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的遼沈戰役中,國軍參戰部隊仍有五六十萬人之眾,不過并未全部集中于一處。具體在戰役中,則分為沈陽守軍、長春守軍、錦州守軍、由沈陽而出的西進兵團、盤踞錦葫的東進兵團等部。 最終在戰役中,除東進兵團逃脫外,其余國軍集團幾乎盡數被殲,東北野戰軍統計殲敵達47.2萬余人。 談到這里的話,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國軍所謂的東進兵團當時就在錦西、葫蘆島一帶,其攻擊塔山不克后,自然無法完成救援錦州的任務。 ![]() 而東北野戰軍主力在解放錦州后,實力相當強大。為何沒有先吃掉眼下的東進兵團,而是舍近求遠,先打遼西的西進兵團呢? 本文我們結合歷史資料,來談談當時具體的情況。 首先,遼沈戰役的開端是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自9月12日起,東野各部積極行動,至10月1日時已切斷北寧線,并完成了對錦州國軍的包圍。 為了救援錦州,老蔣嚴令沈陽守軍出精銳組成西進兵團,以錦西、葫蘆島的原駐軍并得到華北、山東的援軍后,組成東進兵團。試圖以主力對主力,與東北我軍會戰于錦州城下。 鑒于錦州守軍兵力不少,顧慮攻城一時難以拿下,加之國軍增援主力比較近。林彪曾一度動搖攻錦決心,但隨后又確認“仍攻錦州”。 在10月初敲定的全戰役部署中,直接攻錦部隊為第2、3、7、8、9縱隊以及第6縱隊第17師,共計16個步兵師,外加炮兵縱隊主力,共計25萬人。 ![]() 此外以第4、第11縱隊及2個獨立師配置于塔山、虹螺山一線,構筑堅固陣地,阻擊錦西援敵。另以獨立第8師活動于山海關附近,迷惑和牽制敵人。 同時以第1縱隊主力配置于高橋地區,為戰役預備隊,其中一個師預定用于錦州方向,另一個師預定用于塔山方向。 以此而計,東北野戰軍主力30多萬人已集中于錦州地區,東野主力縱隊大部分云集于此。 另外為了阻擊由沈陽而出的西進兵團,東野以第5、10縱隊,第6縱隊主力、第1縱隊第3師共計9個步兵師的兵力,外加1個騎兵師和1個獨立師于彰武、新立屯以東應對。 此時東野的步兵縱隊僅剩第12縱隊,該縱隊由長春方面南調,一方面肩負截殲長春可能突圍之敵,另一方面相機用于其它方向。 而對付長春之敵,則增調5個獨立師,連帶原有的6個師及1個騎兵師,共計12個師圍城。 ![]() 由以上兵力分配可見,東北我軍投入對敵作戰的主要是70萬野戰部隊,所面對的國軍則有近60萬之眾,敵人還處于據守大城的守勢地位。 所以我們常說的遼沈戰役前我軍對敵具有絕對優勢其實是有所夸張了,具體到投入兵力上講,處于攻方地位的我軍并沒有太過明顯的優勢。即便是在錦州地區,攻城部隊的兵力優勢也沒有超過3比1。 因此對于兵力的集結與使用,其實也是比較緊張的。并沒有說到了隨心所欲,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的地步,這也是林彪在部署攻錦作戰時一度有所顧慮的背景。 當然,經歷了兵力上的大擴充以及數月的大練兵之后,東野部隊的戰斗力是相當強悍的。而東北國軍的戰斗力則在持續下降,戰力上的此消彼長在遼沈戰役過程中表現得相當明顯。而在戰役的決策部署方面,國軍就差得更多了。 比如在部署援錦時,西進兵團的廖耀湘并未直趨錦州,而是選擇了突擊彰武。一方面此舉是向東野補給線下手,另一方面廖本人是想等東進兵團打到錦州后,自己再有所動作。 ![]() 結果東進兵團雖然距錦州可謂近在咫尺,但根本就打不動。待廖耀湘兵團決定向西挺進時,錦州已于10月15日被解放了。此時,廖兵團距錦州尚遠。 