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中,脾胃有很高的地位,原因無他,只因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但是如果說脾胃虛弱了,氣血生化無源,那自然也就無法濡養其他臟腑了,就會出現一系列身體的問題,比如說會出現渾身乏力、精神狀態差、形體消瘦、 面色蠟黃、食欲不振等等。 『中醫:脾虛的人如何健脾?教你“補脾五法”,學會!補脾不迷路』 第一健運——健脾丸 「中醫組方」黨參、白術、陳皮、枳實、山楂、麥芽 「藥理主治」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第二健中——健中湯 「中醫組方」甘草、白芍各七分,大棗三枚,黃芪三錢,干姜、川芎各二錢,肉桂一錢。 「藥理主治」具有補中益氣,散寒痞氣之功效。主治汗多亡陽,中氣虧敗,致成痞滿 第三除濕——五苓散 「中醫組方」澤瀉、茯苓、豬苓、炒白術、肉桂。 「藥理主治」溫陽化氣,利濕行水。用于陽氣不化、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癥見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 第四生血——八珍湯 「中醫組方」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 「藥理主治」具有益氣補血之功效。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第五益氣——補中益氣丸 「中醫組方」炙黃芪、黨參、白術、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炙甘草。 「藥理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 提醒:本文僅供藥理學習使用,不可作為自行用藥的依據,如需用藥,請先尋醫辯證,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