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這本書的作者是蔣勛,他是臺灣的著名畫家、詩人和作家,對東西方的美學發展史很有研究,也出版了很多著作來向普通人普及東西方美學。這本書不同于蔣勛的其他專業作品,他寫作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民族文化的傳統,用一點也不艱深的方式介紹給下一代”。 這本書是按照時間線索來討論的,我們主要關注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把中國漫長復雜的歷史分為五個時期,來了解中國繪畫各個時期的主要變化。 第一個時期,是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這是中國最早的繪畫時期。在蔣勛看來,中國最早的繪畫就是寫字,寫象形文字,這也叫做“書畫同源”。比如說“元旦”的“旦”字,點下一個點,用一個圓圈起來,下面加一條橫線,被圓圈起的點是太陽,橫線是地平線,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旦”字的寫法,也是中國最早的繪畫。后來,隨著我們祖先的生活越來越豐富,要說的事情也越來越復雜,比如“愛、恨、情、仇”這些光靠字已經說不明白了,于是文字和繪畫就分開了。 和文字分開后的繪畫,主要就是裝飾作用了,畫在當時的器皿上,題材是動物。我們祖先生活范圍有限,繪畫題材來自身邊,早期就是畫常見的動物,所以無論是在陶器還是青銅器上,你都能看到一些牛、羊、魚、鳥。后來人類活動更廣泛了,想象力開始爆棚,比如在西周的青銅器上,就出現了一條有犄角有翅膀的蛇在飛翔的圖案。到了東周,農耕文明大發展,人物成了繪畫的主要題材,在戰國的青銅器上,就能看到武士騎馬揮刀大戰野獸的圖像。總的來說,這段時期是先畫文字,寫字和畫畫分離以后,就是畫身邊的動物,然后是畫身邊的人物,繪畫的意義主要是記錄簡單的真實生活。 第二個時期是從東西兩漢到西晉。這個時期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毛筆成了中國畫的工具。毛筆能作為工具在漢朝確立,蔣勛認為是技術的進步,對毫毛的選擇,對筆管的處理以及把毫毛塞進筆管,這些技術到漢朝才成熟。在蔣勛看來,中國美術“書畫同源”的傳統是由象形文字開始,而毛筆的使用是這個傳統最主要的原因。毛筆筆頭柔軟,畫出來的線條就充滿動態,這樣讓后來的中國畫更重視線條而不重視色彩,比如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棺木上,那些流動云彩一樣的紋路,就是毛筆才能完成的。 毛筆也是寫字的工具,寫字和畫畫的技術開始互相影響起來。比如中國書法中寫“一”字,不是畫一條水平橫線那么簡單,而是左邊起點是個小圓點,右邊結束的地方會輕輕往上提起,那個圓點看上去像蠶寶寶的腦袋,被叫做“蠶頭”,結尾的上提像鳥的尾巴,被叫做“燕尾”。寫字和畫畫因為工具統一,又聯系起來了。 春秋戰國開創的寫實的畫風,延續到了漢代和隨后的魏晉,大哲學家韓非子說過“畫鬼魅易,畫犬馬難”,可見當時的人們很重視寫實,認為真實的狗呀馬呀比想象中的鬼怪還難畫。蔣勛認為,欣賞這個時期的寫實繪畫,有一個樂趣,就好像看歷史紀錄片。比如,歷史書里面說魏晉的軍事制度叫“出戰入耕”,這是什么意思呢?在今天嘉峪關附近的一個古墓磚畫上,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上半部是士兵在操練,下半部是士兵在耕田,原來“出戰入耕”就是有事打仗沒事種地,繪畫讓史書上的抽象概念一目了然。 