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醬草 敗醬氣味難依從, 臨麻療效卻出眾。 清熱解毒消痛腫, 肺痛乳痛與腸痛。 產后瘀滯腹疼痛, 脾虛孕婦均忌用。 敗醬草,陶弘景曾云:“根作陳敗豆腐氣,故以為名。”,其氣如敗豆醬,有一股陳腐之氣,因此人們便給它取了一個名字一敗醬草,敗醬草是一味清熱解毒之藥,敗醬草常常用于治療腸痛,而不是治療肺痛or乳痛。《黃帝內經》有云:“濁陰出下竅”,陳腐敗醬之氣,為濁陰之味,因此,敗醬草主要擅長走下竅。 敗醬草為敗醬草科植物黃花龍芽,白花敗醬(苦齋),以根狀莖和根、全草入藥。根春秋季節(jié)采挖,去掉莖葉洗凈,曬干。全草夏秋采割,洗凈曬干。除西北地區(qū)外,全國均有分布。主產于江蘇、浙江、湖北、安徽。敗醬草,中藥名。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的干燥全草。 中醫(yī)認為,敗醬草辛、苦,涼。入胃、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用于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后瘀滯腹痛等癥。【用法用量】0.5~1兩,鮮全草2~4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現代研究表明: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鎮(zhèn)靜作用 3清熱解毒 能有效清除身體內積存的熱毒,能減少多種上火癥狀的發(fā)生,除此以外敗醬草入藥還能用于熱毒瘡療肺痛牛皮癬等多種常見病治療,尤其對于牛皮癬的治療效果明顯。 敗醬草具體治療作用介紹如下: 1.敗醬草闌尾炎良藥 用敗醬草一次可以80克煮水一下去的話,哎,拉大便拉了雙倍,那些痛腫就消掉了。 所以闌尾炎腸癰,腸道里頭的瘀濁排不下來,像敗醬那樣就用敗醬草。 2.治牛皮癬的敗醬草中藥方,治療效果不錯。 【藥方組成】敗醬草、石榴皮、川諫子、馬齒莧、地膚子、紫草、黃柏(每味藥基本用量3-9克) 【用法】上述藥物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主治頑固性牛皮癬。秋季氣候適宜,病情易反復可用煎過的藥渣再煎后外洗,效果更佳。 3.消膿湯 [方源]《急腹癥方藥新解》 [組成]金銀花30克、敗醬草30克、冬瓜仁3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大黃15克、當歸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消毒排膿,瀉下散結。 [主治]急性闌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或彌漫性腹膜炎,闌尾周圍膿腫,腹腔殘余膿腫,肝膿腫,原發(fā)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嚴重傷口感染等。 4.闌尾膿腫經典方 [方源](金如壽經驗方) [組成]紅藤30克、敗醬草30克、當歸尾9克,皂角刺15克,大黃15~24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重癥1日2劑。 [功效]清熱解毒,化瘀排膿,通里消積。 [主治]闌尾周圍膿腫。 5.慢性前列腺炎 土茯苓+敗醬草-一濕熱毒瘀蘊結型,土茯苓是利濕用的,敗醬草是清熱解毒用的,還可以化瘀排膿,兩藥合用濕熱有多厲害都能清。 6.制酸酸不忘敗醬草 胃病中很常見的一個癥狀就是泛酸燒心,中醫(yī)在治療此癥習慣用左金丸、烏貝散,煅瓦楞這一類藥,用得好的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臨床上還有一味制酸的藥物:敗醬草。我是從《中醫(yī)雜志》上學來的,臨床上驗證,療效很好,不但能制酸而且還能消炎,殺滅幽門螺桿菌,一藥二用,比傳統(tǒng)用藥更為合適。只要脾胃不是虛寒的,我臨床上一般都是用敗醬草,屢用屢效,幾乎成了我冶胃病的專藥。 6.名老中醫(yī)朱仁康留下的祛疣方: 【組成】馬齒莧60g,敗醬草15g,紫草10g,大青葉15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祛瘀。 【主治】疣目,扁瘊,鼠乳,屬熱壅血滯者。癥見皮膚生贅生物,多無自覺癥狀。發(fā)生于手指、手背、頭皮等處者,稱疣目;發(fā)于顏面、手背、前臂等處者,稱扁瘊;發(fā)于胸背,皮損中央有臍窩的贅疣,稱鼠乳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7劑為1療程,至多服用3個療程,不效則宜停服。 7.惡性腫瘤輔助治療 仙鶴草50g ,敗醬草50g ,水煎服 ,每天3次 ,每次60ml 。 治療結果:昆明醫(yī)學院用上方治療惡性腫瘤患者15例,其中鼻炎癌3例,直腸癌4例,胃癌1例,宮頸癌2例,肝、肺 、膀胱癌各1例。治療后,顯效者3例 ,有效者3例 ,緩解者5例,無效者4例 ,顯效率為20% 。總有效率為73%。 圖文演繹養(yǎng)生、健身、治未病知識,往下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