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測試 寶寶總是“放下就哭,落地就醒”,這是為什么? A.寶寶缺乏安全感 B.父母或者照料者經常抱著寶寶入睡,孩子養成了習慣 為什么寶寶需要抱著才肯睡? 當寶寶呱呱墜地,來到我們的身邊時,他就像屋子里的明燈,帶給了我們希望和美好。初為人父人母的我們,除了幸福之外還有一點點緊張和無措。 在寶寶出生的前兩個月里,他們很多的時間都處在睡眠的狀態。哄寶寶睡覺成了困擾父母首當其沖的問題。 抱著寶寶,好不容易把他哄睡著了,可正想把寶寶放下,只要一碰床,寶寶就睜眼開啟號啕大哭的抗議模式。 看著寶寶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的樣子,我們只得把他重新抱起來,寶寶這才停止了哭泣。“放下就哭,落地就醒”可謂許多新生兒的現狀。 我們排除寶寶生理上的不舒服(比如說尿不濕滿了、餓了、想吃奶)等等問題后,會發現這時候寶寶還需要你抱著安撫。 如果我們看到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懷胎十月,出生后經歷的巨大環境變化,就不難理解寶寶為什么總是想要被抱著。 寶寶沒有了原來熟悉的羊水和胎盤的包圍,感受不到被“擁擠”包圍的觸感,也感受不到媽媽熟悉的味道和心跳聲,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惶恐。 哭著“求抱抱”,其實是寶寶在尋找孕期時安全感的“參照點”。(聲音、味道、觸覺)當父母一抱起孩子,熟悉的“參照點”又回來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舒適、安全。[1]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人類的八個階段發展理論,其中嬰兒期(0-1.5歲)的孩子其發展核心任務是: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也就是說:新生兒寶寶不僅是吃飽睡好就行,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感是非常關鍵的任務。 爸爸媽媽及時的回應寶寶的哭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讓他感覺到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被信任的。 這種信任感的生成在寶寶人格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世界有信任感的孩子,才能開始自我的認知,并與周圍的人、事、物產生積極鏈接。 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的確都應該積極回應寶寶的情緒和需求,但是如果每次寶寶都只能被抱著入睡,那么問題也隨之而來——寶寶缺少練習自主入睡的經驗,缺少在新環境里自我調適的能力鍛煉。 有些寶寶甚至在早期就形成了許多不良的入睡的習慣,比如說必須要抱著才肯睡、必須要吮著奶頭才能睡、必須要在小車里被晃著睡等等。 抱睡≠建立安全感,抱睡的隱患需注意 目前并沒有任何研究可以直接證明抱睡可以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而抱睡、摟著新生兒一起睡覺引發嬰兒猝死綜合征死亡事故的報道卻屢見不鮮。 抱著寶寶入睡,久而久之會使寶寶養成“不抱不睡”的習慣。 抱著睡時寶寶睡得不深,容易驚醒,同時也會影響寶寶和父母的睡眠質量。寶寶在大人懷里時身體無法舒展,尤其是四肢的活動受限,也不利于寶寶的生長發育。 如果我們可以幫助寶寶在早期就建立起健康的睡眠習慣,也就是間接在幫助他們發展出正確與新環境互動、學習自我獨立入睡的能力。 作為父母確實應該在寶寶哭泣的時候積極的回應他們的情緒,但是回應寶寶的方式有許多種,除了抱睡,孩子應該也要有適當的經驗在床上學習自我入睡。 建構內在的安全感,寶寶自我入睡的SRL法則 熟悉的環境、熟悉的照料人、熟悉的聲音甚至熟悉的味道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穩定的感覺,這種可預知的狀態會給孩子帶來內在的自我安全感,幫助寶寶信任和適應環境,學習安穩的自我入睡。 那么怎么樣幫助孩子安穩的入睡?我總結為SRL法則,包括了三個步驟: 步驟1,關注寶寶的“睡眠信號”(SleepSignal) 當寶寶有困意時,會發出自己的睡眠信號,如:揉眼睛、抓頭發、不停啃手吃手、手亂揮舞、抓臉、雙眼無神、尖叫等等。 如果沒有關注到寶寶的睡眠信號,等孩子玩到筋疲力盡再哄睡,那么寶寶容易伴隨著哭鬧和情緒,自主入睡難度會飆升。 因此當我們觀察到寶寶出現了睡眠信號時,就帶去房間,拉上窗簾,調暗燈光,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熟悉的睡眠環境。 抓住好的入睡時機,是幫助寶寶安穩入睡的先決條件。 步驟2:建立起睡眠和床的“意識關聯”(SleepRelevance) 孩子有了睡眠信號,我們就可以把寶寶放在床上。讓孩子逐漸發展出“困了-想睡覺-在床上”這樣的睡眠關聯。 我們在寶寶清醒的時候,陪著睡在孩子的旁邊,靠著孩子輕輕拍拍他。尤其是媽媽,靠著寶寶時,熟悉的心跳聲、呼吸聲、以及媽媽熟悉的味道,都會幫助寶寶找到孕期時的參照點,讓寶寶感覺放松,加快進入睡眠模式。 我們需要在孩子清醒的時候就將他放在床上,而不是等完全睡著了再放。 這個道理我和我們成人的睡眠模式相同。想象你自己在床上睡著了,睜眼一看是在另外一個地方,不是剛才入睡的環境,是不是會突然嚇一跳醒來? 在寶寶入睡之前,提前熟悉睡眠環境。就算中途寶寶醒了,熟悉的環境也會為“接覺”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步驟3:哄睡強度由強到弱,階梯式過渡(SleepLadder) 我們需要相信寶寶,相信他們可以發展出自我入睡的能力,他們只不過是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新環境。 如果總愛抱著孩子哄,慢慢寶寶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后期想要去調整就很難。 如果你現在孩子已經養成了奶睡、車睡、抱睡的習慣,根據哄睡干預的強度我們可以采取逐步調整的策略。 通過這樣從階梯1到階梯5的過渡遞進,我們哄睡強度由強到弱,而寶寶自主入睡能力會逐漸由弱到變得越來越強。 你會神奇地發現,孩子在床上眨巴一會眼睛,自己就能安穩入睡了!在這個過程中,寶寶逐漸發展出適應的能力,他可以安撫自己在新環境中平靜并且放松下來。 他會發展出一種信任:這個世界是安全美好的,我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爸爸媽媽會陪伴著我,回應我的需求。 從他們對待我哄睡的態度來看,我真的是一個值得被愛的寶寶,我也可以做到自己入睡。 由此,正確的哄睡態度,可以讓孩子從外在的信任逐漸產生對自我的信任。 參考資料: [1]UnderstandingtheHumanBeing,SilvanaQuattrocchiMontanaro,19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