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圓滿落下帷幕,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同時揭曉。在本屆“文華獎”獲獎名單中,有多部上海戲劇學院師生和校友參與主創的劇目。 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其中的一部。 ![]() 由江蘇省選送的錫劇《燭光在前》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愿以償地摘下“文華大獎”。 ![]() ![]() 錫劇《燭光在前》取材于著名的革命先烈、“常州三杰”之一張太雷及其妻兒的真實故事,講述了他的妻子陸靜華和兒女堅強不屈,追隨張太雷足跡走上革命道路的感人故事。全劇以“燭光”為核心意象,獨辟蹊徑構建故事,從陸靜華這位平凡卻又偉大的女性身上,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光輝,深情謳歌了為民族解放和黨的事業奉獻犧牲的革命前輩。 ![]() ![]() ![]() ![]() 錫劇《燭光在前》主創團隊中的上戲師生、校友以及曾在上戲學習過的有—— 編劇丨羅周 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畢業于復旦大學,2011年在上海戲劇學院與中國劇協合作舉辦的全國青年劇作家研修班任班長 總導演丨童薇薇 上海越劇院導演,1985-1987年就讀上海戲劇學院導演進修班 導演丨張磊 進修于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 導演丨王勝標 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 舞美設計丨 韓生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導 胡珺琨 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研究生 燈光設計丨祝世明 2015年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辦的全國青年舞臺美術家研修班學習 多媒體設計丨凌軍 上海戲劇學院創意學院教師 ![]() 在得知《燭光在前》獲得“文華大獎”后,該劇舞美設計韓生教授回憶起了該劇充滿跌宕的創作歷程。他說,只有七個演員的戲曲作品獲得大獎,體現了其內容自身的藝術魅力。很有幸遇到這個具有人性力量的題材故事,而一個好作品是多種要素集成的結晶,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關于該劇的舞美設計理念,韓生教授也作了介紹: ![]() 舞臺空間:貫穿舞臺空間主體形象是母親呵護支撐的“家”,作品講述張太雷之妻陸靜華與女兒、兒子和丈夫的生死離別故事。同張太雷故居實際面積相近的方形平臺,亦如革命年代嚴峻環境下的“孤島”,流動轉換呈現張家的庭前、室內、祖母病榻等不同角度,以及碼頭船上。 ![]() ![]() ![]() 貫穿形象:以張太雷的妻子陸靜華為主角塑造偉大母親的形象,“燭光”既是劇名,也是貫穿的形象。于是,燭燈既是戲劇情境的道具,也是故事意象的象征。從觀眾進場至尾聲,燭燈隨演員動作自然融入并貫穿全劇,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燭光在前,母親史詩”。 語匯風格:戲劇敘事與錫劇韻味的互溶。隨著戲劇敘事的環境交代,舞臺動作的空間流轉,舞美形象以寫實道具、水墨繪景、旋轉畫幕、投影形象等不同媒介構成但統一風格,形成融合互補的空間語匯,展現故事環境流轉,錫劇藝術的濃郁婉約,以及人物的心理空間。 詩化意象:與劇情同步的舞臺形象流程,從現實空間敘事、心理空間外化,到美學詩意升華。第四幕的敘事是母親多年后得知兒子犧牲的消息,夢里回到兒子出生時的老宅,此時的“家”是記憶中的,舞臺形象細節淡去,只見兒子的搖籃,站立一旁是即將出發的的丈夫。孩子將要出生,張太雷臨行前給孩子起名“一陽”……此一去,便是永遠的離別…… 從現實到回憶,舞臺形象注重細節體現簡約,正如“張太雷手書”所說,離別之苦是為了未來幸福的理想成為詩意境界和升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