汗的悲傷。 夏末帝被殺,西夏被滅國毀陵 ![]() 公元1227年8月28日,夏末帝李睍率領文武百官投降,蒙古軍殺死夏末帝李睍以及他的子女妃嬪等皇室成員,同時對中興府進行了屠城,一舉蕩平了中興府。 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夏末帝李睍不知道,主動出城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害,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到此為止,一共歷時22年的蒙古滅西夏的戰爭也徹底宣告結束。 夏末帝李睍盡管面對亡國的困境,他仍然沒有放棄。他用黨項族人特有的勇敢和血性向世人展示了西夏人的氣節。 雖然李睍成為了西夏的亡國之君,但是這并不是他的過錯。他在西夏王朝的最后時刻也展示了自己身為一國之君的謀略和尊嚴。相比于其他的亡國皇帝,西夏末帝李睍已經是很有骨氣和膽略了。 在面對外敵入侵的艱難時刻,他肝腦涂地,鞠躬盡瘁,已經用盡了自己所有的力量,迫于大勢所趨,西夏不得不亡國,按照歷史的進程走下去。 城池淪陷,國破人亡 西夏被蒙古滅亡 西夏被滅國時,不僅皇帝李睍被殺,他的子女妃嬪等皇室成員也被殺盡,另外西夏王族也被屠戮殆盡。 此外,蒙古軍還把西夏斑斕的宮殿、陵寢盡數銷毀,將西夏王陵“洗劫一空”后掘地三尺,粉碎的徹底,破壞了帝陵。西夏的皇族拓跋氏一脈,幾乎被趕盡殺絕,就連幼小的孩童也沒有放過。 傾刻,中興城中尸首遍布,堆積如山,血流成河,到處是殘垣斷壁,空氣中彌漫了硝煙的味道。耗費將近一個月的屠殺,中興府里迅速被掏空,硝煙四起,成為了沒有活人的無人區。 大規模破壞帝陵建筑以及地宮 蒙古人要斬草除根的決心很強大,對于西夏的帝王陵墓更是毀滅得一干二凈,王陵地宮里先朝西夏帝王后妃的尸骨也是被毀滅殆盡,將文字全部抹掉,建筑盡毀。 蒙古人這么做的原因,是想要割斷黨項人的龍脈。其慘烈程度,可以堪比北宋滅亡時的“靖康之恥”。 瘋狂屠城的背后,關于西夏的歷史印記,日漸減少,消失殆盡。一個王朝在歷史的新陳代謝中慢慢付諸東流了,只剩下賀蘭山下幾百座皇家陵墓,在風雨中屹立不倒。 公元1227年,在金、宋、遼三朝并立艱難生存了一百多年的西夏王朝,自此銷聲匿跡,消失的無影無蹤。 西夏被蒙古滅國最慘主要原因只有一個: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途中駕崩了,蒙古人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君主,為了報復西夏,也為了震懾其他敵人。 蒙古軍不僅殺了西夏的末代皇帝,還屠了整個西夏王族,并把所有宮殿、陵園地宮全部燒毀,西夏滅國是真的太慘烈了。成吉思汗和西夏一起離去,西夏也成為了他最后征服的地方。 成吉思汗的死亡之謎 ![]() 成吉思汗二十年秋天,成吉思汗在經歷了多年勞累后返回蒙古大草原,卻因為西夏背盟,主將含冤而死,其不顧六十四歲高齡,再次親征西夏,中途因圍獵受傷,高燒不起,卻依然擊敗西夏。 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病逝,享年66歲。死后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谷。 說法一:正常病死 成吉思汗的死看似突然,又像是某種必然的結果。首先出兵西夏之前,成吉思汗已經是一個花甲之年的老人,年老體衰,患病而死。 《元史》中說“上不豫”,成吉思汗此次征戰時,疾病纏身已病了,而《黃金史綱》也有他“患重病”的記載。 從這些史書的記載中,成吉思汗似乎早已感覺到,自己即將油盡燈枯。成吉思汗臨死前心里難過、惡心,再加上他特意退至甘肅東部的六盤山下避暑,像是因為天氣酷熱、氣候不適而染上某種熱病,屬于斑疹傷寒之類。 