因此在錦州戰役過程中,我軍配置于戰區內的部隊,只需完成攻錦及阻擊東進兵團即可。 最終結果證明,攻城部隊及阻援部隊任務均圓滿完成,作為戰役總預備隊的第1縱隊主力,都沒有用上。 而在10月14日錦州解放前一天,由于戰場形勢比較好,我軍還有將阻擊部隊故意后退,誘使敵東進兵團參與攻擊的5個師至錦州附近殲滅的設想。 不過隨后錦州馬上解放,而我第4縱隊又已將敵集團沖鋒打垮,這個計劃遂沒有實施。 10月15日錦州解放后,統計攻城部隊傷亡為2萬余人,而塔山一線阻擊東進兵團的第4縱隊傷亡為3000余人,總預備隊第1縱隊主力未動。 ![]() 10月17日時,中央向東野發電,大意是下一步宜打錦、葫,在休整15天后先打錦西,后打葫蘆島。 因為錦、葫一帶的東進兵團為嫡系,在遼西的西進兵團可能會繼續增援,這對我軍是有利的。錦、葫守軍有戰力較強的8個師,外加3個師的話是11個師。而我軍在這一方向有27個師,實力對比于我有利。 在收到電報后,東野迅即回復,大意是我軍與錦西方面的守軍已形成對峙態勢,不太容易打出去。主要設想是吸引沈陽之敵南下,而不立即進攻錦西。 不過隨后得悉老蔣依然令錦西、沈陽部隊向錦州攻擊前進的情報后,東野又認為先攻錦、葫為好,并開展了偵察準備。 此時新的情況又出現了,長春守軍第60軍起義,新7軍等余部投降。此時沈陽之敵有經營口南逃的可能,而敵在錦、葫狹小海岸地帶已經集中了10余個師兵力,我軍進攻部隊不易展開,戰斗不能很快解決。 ![]() 因此最終決定在錦、葫采取鉗制戰術,而集中主力先解決廖耀湘兵團,并攻取沈陽。 10月20日,全殲廖耀湘兵團的文電下達,東野決定以第4縱隊、第11縱隊及2個獨立師繼續在阻擊陣地,應對敵東進兵團。 以在錦州地區的第2、3、7、8、9縱隊、第1縱隊主力、第6縱隊第17師及炮兵縱隊主力立即隱蔽向新立屯、黑山、大虎山方向急進,從兩側迂回包圍敵人。 第5縱隊由彰武西南,轉向阜新東北;第6縱隊主力待機,視情況尾敵南下;第10縱隊及第1縱隊第3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于黑山、大虎山繼續遲滯廖耀湘兵團;第12縱隊及5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南下沈陽,牽制敵人;另以獨立第2師向營口急進,切斷敵退路。 此時東野下達了全殲東北國軍的動員令,提到: ![]() 各部在此形勢下必須有連續打大勝仗的雄心,一口吃掉敵人七八個師至十數個師,一次俘虜敵人七八萬至十數萬。以勇敢果斷、前仆后繼的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疲勞的精神,爭取大勝,爭取全殲東北蔣匪軍,解放沈陽,解放東北全境。 此后東野主力向遼西急進,至10月26日拂曉圍殲戰正式展開,廖耀湘兵團短時間內即被打崩,至28日拂曉戰役就基本結束。國軍在東北最精銳的機動兵團,就此覆滅。 廖耀湘兵團覆滅后,東野迅即向沈陽進軍,繼續取得大勝,殲敵13.4萬余人。同時另一路部隊向營口挺進,最終除52軍余部1萬余人倉惶逃走外,余部也被殲滅。 在遼西、沈陽大戰期間,位于錦、葫的東進兵團也沒有閑著,其在所謂“收復錦州”的命令下再次沖擊我阻擊陣地。這次攻擊的方向主要是在第11縱隊陣地上,這個我們平時很少談到。 ![]() 不過隨著蔣軍在遼沈的慘敗,東進兵團的攻擊顯然沒有意義,隨后便縮回來據守。 而在10月底,鑒于華北傅作義抽精銳南下,東野4縱、11縱隊開始入關作戰,只有少量部隊留守。 至11月上旬,國軍在東北已大勢已去,東進兵團遂由海上撤逃,我軍收復錦西、葫蘆島,東北全境被解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