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聚合性的地理結構:向心力由此產生 (12)千年前地理變遷形成遼西走廊 早在商周時代,燕山峽谷就成為華北與東北往來的必經之路。 從北京出發經過古北口、喜峰口或出山海關到達東北地區。 戰國時代,燕國通過燕山中的谷地把領土擴展到遼東地區,燕山山脈中狹長窄險的險峻山谷,馬不宜行,易被半道伏擊,堵住山道險峻地方,縱有千軍萬馬也難過,無法迂回,山路背負的后勤壓力。 秦漢至隋唐,從華北到東北的主要路線是出榆關再順大凌河谷經建昌(現葫蘆島所轄)、朝陽轉而向東到東北重鎮遼陽。唐代以前通過大凌河谷一線最為重要,唐代以后,濱海道路才逐漸成為坦途,成為聯系華北與東北的主要干線。東漢末年曹操出征烏桓,出喜峰口,經大凌河谷到東北。隋唐兩代多次發動征遼戰爭,大凌河谷和濱海兩條道路同時并用,海濱仍然“泥淖二百余里”,十分難走。(中國歷史地理簡論417頁) 公元916年游牧部落契丹興起,契丹利用俘掠來的農耕民開墾草原種植,使遼河含沙量漸增,海岸線顯著伸展,遼河下游地勢抬高,逐漸成為陸地。北宋以后,地理環境變遷,秦皇島-錦州濱海大道成為坦途,濱海大道(遼西走廊)遂成為溝通華北與東北的主要干線。 遼西走廊亦稱榆關走廊,位于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渤海,西依松嶺山,呈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85千米,寬8-15千米,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成險要,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通衢大道。 遼西走廊的出現,影響了中原農耕民與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獵民的對峙形勢。成為華北聯通東北的陸路咽喉要道;成為中原與東北民族遷徙的走廊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對東北游牧、漁獵民開辟了入侵中原的瀕海大路。從錦州到秦皇島185千米地勢平坦,適合騎兵馬隊通過;比燕山山間小道便于行走,游牧、狩獵騎兵數日內就可從東北進入華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山海關(榆關)就卡在遼西走廊的最狹窄處。 遼西走廊交通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 王安石變法后,北宋忙于滅西夏戰爭。女真金突然崛起,北宋沒有足夠的時間轉移戰略重心。 宋遼澶淵之盟120年和平,防御契丹的北軍戰斗力廢弛。 北宋忽視了薄弱的北方出現的女真騎兵。 公元1115年白山黑水狩獵民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建立金,當北宋與女真金一起滅了契丹遼之后,北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鞏固燕山防御。女真金占領了秦皇島附近,遼西走廊就成為北宋攸關生死的軍事要道。 公元1125年10月初,金兵兵分兩路南下侵宋:西路自云中(大同)下太原,東路完顏宗望率金兵3萬和契丹降兵3萬出遼西走廊自平州(盧龍)攻燕山府(北京)。三鎮以南,一馬平川,金兵鐵騎長驅直入。東路軍渡黃河,抵汴梁,西路軍抵太原。金兵圍攻汴梁。次年8月,金兵再次兵分兩路分別自云中、保州大舉南下攻宋。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靖康之恥,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及宗室北返,北宋至此滅亡。康王泥馬渡淮河建立南宋。 女真金滅北宋后,與南宋在江淮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金立北京為中都,統治重心逐漸南移中原。 宋金《紹興議和》,岳家軍減為49000人,岳飛的1萬騎兵消失了。宋朝重文輕武,宋軍失去養馬場,只能用重裝步兵對抗騎兵,軍隊70%弓箭手、弩機手。下雨天會讓弓弦松弛,行軍箭羽在潮濕的環境中也會剝落。《技術與文明》156頁。 宋朝如此“大慫”,但許多技術發明出現在宋朝:發明火藥、火焰器的使用、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天文時鐘、鼓風爐、船只隔水密倉等。 明朝,遼西走廊更加坦途好走,殘余的蒙元騎兵經常從遼西走廊襲擊大明。明太祖朱元璋重修長城,1381年(洪武十四年),魏國公徐達在遼西走廊筑山海關,卡在遼西走廊最窄處的咽喉之地,設山海衛,如同一把大鎖,牢牢扼守著東北進入華北的陸上要沖,阻擋、控制游牧、狩獵民進入中原。山海關因此被稱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過了山海關到北京300千米都是平原。 歷史上,中原農耕帝國強盛時期,中原農耕帝國出山海關,把影響力擴展到“關東”東北;中原農耕帝國衰落時期,游牧、狩獵民趁機染指遼西走廊,控制遼西走廊,甚至入主中原。 千百年里,女真、蒙古、滿洲、日本侵略軍都曾借道遼西走廊進入中原,最著名的一次是明末,關外的滿洲興起建立后金。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開始向明朝發起挑戰,經過撫順之戰與薩爾滸之戰,后金奪取了遼東的主動權。 經過沈陽戰役、遼陽戰役之后,明軍失去了在遼東的幾乎所有據點,明軍只能扼守山海關、寧遠城和錦州幾處據點,掌握遼西走廊。明軍在錦州、寧遠、山海關一線駐軍長期與東北狩獵民政權滿清形成對峙。 皇太極繼位后,皇太極先征服李氏朝鮮與察哈爾蒙古部,斬斷明朝在東北的兩只臂膀,隨后采用迂回戰術,透過燕山山脈攻入明朝腹地。 崇禎二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遼西走廊,從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破邊攻伐明朝,大肆劫掠,不過遼西走廊始終沒有被清軍攻破貫穿。 八旗軍越過燕山,明軍固守著京師與遼西走廊,八旗軍無法站穩,皇太極四次進入長城內,始終未能成大事。 后期滿清與蒙古結盟,繞道長城防線突進明朝境內。 八旗軍忽而從德勝堡、上方堡、居庸關、墻子嶺、青山關毀墻突破,忽而從遼西走廊進攻,明軍被迫分兵把口,防御的關口多了,兵力也被迫分散,明朝更加被動。 崇禎十五年松山會戰,八旗軍迂回入邊,大規模劫掠京畿,極大撼動了明朝的根基,成為明朝滅亡的預兆。明軍陷入兩線作戰,明軍東邊難守遼西走廊,西邊難敵李自成大順軍,只能煙消云散。 1644年明亡后,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經山海關直撲北京。 山海關終于被滿洲人突破,九十萬人隨龍入關,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明、清把華北經過遼西走廊通向東北的道路延伸到黑龍江入海口。 近代日本侵略軍也沿此道作為入侵華北的重要通道。 解放戰爭時期,國共雙方軍隊在遼沈決戰,錦州-葫蘆島地區是主戰場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藍玉率大軍15萬,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大勝元主脫古思帖木兒;明成祖朱棣親率大軍5次征伐蒙古,每次大概率軍25萬人左右,其中兩次度過克魯倫河。 明帝國并沒有再現漢唐雄風。公元1449年是明代的分水嶺,親率二十萬(號稱50萬)大軍北伐的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變”,皇帝成了游牧民的俘虜,明朝的軍事力量由盛轉衰。明帝國開始將重心放在長城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