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臨:元,亨、利、貞。 《復(fù)》之一陽長則為《臨》,《臨》之二陽再長則為《泰》,《泰》則小往大來,吉亨。《臨》與《泰》一步之遙,《臨》與《泰》之吉亨,一步之遙,《臨》有達《泰》之亨意?!杜R卦》卦辭有云,臨:元,亨、利、貞。以《臨》能達《泰》。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以《臨》怎么達《泰》呢?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培基固本,然后陽爻漸長,二陽變?yōu)槿柨蔀椤短贰R躁栘碀u長可為《泰》。 彖辭有云:臨,剛浸而長。《彖辭》的這個“浸”字,最能達意,慢慢的,漸漸的,逐漸的,象水一樣的自然浸潤,自然能浸盛,自然能逐漸強盛,自然能達《泰》之吉亨。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臨者之大,并不是一日而大,而是“浸”而大。臨者之大,起于終不為大,自能成其大。 以《臨》達《泰》之亨,乃是以陽爻長而亨,乃是以陽剛長而亨,乃是陽爻之亨。臨,剛浸而長。始終不能忘記“剛”為本,“浸”是個形容詞,“長”是個自然的結(jié)果。 《乾卦》彖辭有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以《臨》達《泰》,陽爻之變,乾道之變,離不開“利貞”二字。 《臨卦》卦辭,臨:元,亨、利、貞中的“利貞”二字,似乎應(yīng)該連在一起,中間不應(yīng)該有頓號。王弼的注釋版本和程頤的注釋版本不同,王弼的注釋版本,利貞二字之間沒有頓號,利貞二字連在一起,似乎更為合理一些。 ![]()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臨:至于八月,有兇。 《臨》之二陽長先為《泰》,再長則為《大壯》,又長為《夬》,以至于《乾》,陽極則陰長為《姤》、為《遁》、為《否》,為《觀》,以至于《剝》,以至于陰極之《坤》,陰極則一陽來《復(fù)》,《復(fù)》則陽重生于下。 《臨》之陽長則陰消,《遁》之陰長則陽消,陰長陽消,陽長陰消,盛衰損益,泰極否來,否極泰來,寒往暑來,暑往寒來,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天地陰陽,循環(huán)往復(fù),誰也抗拒不了,誰也阻擋不了,屬天之道。彖辭有云:臨,天之道也。 由《臨》之陽長陰消,至《觀》之陰盛陽衰,陰陽之變,歷經(jīng)八次。以十二消息卦而言,由《臨卦》 的二陽息陰,建丑十二月當(dāng)春生之時,到《觀卦》的四陰消陽 ,建酉八月當(dāng)秋殺之令,春生秋殺,中間歷時,正好8個月。 《臨卦》二陽息陰,春生之時,在人看來為吉,《觀卦》四陰消陽 ,秋殺之令,在人看來為兇。臨:至于八月,有兇。 《臨卦》二陽息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在人看來為吉,《觀卦》四陰消陽,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在人看來有兇。臨:至于八月,有兇。 于天道而言,陰陽循環(huán)往復(fù),寒往暑來,暑往寒來,日往月來,月往日來,那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天時而已,天之道而已,大亨以正,本無吉兇可言。 于天道而言,由《觀》,至《剝》,至《坤》,至一陽來《復(fù)》,陽之消也不久,彖辭有云: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彖辭中的這句話,給人以莫大的信心。 可是《臨卦》的卦辭為什么專門強調(diào)至于八月有兇呢?明其天道無吉兇。人有吉兇。人道如果能順應(yīng)天道,則可趨吉避兇。 用《臨》者。明其至八月已窮其數(shù)必變。若不知順變。則將罹于兇矣。易教重人事。以人應(yīng)天、而能趨避。則逢兇可化為吉。感謝閱讀?。?! ![]()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
|
來自: 其德文化 > 《易經(jīng)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