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以來,中央政府對于廣大的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始終以冊封為主。少數民族首領實際上就是割據一隅的土皇帝,中央命令無法在這些蠻荒之地得到有效執行。這給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改土歸流”本質上是廢除世襲的土司制度,改為中央派流官治理。“改土歸流”的重要之處在于,它不僅僅是制度的變革,還是民族觀、國家觀的重大轉變——讓邊疆地區的少民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一點至關重要! ![]() 清朝土司 在清代,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間,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有意識地、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最終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西南地區的民族割據問題,極大地加強了中央的權威。 一、無處不在的土司所謂的土司制度,實質上是一種“羈縻政策”。 唐代,羈縻制度達到了頂峰,根據統計,唐代羈縻的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大約800多個,他們“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只是名義上的冊封。 到了宋代,疆域急劇縮小,冊封的羈縻機構就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區。 蒙元帝國建立后,征服了大理王國,在西南地區大量冊封少數民族為宣慰司、宜擾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 它們表面上是朝廷任命,實際上是世襲,因此總稱之為“土司”。 明朝建立后,繼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體系,并加以完善,將土司制度推向了成熟。 但是,這些土司在地方自成一統,不聽中央號令,為非作歹、殘害一方,甚至屢屢勾結外國進攻內陸(如明清時代的木邦土司)。 清朝云貴總督鄂爾泰就曾指出“土蠻不耕作,專劫殺為生,邊民世其茶毒。”“無事近患腹心,有事遠通外國,自元迨明,代為邊害。” 在經濟上,很多土司采取奴隸制,例如麗江土司的奴仆就多達2300多人,可見對百姓的壓迫有多重。 明代,明軍曾在西南地區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削弱了土司的勢力。 1413年滅思州土司,設置了貴州省; 1600年滅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設置了遵義府和平越府; 1630年平定水東之亂,設置開州。 ![]() 明代貴州土司分布地圖 明軍發起的戰爭為后來全面的“改土歸流”打下了基礎。 但是,明代的“改土歸流”帶有偶然性,并未成為國家大政方針。因此,直到明朝末年,西南地區的土司依然大量存在,十分復雜。 清朝建立后,力圖打破傳統“華夷之辨”的思想,主張“合天下為一家。”尤其是雍正皇帝,他在《大義覺迷錄》中闡釋了自己的思想,認為華夷只是經濟社會上具有差異,并非種類上有不同,認為華夷都是中國人。 二、四川、云南的改土歸流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提出“云貴大患,無如苗蠻,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歸流。” ![]() 鄂爾泰畫像 建議在云貴地區推行“改土歸流”。雍正立即批準了鄂爾泰的建議,大規模的“改土歸流”正式拉開帷幕。 但是這些世世代代的土司家族怎么可能把世襲特權拱手相讓?于是,清軍與邊疆土司之間爆發了多次慘烈的戰爭。其頻度和烈度遠遠超過了歷朝歷代。 在川南,烏蒙土府、鎮雄土府、東川土司、沙馬司、建昌土司、涼山土司、雷波土司、阿盧土司先后多次叛亂,兵力最多時達到了近十萬。 云貴總督鄂爾泰不斷動用軍隊鎮壓,最終平定了四川土司之亂。 云南方面,已經被革除的鎮沅土府刁瀚“不肯獻所占民田”,并糾集當地少數民族進攻鎮沅府知府劉洪度,將其殺害。 清軍聞訊后,立即發動了反擊,平定了叛亂。隨后,清軍向西挺進,到達孟養土司。 明代,明軍曾經出動12萬大軍進攻孟養,結果明軍一來,這里的土司就逃到緬甸,明軍撤退,他們又回到原地,讓明軍十分頭疼,“自明以來無善策”。 鄂爾泰則帶領大軍“深入數千里,無險不搜。”最終徹底擊潰了滇西的土司勢力,實現了改土歸流。 ![]() 三、貴州的改土歸流 貴州的情況又和云南不同,這里地形復雜,少數民族眾多。由于貴州勢力較大的土司都已經滅亡,出現了“土司單弱,不能管轄,故苗患更大”的局面。 苗民兇悍無比,散處各地,貴州地勢又多險山。因此,貴州的“改土歸流”難度最大、用兵最多、戰斗最激烈。 例如,1727年,清軍進入貴州雷公山一帶,和這里的生苗發生了激烈的戰斗,費時兩年才基本讓生苗歸順。 從雍正六年到雍正十一年,清軍大舉進攻苗嶺“化外生苗”地區,經過多次慘烈的戰斗,最終征服了這里的生苗,設立了古州、臺拱、清江、都江、丹江、八寨六廳,合稱“新疆六廳”。 