中國繪畫史的第三個時期,是從南北朝到唐朝,這個時期蔣勛重點強調了職業宮廷畫師是創作的主流。 宮廷畫師就是服務于皇家的畫師,那個時候沒有照相機、攝影機,他們的工作好像今天的時事政治記者,專門記錄領導人的活動。著名宮廷畫師閻立本的《步輦圖》就記錄了一次唐太宗的外事活動。畫的左邊是唐太宗坐在步輦上面,步輦就是類似沒有頂棚的轎子,被好幾個宮女抬著走動。畫的右邊,第一個穿紅衣的是當時外交部的官員,后面緊跟著的人身穿西藏服飾,是吐蕃國的使者。除了當記者,這些宮廷畫家還是設計師,皇帝一家子的房子、衣服、家具、生活用品,他們都會參與設計。 到了唐朝中后期,國家實力衰弱,宮廷畫家對政治活動畫的比較少了,他們開始畫宮廷婦女們的生活,這樣出現了中國畫里面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仕女畫。如果仔細看這些仕女畫,會發現畫里姑娘化的妝很像日本的藝伎,這是因為當時唐朝強大的文化影響到了周圍的國家。宮廷畫師都是職業畫家,他們終生的工作就是畫畫,這個工作還是世代相傳的。比如剛才提到的閻立本,他的爸爸和哥哥都是畫家。 唐朝以后,山水成為隨后1000年的中國繪畫主題。蔣勛認為這個發展也主要是由宮廷畫師促成的,他們讓山水從繪畫的背景里面獨立出來,成為獨立題材。這些宮廷畫師里面最有名的就是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他們被人們叫做“大小李”。小李有一幅畫叫做《明皇幸蜀圖》,是記錄唐明皇逃離首都,經歷艱險道路到四川避難的畫。山水畫以風景為主,人物在里面占的比例很小,壯麗雄偉的山川占據了整幅畫,不仔細看,會忽略畫里面逃難的隊伍。 唐朝畫山水會用很濃艷的綠色,還加上金色,看上去非常華麗,這被叫做“金碧山水”。據說很多山水畫都是畫在屏風上面的,蔣勛覺得,這是因為當時旅游勝地的交通和社會服務都不發達,畫在屏風上,人們就能坐在屋子里看著屏風上的山水,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如果總結一下這個時期,就是宮廷畫師既是記者又是生活設計師,他們還把山水畫成了中國繪畫的主題。 第四個時期是接下來的五代、兩宋和元代,蔣勛認為在這個時期里山水畫一步步達到了藝術的巔峰。五代時期,山水畫最大的發展是一種叫做“皴”的技法,就是冬天我們皮膚被寒風凍得干裂了的那個“皴”字。這個技術是用比較干燥的毛筆慢慢摩擦出一些陰影,來表現巖石粗糙的質地。中國在五代的時候是分裂的,不同居住地的畫家,用不同的“皴”技法描繪了不同地區的山水。比如,五代有四位畫家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其中荊浩和他的學生關仝在山西和陜西那邊的山里居住,他們畫北方的山水,都是高峻的山脈上長著枯樹,樹都很少有樹葉;而董源和他的學生巨然居住在江南,畫的都是圓圓的山坡,還有茂密的樹木,甚至可以看到水汽在蒸騰。 后來宋朝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在蔣勛看來,這個時期山水畫最大的發展是哲學影響了山水畫的技法。宋朝的哲學非常重視“格物”,格物就是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找出構成事物的道理。格物作用在繪畫上面,這個時期的山水畫家就對自然觀察得非常仔細,對每一種巖石的質地紋理、水流的波紋和樹葉的季節變化都研究得很認真,這就產生了中國最好的山水畫。比如北宋大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瀑布水流從高處落下,而下方卻是茫茫水汽,在野外實地觀察,高處落下的水流就是這樣的。