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曲輕音,靜聽、花中般若;一杯香茗,頓悟、葉里如來。云淡風輕,送日暮途遠;神清氣爽,迎旭日初升。得意時,莫以物喜;失落時,勿以己悲,心平氣和告別過去,淡定從容迎接未來。吟詩作對,隨筆抒懷,心靈與共,感悟人生…… 孔子命運觀論 遠古記載的“天”能致命于人,決定人類命運的天命觀,或者說是命運觀。用《易經》的話來說,叫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對于這里的命,后人注釋道:“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也。”從出土的甲骨卜辭、彝器銘文看,“受命于天”刻辭的不只一次出現,說明早在殷周時期,天命觀就已經在一些人的頭腦里扎根了。 后來的儒家祖師爺孔子,就是位極度信命的老夫子。按理說,孔子是個知識淵博的大儒,對于人類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怎么就會信起命來呢?原來,他早年風塵仆仆,奔走列國,到處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很想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可是到了后來,當他碰了一鼻子灰以后,才深深地省悟到,命運之神竟是如此這般的厲害,然而這時他已是個五十左右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從不知命到知命這一思想轉化過程的最好說明。與此同時,他不僅“知命”,并且還是個怕命的人,不然,他就不會說出“畏天命”這樣的話來了。有意味的是,除了自己“知命”、“畏天命”外,他和他弟子還不遺余力大肆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的思想。這里他的說教是,一個人的生死貧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作為一個君子來說,非得“知命”不可,否則就夠不上做“君子”的資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