新開辟的土地規模非常大,“辟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此后,清朝在黔東南駐扎了6000人,后來增加到了15000人。 在湖南和廣西地區,由于經濟較為發達,因而“改土歸流”比較順利。許多土司看到了時代趨勢,甚至主動申請“改土歸流”。 例如永順、保靖、桑植、容美四大土司先后奏改郡縣,其中永順土司彭氏“自請獻土”,后來又有15家土司聯名自請改流。 ![]() 清代貴州地圖 四、乾隆帝的決心:改土歸流不可逆轉雍正末年,改土歸流的形勢風云突變! 1734年,貴州黎平人包利在古州自稱為“苗王出世”,以此號召苗民反清,苗民蜂擁而起,聚眾2萬余人。 之后,苗民攻占了凱里、黃平、余慶等地,向鎮遠、思州等府推進。事態發生后,雍正帝立即調動6省2萬余清軍進入貴州平叛。 ![]() 然而,清軍在貴州未能迅速平定叛亂,叛亂范圍波及到了整個黔東南。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雍正帝駕崩了。 乾隆帝上臺。 這是24歲的乾隆面對的第一個挑戰,他將平定苗亂作為當時最重要的事情,“苗疆用兵,乃目前第一要務。” 當時,朝廷的許多大臣攻擊鄂爾泰,主張停止改土歸流,甚至提出放棄“苗疆”,實際上雍正晚年也有過放棄苗疆的想法。 乾隆大不以為然! 他首先將主張放棄苗疆的大臣張照拿下,表現出要平定苗疆的決心。隨后,乾隆任用湖廣總督張廣泗總理苗疆事務,并將平叛不力的元展成、董芳、哈元生等革職拿問。 當年十二月,張廣泗在凱里兵分三路挺進苗疆,總兵力達到了1.2萬人。隨后,三路清軍以圍攻的方式對清江(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發動了進攻。 ![]() 清軍在年底攻破了幾十個較大的苗寨,苗軍傷亡慘重。至1736年三月,清軍已經攻破了200座苗寨,苗王包利被迫退守雷公山。 雷公山盤亙數百里,地勢崎嶇、森林密布。苗王包利將雷公山的道路挖斷,以圖據守。張廣泗則扼守各個路口,四面搜剿。 到四月,包利被俘,苗民士氣大落。五月,清軍結束了雷公山之戰。九月,清軍平定了整個苗疆。 平定苗亂后,乾隆下令“永除新疆苗賦”(此處的“新疆”指黔東南苗疆)。 此外,清軍還在1747和1771年,兩次發起了著名的“大小金川之戰”,不惜斥巨資,動用最精銳的索倫、健銳營官兵,徹底征服了川西最強大的藏族土司——大金與小金。 ![]() 大小金川地區的土司碉樓 從而在中原王朝幾千年的歷史上第一次掌控了嘉絨西藏,為徹底征服西藏奠定了基礎。大小金川東距成都不過百里,是進藏的咽喉要道。 1795年,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湘西的苗疆再次發生大規模暴亂。以松桃石柳鄧、鳳凰吳天半、乾州吳八月等為首的苗民發動起義。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大軍圍剿,苗軍屢戰失利。苗民首領吳八月被俘。 1796年,一代名將福康安積勞成疾,病逝于軍中。九月,新任清軍統帥,由乾隆朝第一猛將海蘭察一手帶出來的索倫悍將額勒登保兵分四路,進攻平隴,經過3個月的激戰,苗疆之亂被徹底平定。 題外話:乾隆帝給他兒子嘉慶留下了一批悍將,其中的額勒登保、德楞泰、勒保被稱為嘉慶朝軍事上的“三駕馬車”。 ![]() 福康安平苗圖 五、雍正、乾隆“改土歸流”的歷史影響根據統計,雍正、乾隆年間一共廢除了上百個土司。雍正、乾隆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在中國邊疆治理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政治上,大量的土司被革除,土地納入中央的直接管轄,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 在經濟上,大量的土地被開發出來,人口增加,使得西南地區的經濟從蠻荒狀態走向繁榮。 ![]() 通過“改土歸流”,許多土司占有的土地被重新分配給當地百姓,緩和了激烈的社會矛盾。 例如東川一帶,土司占有“膏腴四百里無人敢墾”,土地分配后,“屯田東川,歲收二萬石”。 國家又將美洲傳來的高產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在西南推廣種植,加速了土地的開發利用。 在文化上,清朝在各府州縣設置學校。 康熙年間,在云南建立99所學校,而雍正年間更是建立了148所。 大規模的學校、書院設置,加速了漢文化、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傳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另外,清朝還在西南地區革除陋習,禁止仇殺、搶掠人畜財物、殺牲,一些部落的原始社會習俗也被廢除。 當然,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也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強制當地的人們剃發,禁止火葬;強制推行漢文化,強迫當地少數民族改漢姓,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族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