再比如南宋馬遠的《水圖卷》,他用了十二幅畫,來描繪不同水在不同地點、不同季節的表現,這都是格物的精神。 之后宋被蒙古人滅亡了,元朝建立了,這個時代對山水畫發展影響最大的是隱居的文人。“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人不太重視文人,很多文人就隱居在山里,有很多時間創作。 最有影響力的畫家是趙孟頫,他也是一位大書法家,他的書法一直是人們學習的對象。畫畫方面,趙孟頫開創了“自然、隨意”的山水畫筆法,成為整個元代的主流。比如他畫的《鵲華秋色圖》,兩座大山之下的水波、樹木都很隨意,不像宋代人那么追求仔細,畫的那么像。蔣勛認為,和宋代的格物精神不一樣,元代的畫家希望能自由一些。這種自然隨意發展到極致,就出現了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表達。這方面最典型的畫家是倪瓚,他隱居起來,不僅是因為不喜歡蒙古人的統治,他甚至厭惡人間,他的畫里面從來不畫人,只有冷清寂靜的山水。 中國美術史的最后一個時期是明朝和隨后的清朝,明清兩代發達的市場經濟讓城市變得富裕、繁榮,這個時期的繪畫,在蔣勛看來,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畫家更加自由。 這種自由表現在畫家本身,他們不在依附于任何人,比如大畫家戴進,他就可以從宮廷辭職,專心做一名自由畫家。而在揚州,聚集在這里的畫家可以依靠賣畫來生活,因為有很多剛致富的鹽商,在揚州蓋了帶花園的大別墅,他們非常需要一些書畫顯得自己比較有品位。 自由也表現在內容上,畫家開始投入到熱鬧的市井生活中,而不再像之前,他們只以宮廷生活,或者飽含哲學思考的山水為題材。大畫家仇英就開始給小說畫插畫,而畫家陳洪綬,甚至畫了一套水滸人物的紙牌。當時的老百姓搓麻將,玩的不是幺雞、白板,而是宋江、李逵。就算是文人主導的山水畫,畫里的重點也變成了山水中生活的人。比如山水里面有漁船的主題就很常見,在元朝就是巨大的山水里有一艘小小的漁船,但同樣的主題,換成明代的畫家,就成了有人在釣魚,有人在拿網捕魚,還有人傳遞貨物,對生活場景的描繪非常豐富。 這就是中國美術的歷史脈絡,通過對這條脈絡的梳理,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中國美術從實用性、為帝王將相記錄、表達文人政治思想,到描繪市井生活,記錄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整個歷史是一條回歸以人為本的道路。 第二部分,聚焦在文人畫上面,學習如何看懂文人畫。 由于繪畫和寫字工具的統一,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畫家都是讀書人,他們畫的畫就是“文人畫”。因為讀書人的風骨個性,還有他們和政治、文學的緊密關系,今天要看懂文人畫,需要知道繪畫技法之外的事情。蔣勛認為,文人畫是從唐朝王維開始正式形成的,由北宋的蘇東坡推動確立,宋朝以后,文人畫就是中國繪畫的主流。文人畫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畫家都是文人,顏料只是水墨,題材主要是山水、竹蘭。 蔣勛認為,文人畫家不同于繪畫工匠,他們都精通“詩、書、畫”三樣,所以他們的繪畫和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把文學作品畫出來,也會讓畫上面出現文字,甚至他們寫下的詩歌就是一幅優美的畫卷。