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最后一句容易給讀者造成“禮”是“亂之首”的誤解。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失道而后德’,言道衰而德化生也。'失德而后仁’,言德衰而仁愛見也。'失仁而后義’,言仁衰而分義明也。'失義而后禮’,言義衰則施禮聘、行玉帛也。'夫禮者,忠信之薄’,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而亂之首’,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意思是,到禮治社會黑白顛倒,正直的人越來越少,混賬的人越來越多,社會開始混亂了。 王弼注:“夫禮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篤,通簡不暢,責備于表,幾微爭制。”意思是,禮的興起是因為忠信不篤定了。看現代名人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因此,失了道,然后有德;失了德,然后有仁;失了仁,然后有義;失了義,然后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不足、禍亂的起點。”(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18頁。) 南懷瑾說:“人類缺乏忠信才需要'禮’”。“'禮’是屬于教化方面的,教育亦難成功,人長大后進入社會,競爭使彼此相互傷害。所以,只好構成法律,就是'禮’后而有'法’,'法’沒有效用之后而有'刑’,不守法的人,只好把他抓來用刑了。”(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78-79頁。)他認為,人類缺乏忠信才需要禮治,從禮治到法治。 陳鼓應今譯:“所以喪失道就會失去德,失去德就會失去仁,喪失了仁就會失去義,失了義就會失去禮。禮,標志著忠信的不足,而禍亂的開端。”(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19頁。)他把“而后”翻譯成“就會失去”,語意變了。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喪失了道,然后才有德。不能說失去了道就必然會失去德。老子是想說明社會治理好壞的等級關系。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喪失了德,然后才有仁;喪失了仁,然后才有義;喪失了義,然后這才有禮。老子接著說了喪失道以后的三種社會治理模式,只能是越來越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到了禮治的社會,就是人們的忠信輕薄了,也就是禍亂的開始。《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意思是,先王制定的禮儀,既有本質,又有外形。忠信是內在的本質,義理是外表的形式。沒有內在的本質,禮就不能夠存在;沒有外在的形式,禮就無法實行。禮的實質不存在(忠信之薄),社會開始混亂了。反過來說,如果忠信篤厚,那就不是禮治社會。所以,“禮”不是“亂之首”,而是“忠信之薄”。 老子崇尚遠古時期的低級共產主義生活,那是圣人的道治社會,自然而和諧,哪怕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也好。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私欲膨脹,人心散了,投機取巧唯利是圖不斷出現,道治社會逐步消失了。為了社會穩定,人們就提出要以德治國。當以德治國沒有效果時,就到了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了。社會如何治理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思想交鋒盛況空前。逐步形成了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儒家孔子主張“仁”和“禮”,后來孟子再追加了“義”。墨家主張“兼愛”和“非攻”。道家老子是不贊同儒家和墨家的做法。他認為仁、義、禮是不如德的,更不如道。當大力宣揚和提倡禮制的時候,也就是孔子呼吁“克己復禮”的時候,社會上已無忠信可言,天下開始大亂了。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句話很容易引起誤解,以為“禮”是“亂之首”,忽略了“忠信之薄”四個字。當社會上沒了忠心、忠誠、忠義,沒了信心、信用、信任,就必須把“禮法”抬出來治理了。也就是說,當用禮法來進行社會治理時,社會秩序就開始亂了。不是“禮”引起混亂,而是混亂開始需要禮法來治理了。 其實,禮是古代一種社會制度,叫禮制。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按老子的想法,人類社會就不應該有什么等級制度,君王與平民都是平等的,就像草原上的羊群,藍天中的雁隊,江湖里的游魚,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