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昌起義部隊及轉戰解析 (一)起義部隊、領導層及指揮 實質: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軍隊兩萬多人南昌舉行起義。 預計參加的部隊:葉挺第11軍(黨代表聶榮臻)第24師(葉挺)、第10師(蔡廷鍇),第4軍第25師(周士第、李碩勛);賀龍第20軍全部;朱德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武漢分校第六期學員,番號第九軍),以及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部。 ——變動:蔡廷鍇第10師脫離起義,在南下廣東過程中轉向贛東北,驅逐部隊中的共產黨員。軍官教導團在赴南昌途中,在九江被繳械扣押沒趕上參加,部分人員后來參加秋收起義,部分派回鄉轉赴各地工作。 ![]() 前敵委員會: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以周恩來為書記。 部隊指揮:葉挺代總指揮,賀龍前敵代總指揮,劉伯承總參謀長,郭沫若總政治部主任。 (二)南下廣東失利、湘南起義、上井岡山 國民黨張發奎、朱培德部進攻,八月三日撤出南昌,南下廣東東江,計劃發展力量、爭取外援,再攻取廣州。盛夏遠征,南下途中減員。 廣東李濟深調錢大鈞、黃紹竑部阻擊,起義軍突破后至潮(州)汕(頭)地區,遇黃紹竑、陳濟棠、薛岳三個師攻擊受損,向海(豐)陸豐撤退途中被阻擊潰散,朱德、陳毅率余部約八百人轉戰粵贛湘邊。 1928年1月北上湘南,發動“湘南起義”。宜章年關暴動,宜章城外伏擊追擊的國民黨獨立第3師許克祥部,繳獲大量武器裝備改善部隊。再分兵各縣,協助當地農協武裝建立縣蘇維埃政權,郴州、資興、永興、耒陽共五縣。 革命中左傾盲動錯誤損害群眾利益,國民黨軍隊進攻,4月上旬撤出湘南,向井岡山轉移。 ![]() 廣東失利后部隊多數領導去向:經上海中央轉赴各地,白區工作、回鄉潛伏待機,犧牲或進入蘇區。如: 周士第(海南瓊海人),黃埔一期參加北伐;輾轉各地策劃反蔣(黃埔同學),曾被捕營救獲釋;1933年底到中央蘇區任紅軍大學教員;晉綏軍區、八路軍120師參謀長。 李碩勛(四川宜賓人),上海大學學習時聽共產黨人的課、接受馬克思主義,派到武漢任4軍25師政治部主任、黨代表;上海白區工作,1931年派赴中央蘇區,途中經海口被捕犧牲。 (三)葉挺獨立團、賀龍第20軍簡介 葉挺挺獨立團: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第四軍獨立團(北伐先鋒)-第四軍25師73團。共產黨派三十多名黨團員到獨立團任排、連、營級干部。 賀龍:家鄉(湘西北張家界桑植縣)農民暴動“上山”(川東南山區)。沿江劫軍火船(長江日輪)壯大成軍。湘西北率部響應北伐、兵力擴充,湖北總工會工人糾察隊、附近縣農民武裝加入,由獨立第15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轄三個師。 三個師師長簡介:分別為賀龍弟(賀錦齋)、舊軍隊時的結義兄弟(秦光遠),以及北伐軍官周逸群。賀錦齋、周逸群、段德昌在土地革命時期先后犧牲,秦光遠在貴州家鄉從事“兵運”策反工作,兩次被捕,抗戰期間病逝。 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序言:湘鄂贛粵四省農民秋收暴動計劃,除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發動、上井岡山外,其他幾省起義未發動成功。 (一)起義準備工作 實質:以湖南農民(平江、瀏陽、醴陵等地)、安源工人為主,武漢警衛團為骨干的工農兵武裝。 起義調整意見:縮小范圍、集中力量(由湘中、湘南、湘西南改為長沙為中心);不能單靠農民,需一兩個團軍隊作骨干(調武漢警衛團參加);不應再打國民黨旗幟,直接打出共產黨旗幟。 范圍:中央大綱規劃湘中(長沙為中心)、湘南(衡陽)、湘西南(寶慶今邵陽),縮小為長沙為中心。七縣:平江、瀏陽、醴陵、安源(江西)、湘潭、寧鄉、岳陽。 工農兵武裝:工人糾察隊(安源);工農義勇隊(湖南平江、瀏陽)、農民自衛軍(湖北崇陽、通城兩縣,湖南醴陵等縣);武漢警衛團 (二)計劃及部署、領導機構及部隊指揮 起義計劃:9月9日開始破壞鐵路(長沙鐵路工人,長沙-株洲段),11日各縣舉行起義,15日長沙起義,16日各路義軍會師奪取長沙。 各部隊負責人組成前敵委員會(“前委”),毛澤東任書記。部隊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總指揮盧德銘、師長余灑度。 ![]() 具體部署:1.修水(第一團):武漢警衛團、平江農軍,及湖北兩縣(崇陽、通城)農軍,攻取平江。 2.安源(第二團):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及附近幾縣(永新、萍鄉、醴陵等)農軍,攻取萍鄉、醴陵。 3.銅鼓(第三團):瀏陽農軍、警衛團和平江農軍各一部,攻取瀏陽。 爾后各團向長沙推進,在長沙工人武裝起義配合下奪取長沙。 (三)各部受挫、向南轉移、整編后上井岡山 北邊第一團:前行中遭收編的國軍邱國軒團側后襲擊,被打散后經收容,向平江、瀏陽兩縣邊界轉移,靠攏第三團。 中間第三團(毛澤東):遭國軍兩個營進攻后轉移。 南邊第二團:攻萍鄉(未克)、醴陵(一度占領),長沙、萍鄉國軍反撲,北上瀏陽遭追敵襲擊實力受損。 ![]() ——起義各路武裝進攻受挫,令各團向瀏陽東南三灣村文家市集中,19日開會決定放棄進攻長沙計劃,沿羅霄山脈南移,尋求立足點。(文家市決策) 南下途中遭襲,總指揮盧德銘犧牲。29日永新縣三灣村縮編為一個團,把黨支部建在連上。(三灣改編) 10月份上井岡山建立根據地,對農民武裝袁文才、王佐部采取團結改造方針。(上井岡山) 三、廣州起義解析 (一)起義部隊、領導人及部隊指揮 實 實質:以共產黨掌握的軍隊教導團(軍校學生組成)為骨干,工人運動眾多工農加入支持。 起義部隊:教導團(黃埔軍校學生、葉劍英曾任團長)、警衛團一部、工人赤衛隊。 領導人、部隊指揮:張太雷等人,葉挺、葉劍英 (二)概述、背景、經過及結果 概述:1927年12.11-12日,攻占廣州后在敵軍反攻下撤出。 背景:國民黨粵桂軍閥張發奎、李濟深爭奪廣東,張發奎占領廣州后追擊桂系各部,廣州空虛,因政策寬松廣州工農運動高漲。 經過及結果:計劃12日起義,張發奎有所察覺,在廣州實行戒嚴,廣東省委決定提前起義。葉挺指揮教導團主力打垮敵軍駐沙河一個團,回師市區協同其他部隊占領廣州大部。第四軍軍械庫、軍部及12師后方辦事處未攻下,張發奎至珠江南岸第5軍軍部電令各部回防廣州。國民黨軍反攻廣州,張太雷犧牲,12日夜起義軍余部撤出,轉至東江地區、廣西右江等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