比如東晉的顧愷之是個文人,他就根據著名文學作品《洛神賦》和《女史箴》的文字描寫,畫出了著名的美術作品《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再比如著名的唐伯虎,常常題詩在他的畫上,他有一幅畫,可以看到半幅都是他寫的詩。西方畫和他們的文字沒有任何關系,作者最多有個簽名;而中國畫,作者在上面寫下詩文,不會被認為是破壞畫作的“牛皮癬”,反而被看作是雅致的舉動,甚至能為畫作加分。 蔣勛認為,文人最在意的是風骨,不會為權貴低頭,所以文人作畫都比較隨性自我,和宮廷畫家的題材是截然不同的。文人絕對不畫那些帝王將相、妃子宮娥,只畫山水自然,特別是竹子、梅花、蘭花,這些線條明顯的植物非常符合書法線條,是文人的最愛。比如明朝的宮廷畫家大多都在臨摹宋元的畫,自己沒啥風格。而大畫家徐渭,完全顛覆了之前追求線條的繪畫法則,他把一灘一灘的墨潑灑在紙上,然后用毛筆涂抹。 如果你猛的看他的畫全是墨塊和線條,可是看久了卻發現是竹子、荷葉、葡萄等不同的花卉植物,這樣的潑墨寫意,在明朝后期成為了主流。就算是畫人物,文人畫家也要畫得自由自在,比如唐伯虎就不受拘束,他平時喜歡喝酒,和酒樓里的女子玩樂,所以他畫仕女圖,完全不是唐朝那些宮廷貴婦,畫得都是酒樓里面陪客人玩耍的民間歌舞女郎。 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是出仕為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當在政治上失意,他們就用畫作表達自己的心情。比如宋朝滅亡后,畫家錢選就隱居起來,他倡導大家臨摹唐代的繪畫,恢復唐代的繪畫風格。蔣勛認為這種“復古”的主張,就是借繪畫來強調文化傳統,在精神上對抗蒙古的入侵。還有一個例子是八大山人,千萬不要顧名思義,八大山人是一個人,而不是八個人。明朝滅亡,滿人建立了清朝。一大批畫家悲憤之下出家當了和尚,八大山人也是。他是明朝王室,所以他受了很大的刺激。據說他一會哭一會笑,一會又在街上唱歌。他最有名的一幅畫,上面有兩只鳥,無論你怎么看,都會發現兩只鳥斜著眼看你,這正是他孤寂心情的直接抒發。 總之,文人畫是讀書人畫的,他們最愛畫山水,只用水墨來作畫。看到一幅文人畫,先要明白他和文學的關系,無論是文學故事還是上面寫的詩歌,接下來要了解文人孤傲的風骨,最后通過畫面要明白文人繪畫想表達的政治思想,這么一步步分析下來,就能看懂一幅文人畫了。 最后一部分,從 敦煌壁畫,來看看周邊文明是如何影響中國繪畫。這也是看懂中國畫的關鍵所在。 蔣勛認為,外來文明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美術經歷了先受影響,然后逐漸吸收,最后融合產生新繪畫的過程。這就如同過去漫長的歷史,華夏文明和周邊的其他文明,經過沖突、融合最終新生的過程。 分析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幅畫是不足夠的。在大漠敦煌的山洞里,從北魏開始到元代,人們一直在用繪畫表達宗教、記錄生活,欣賞這些繪畫資料,是了解中國繪畫吸納融合外來文化的最好途徑。蔣勛選擇了其中最突出的北魏、西魏到唐代的壁畫來講解中國繪畫的變遷。 通過分析北魏的敦煌壁畫,蔣勛認為這個時期中國繪畫在技巧、題材、內涵和畫卷形式上,在對外來文明單純地模仿。北魏是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騎著駿馬來到了中原,把漢人司馬家王朝趕到了南方。這時候佛教由西域傳到中國,北魏的藝術家在敦煌山洞的墻壁畫下了很多圖畫,都是在模仿印度佛教的繪畫。 這些繪畫顏色鮮艷,還用色彩做出了立體的效果,這種方法和之前漢代重視線條勾勒的技法區別很大。