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緊張,課間不妨讓學生“皮”一會 對于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課間10分鐘無疑是他們的“快樂源泉”。下課了,三三兩兩在操場上追逐嬉戲,踢毽子,打彈珠,跳皮筋,跳繩,滿頭大汗了再回教室上課,這是類似我這種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農村學生的共同記憶。但不知從何時起,中小學的課間10分鐘不再有這種熱火朝天的場面,孩子們基本被“圈養”在教室里。 (9月22日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2%的受訪家長稱身邊中小學“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現象普遍,且在小學中最為突出(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最近,一位家長向“校長會”吐槽,孩子在某校剛上一年級,從上午八點入校到下午四點半放學,課間時間除了上廁所不能出教室,午飯分發到教室,午休時間孩子也不能隨意走動、打鬧,只能看書或趴桌子上睡覺。家長們呼吁: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孩子,讓他們能出教學樓玩耍。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在它的指揮下,我們的一切活動都變得有條不紊。在我們學習的時候,大腦某一區域的細胞工作著,處在興奮狀態。在我們活動的時候,大腦另一部分細胞在興奮。由于大腦皮層還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當某一項工作做久了,興奮性就會減低,如果再持續進行這類工作,那么這些外界的刺激就不會使大腦皮層興奮,甚至會引起抑制。學習過久,注意力就會不集中,頭昏腦脹,這就表明大腦由興奮轉為抑制,出現了疲勞。如果再不休息,就會由疲勞轉為過度疲勞,對大腦皮層產生損害。要使大腦的功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狀態,就要讓大腦的興奮區和抑制區經常輪換。因此在45分鐘課后安排10分鐘的休息,就是讓大腦皮層的某部分細胞由興奮轉為抑制,以求在過一會兒用充沛的精力迎接下一節課。課堂學習緊張而忙碌,學生們很疲憊了,課間十分鐘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呼吸新鮮空氣,活動一下筋骨,和同學一起開心游戲、放松心情,消除大腦疲勞。 課間10分鐘落實得如何?如美國的學生運動細胞極為活躍,利用課間十分鐘打籃球、踢足球。韓國的學生們則隨著動感十足的音樂,勁歌熱舞,活力四射。日本的學生都擠到一起,舉著手機,擺各種的造型,自拍或者合影,嘻嘻哈哈不亦樂乎。而我國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課間十分鐘,基本都是趴在書桌上閉目養神,或者在認真地做試卷,有的在預習老師要講的新課。操場上則是整整齊齊,安靜得很,只留下孤單的籃球筐子,一排排齊刷刷的乒乓球臺,以及寬敞的大操場。 課間和午休,除了上廁所不許出教室是不少中小學校的規定。究其原因,是一個“怕”字。怕學生受傷,怕承擔責任。但學校和老師不能因為怕出事,就把學生“課間圈養”了事! 2021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第八條 明確規定: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為此,學校要從推進素質教育、改善學生體質的高度切實負起責任,著力在學生安全教育上下功夫,而不能圖省心把學生“拘”在教室;老師除了不拖堂、不變相占用課間時間之外,應指導學生進行安全有益的課間活動,鼓勵孩子多出去玩。作為家長,要充分理解學校的苦衷,課間十分鐘孩子打鬧出現一些擦破皮之類的傷害,要冷靜分析原因,不能什么事情都賴上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應出臺指導意見,明確界定學校、教師的責任,在依法治教、依法治理校鬧、建立完善校園傷害保險機制的同時,督促學校改變“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現象,使課間充分發揮對課程學習的調節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