此時的成吉思汗是一個老年人,常年征戰操勞,心力交瘁,本來就是容易患病的人群,加上當時的醫療條件落后,得了急病后,突然駕崩也是正常死亡。 說法二:墜馬受傷 舊傷復發 《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病逝,與此前墜馬受傷有關。 在公元1226年冬天,也就是去世的半年前,成吉思汗騎著一匹青豹花馬出去打獵。走到半路上,許多野馬跑過,青豹花馬受驚,成吉思汗墜下馬來,受了重傷,在附近駐營休養。 此時,蒙古使者回來將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遜的事傳到了成吉思汗的耳中,還在養傷的他氣壞了,說:我就是死了,也不能容忍他們說這樣的大話”。 后來堅持抱病出征西夏,決心率領蒙古大軍踏平西夏,但不曾想,自己的身體先支撐不住了突然暴斃。 西夏滅亡 成吉思汗的葬地之謎 ![]() 公元1227年,蒙古人滅掉西夏后,開始護送成吉思汗的靈柩返回蒙古高原。一路上,送葬隊伍會將每一個遇到的人畜殺死,這是一種殉葬方式,也確保外人不會知道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 按照蒙古的習俗,成吉思汗的靈柩被實行“密葬”,葬在一個人煙稀少的風水寶地。 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不立碑,不立廟,參與安葬的工匠與士兵也都被處死。下葬后,地上逐漸長滿青草樹木,掩埋了一切痕跡。從此,無人可知曉其葬地所在。 這一喪葬風俗一直延續到北元時期,所有蒙古帝王的陵墓所在地都成了謎。成吉思汗生前為自己選擇的葬地叫“起輦谷”,后代的蒙古國皇帝也都葬在此處。 西夏為什么沒有修史 銷聲匿跡的西夏王朝 元朝為什么不修《西夏史》原因 西夏國小,只占據了當時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一部分,不具備代表的特點。 西夏是少數民族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存在時間不長,傳統人士有鄙夷的思想。西夏又是宋朝、遼國、金國、蒙古國的臣屬國,在這些國家眼里,西夏的地位不值一提。 ![]() 西夏文字 西夏有獨立的西夏文,因為史料極少,西夏的語言文字較為難懂,難以形成史書性質的內容,修《西夏史》具有一定難度。 一、西夏的整體文明程度太低,宋朝就不用說了,文明程度在當時居于世界首位。遼國、金國盡管在建國初期也很野蠻,但是在遼國拿到幽云十六州以及金國入主中原后都迅速地學習先進的漢文化,從奴隸制度迅速過渡到了封建社會。 只有西夏王朝一直奉行孤立主義,不愿意把自己和中原文明王朝靠攏,據考古發現,西夏可能自始至終文明程度都處于農奴社會。 二、整體上西夏是個小國,西夏疆域過小。與同時期的宋、金、遼、蒙古等國比起來,西夏的疆域的確算不上大。 雖然西夏軍事實力很彪悍,疆域面積方面:遼國489萬平方公里,金國361萬平方公里,北宋280萬平方公里,南宋也有200萬平方公里,西夏只有77萬平方公里。 除了疆域面積小,西夏的生存環境也很差,境內多山多荒漠,只有很少地方適合發展生產,因此西夏的綜合國力并不強,之所以存在一百多年更多的原因是周邊的強國看不上這塊地方。 三、西夏盛行神秘主義,不管是我們現代人還是西夏所處的時代,西夏都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西夏王族自稱是鮮卑拓跋氏后人,但更多的證據顯示他們實際上是黨項族人,西夏沒有史官,內陸人對西夏的了解多來自于傳說,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西夏人都在刻意的制造神秘,這樣做有利于維持自己的統治,西夏人還有自己獨特的文字系統,西夏的帝王死后葬入獨特的金字塔中。 