里面的人物也完全是異域風情的,他們光著膀子,完全是熱帶打扮,就連里面住人的房子,也完全是中亞或者西亞的樣子,不需要任何學術知識,都能看出和同時期中國文人畫的巨大區別。繪畫的題材也都是佛經的故事,比如在北魏敦煌壁畫上你可以看到著名的“割肉喂鷹”,一位印度打扮的國王,盤膝而坐,為了拯救一只被老鷹追逐的鴿子,讓旁邊的人從他的腿上拿刀把肉割下來,喂老鷹吃。畫面上方還有一些英文字母v形狀的神,這是飛天,他們主要負責在佛祖講法的時候從天上撒花。 另外一個壁畫叫《鹿王本生圖》,也是一個典型善惡因果的佛教故事,說一個人溺水被森林里的鹿王搭救,而他回到城里被利益誘惑,出賣了鹿王,最后得到惡報死掉了。整個故事,被畫家畫成了一幅連環畫,大概有6米長。中國繪畫之前沒有用連環畫說故事的,這個方式也影響了中國的藝術家,中國后來就出現了很長的畫卷。 北魏滅亡,到了西魏時候的敦煌壁畫,已經不是單純抄襲外來的佛教繪畫了,在上面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國元素,這是文化融合最好的解釋。非常明顯的例子是一幅叫《得眼林》的壁畫,說了一個佛教故事,有五百個盜賊被官兵抓住,國王懲罰他們,挖掉了他們的眼睛,強盜在野外哭號,佛陀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眼睛,他們也皈依做了和尚。 在畫的第一部分,抓強盜的官兵騎的馬也披著甲胄,很像中亞、西亞的騎兵,而第二部分國王懲罰強盜,這里的國王和官吏的衣服都是寬袍大袖,完全是漢人服飾,不再是裸露上身的異域風情。就連房子也是中國式的飛檐,上面還用紫色涂抹仿佛是琉璃瓦。不僅是凡人的生活,就連神話表達,也開始加入了中國本土的信仰,融合出新的神話世界。比如第249號石窟,正中間的佛陀和北魏一樣,依舊是印度式的,而上方的一組飛天,已經是寬袍大袖的朱紅色漢服了。在頂部,出現了中國神話原有的雷公,他正在敲著周圍的一圈鼓,還出現了長著九顆人頭的龍,這個動物在楚辭里就有過描寫,在漢代的畫像磚上也出現過。蔣勛認為,佛陀、飛天、雷神和人頭怪龍,來自不同的文明融合在一起,表達了一個神話故事,正是中國文明不斷吸納融合的證明。 隋唐的敦煌壁畫,蔣勛認為這個時期,中國繪畫經歷了受影響和融合外來文明之后,誕生了一種全新的中國式佛教藝術。這種全新的表達,主要體現在佛教的那些觸目驚心的故事沒有了,大量現實題材進入,南方畫家的技法也影響到了北方,讓宗教畫變成了中國式的風俗畫。 比如,在敦煌322號洞窟里的壁畫上,菩薩已經是女性而不是男性,有女性特有的柔美,更符合中國人印象中菩薩的慈祥。畫法上用了流暢的中國式白描線條勾勒,菩薩的衣服和飄帶看著仿佛隨風飄動起來,和當時唐朝大畫家吳道子被人們稱作“吳帶當風”的畫法非常相似。 唐代的人開始畫一種“凈土”題材的宗教畫,畫里的房子模仿唐代宮殿,有黃金珠寶裝飾,花朵四季綻放,人們都穿著華麗的服裝,就這樣,敦煌壁畫遠離了原來的印度佛教畫,成了唐代宮廷生活的描寫。隨后的唐代壁畫上,畫家把印度人幻想中的宗教世界,變成了對日常快樂幸福生活的描述,在壁畫上能看到,無論是皇家宴會盛大的歌舞娛樂場面,還是日常耕田的農夫、行路的商人,都和同時代的風俗繪畫沒太大區別。 總結一下,北魏的壁畫是完全抄襲印度佛教畫,看上去就是異域風情;西魏壁畫無論是對人物的描繪還是對神話的表達,中國元素都開始融入,這時的繪畫是印度佛教和中國文化并存;統一的唐朝,讓印度宗教畫變成了中國式的風俗畫,菩薩、佛國都變成了中國人喜歡的樣子,甚至日常世俗生活也成了繪畫題材。欣賞中國畫的時候,明白這個歷史進程,就不會拘泥于畫面變化,而是能理解了畫里面的歷史、文化變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