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為君十幾年的唐太宗從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步入了中年,年紀越大也就越懷念舊事,為了紀念當初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唐太宗便命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這些畫像比例皆真人大小,面北而立。凌煙閣總共三層,最內一層是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為其他功臣。按照順序這二十四人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瓊。 今天要說的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六的高士廉,成畫時位居尚書右仆射、申國公,時年68歲。 高士廉生于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本名高儉,字士廉。是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子。高士廉認為自己是北齊宗室之后,不宜廣交名流,便隱居在鐘南山,直到隋煬帝登基后,高士廉才出山為官,出任治禮郎。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高士廉的妹夫長孫晟病逝,他便將妹妹高氏、外甥長孫無忌、外甥女長孫氏接回家中好生照顧。由于高士廉在朝中跟李淵的關系很好,來往很多,他發現李淵次子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外甥長孫無忌介紹給李世民認識,后又將外甥女長孫氏嫁給李世民。高士廉此時絕對想不到李世民、長孫無忌、長孫氏這三個年輕人日后會多么有作為。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朝兵部尚書斛斯政逃奔高句麗,與斛斯政素有交往的高士廉受到牽連,被貶為朱鳶縣主簿。朱鳶縣在嶺南地區,瘴癘嚴重,距離京城十分遙遠。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欽州俚帥寧長真率軍進攻交趾,交趾太守丘和打算開城投降,高士廉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寧長真孤軍深入,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城中的兵力足夠抵御敵軍了。丘和見高士廉如此有自信,便任命他為行軍司馬,率軍前去迎擊寧長真。結果寧長真大敗,只身逃脫,軍隊全部投降。 但此時已經天下大亂,隋朝不復存在,高士廉隨丘和依附了梁王蕭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蕭銑被唐朝主帥李孝恭擊敗,高士廉與丘和便轉投李孝恭。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士廉與丘和正式奉表歸唐,高士廉被李淵任命為雍州治中,成為雍州牧李世民的部下。由于高士廉是自己妻子的舅舅,又素有聲望,因此李世民十分器重他。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到了不可調節的地步,高士廉與長孫無忌、侯君集等人日夜勸諫李世民,希望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之變中,高士廉釋放在押囚犯,發給他們武器,并與他們趕到芳林門配合李世民發動兵變。 李世民登基后高士廉被任命為門下省侍中,封義興郡公??伤髞砜巯铝它S門侍郎王珪讓他轉呈李世民的密奏,獲罪被貶,調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當時蜀地民俗輕薄,百姓因害怕鬼怪而厭惡病人,哪怕病重的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親自伺候,而是拿跟棍挑著食物遞給父母吃。高士廉到任后因勢誘導,使得這一民俗得以改觀。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高士廉再次調回朝廷,擔任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吏部尚書需要主管官吏任免與考核,高士廉十分善于鑒別人才,又熟悉門閥之事,所以他能夠做到任人唯賢,凡是他任用的官員,無不稱職。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高士廉以代司空之職,負責皇陵事宜,做得十分出色,因功加封特進、上柱國。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高士廉因佐命之功被封為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書右仆射,署理太子少師。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加授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命太子李治監國,高士廉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時年71歲的高士廉患病,李世民親自登門探望,高士廉自知時日無多,便與李世民談起了自己一生的經歷,最后哭著與皇帝訣別。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高士廉病逝,享年72歲。李世民追贈其司徒、并州都督,并讓其陪葬昭陵。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也駕鶴西游了,廟號太宗。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李治剛剛登基就追贈自己的舅公高士廉為太尉,讓其配享太宗廟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