四 、西夏滅國后被屠城的破壞 成吉思汗六征西夏,滅夏戰爭打了22年,到了最后成吉思汗是在用生命作戰,才使得西夏滅亡,成吉思汗也隨之去世,可見這一仗打得如此艱難。而成吉思汗對其艱難打下來的城池態度只有一個,就是屠城。 對西夏屠城造成兩個惡果: 1、西夏缺乏史料。 我們知道,西夏建立了自己較為獨立的西夏文字,再加上滅國時大量文獻、史料被化為灰燼,因此這種說法認為,當時未給其修史,主要因為語言不通和史料的丟失。 西夏的典章和文物受到破壞,修西夏史的材料被破壞掉了。 2、西夏精英遭到屠戮。 西夏原本是個小國,主要精英都在國都生活,而在對國都中興府屠城的過程中幾乎全部西夏精英被血洗屠殺。 盡管后來黨項也被當作色目人成為第二民族階層,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黨項人進入中央政治系統。后來修史的時候,自然也沒有西夏精英能出來整理西夏文獻,西夏獨特的文字和文化又難以被理解,所以修史之事只能作罷。 五、西夏遇到的強敵是蒙古。 其實為西夏修史應該是元朝的責任,然而元朝政府對西夏卻恰恰抱有一種徹底消滅的態度,不僅瘋狂屠城,而且對其文字、文化和歷史都是徹底打擊和消滅。 甚至將說黨項語、穿黨項服裝、行黨項風俗的人一律滅殺,最終導致西夏文明徹底淹沒在歷史當中。 而這一切源于蒙古人對西夏的憎惡,而究其根源極可能是蒙古人在滅國西夏的時候失去了偉大的領袖成吉思汗。 在13、14世紀的蒙古軍隊毫無疑問是世界最強,就連文明程度超高的南宋也沒有抗住蒙古的攻勢,西夏被滅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西夏這個國家從建國開始的一個政治特點就是不講信用,宋遼金史均記載,西夏“狡詐多變”,經常利用遼宋、遼金、金宋的政治矛盾,周旋其中,或戰或和,反復無常,從中撈到不少好處。 最后成吉思汗決定先滅西夏,而恰好在這個時候成吉思汗突然暴斃身亡,臨死前恨透了西夏人,遺詔下令將西夏夷為平地。西夏的運氣太差,恰好碰上了最不能惹的成吉思汗。 以上這些原因是導致西夏的史料太少,不足以為作史書記載,加上后來修史的元朝看不上西夏,更不會為西夏修史。導致了西夏沒有自己的獨立史書。 西夏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創建起來的王朝,疆域大致位于中國西北地區,即今天的甘肅、陜西一帶。 ![]()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被蒙古人的軍隊滅亡,歷經十帝,享國189年。 黨項人,在西夏王朝最后的歲月里,一樣展示出了他們高貴的品格和決心。多年前的一次征戰鑄就了西夏王朝189年的帝國傳奇,到如今的國破家亡,正式為這段傳奇,畫上了句號,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西夏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王朝,憑借著其強大的軍事戰斗力獨霸西北地區,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穩固王朝,這對于一個西北地區的王朝而言,是極其不易。 西夏王朝在西北大漠中崛起,最終又被西北的大漠所吞噬。縱觀西夏的整個發展歷史,這是一個十分努力的王朝,也是一個十分悲哀的王朝。 自建國以來,西夏王朝便在夾縫中生存,王朝內外部危機四伏。 西夏地處我國偏遠地區,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為了謀求生存,不得不采取對外依附的外交政策,但最終,這個西北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王朝,在歷史長河中留下189年的足跡之后,又神秘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