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戰役期間,解放軍最精妙的一著棋是中原野戰軍利用孫元良兵團北調徐州,宿縣等地兵力空虛之間突出奇兵攻擊并占領了該縣。 按照南京國防部之前所做的計劃,徐蚌會戰應當以蚌埠為后方,將華中和中原地區的野戰部隊完全集中到徐州附近,依托徐州的國防工事,與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進行戰略決戰。在華野等進攻一段時間,攻勢頓挫之機,國軍再從兩翼出擊,將解放軍反包圍在陣地上,以求將華野等擊潰或者消滅其主力一部。 當時的國軍已按照美軍組織體系進行了改革,各部隊不再由地方負擔后勤保障,而是由聯勤總部在各交通要點設立兵站,儲備物資,以保障部隊的作戰需求。但當時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國軍的兵站基本都設置在重要的鐵路節點城市。所以,國軍必須依托鐵路才能進行后勤物資的補給。 ![]() 在這種局面下,如果國軍打算在徐州集中兵力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至少應集中5個兵團以上的兵力,包括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黃百韜兵團,以及從華中抽調過來的黃維兵團,還有從中原地區撤退過來的孫元良兵團,以及原本駐防在海州地區的李延年兵團,再加上駐扎在徐州附近的馮治安第三綏靖區所轄部隊等。 按照作戰計劃,在戰役開始之后,李延年兵團后撤到蚌埠地區,駐守蚌埠,保障后方補給基地的安全;孫元良兵團則駐扎在宿縣,保證徐州到蚌埠鐵路的安全;馮治安綏靖區所轄部隊負責徐州的城防;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黃百韜兵團以及黃維兵團則作為主力野戰部隊負責機動作戰。 國軍方面的計劃部署還算中規中矩,但各部隊的行動往往不能相互配合協調。11月5日,國軍部隊才剛開始調動,黃百韜兵團因在新安鎮等了從海州撤退的第44軍兩天,結果就被華野部隊追上圍困。無奈之下,國軍只好緊急調整部署,由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負責向東攻擊,接應黃百韜兵團向徐州撤退。就在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開始向東攻擊之后,原本駐防在徐州附近的馮治安第三'綏靖'區中的59軍兩個師、77軍一個半師共二萬三千余官兵,在地下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突然在賈汪、臺兒莊防地舉行起義。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一下完全打亂了國軍原來的作戰計劃。 ![]() 張克俠、何基灃突然起義,不僅使黃百韜兵團北翼失去掩護,陷入重圍,也導致徐州城防空虛,門戶洞開,所以劉峙一方面命令李彌兵團先抽調一個軍,暫時回防徐州。(這無疑削弱了救援黃百韜的力量)一面急電已經在宿縣布防的孫元良兵團火速北上,增援徐州。但因為事出緊急,劉峙沒有對宿州的防御作出應有的部署,只是命令正在撤退中的李延年,讓李延年轉告同樣正在撤退的劉汝明兵團留一個師駐防宿縣,以確保徐蚌鐵路暢通。 但是劉汝明為了保存實力回絕了李延年。劉汝明說,李延年是兵團司令,我也是兵團司令。他憑什么命令我?所以完全沒有顧及李延年和劉峙的命令,繼續率領部隊往蚌埠方向撤退了。但劉汝明這樣做也許并非全無理由。 ![]() 劉汝明 因劉汝明是西北軍出身,與前幾天剛起義的何基灃、張克俠同出一源。蔣介石并不信任劉汝明,下令讓他由商丘經徐州撤至蚌埠,所以他心中既有氣也有顧慮。 此外自解放戰爭開始之后,劉汝明部屢遭損失,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兵員補充,缺額嚴重。(僅有兩個軍) 結果防守宿縣的只剩一個交警總隊和一個師。 數百萬大軍云集,雙方即將進行空前規模的戰略決戰。在此關鍵時刻,作為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在張克俠、何基灃突然起義之后,應對非常慌亂,對解放軍的主要攻擊目標缺乏準確的估計,也沒有周密的布置和通盤的考慮。錯誤地以為解放軍即將圍攻徐州,倉促間就做出了緊急抽調孫元良兵團北上增援徐州的決定,卻忘了在宿縣應安排可靠充足的兵力來駐防,以確保后勤補給線的絕對安全。 ![]() 劉峙 就在這種瞬息萬變的情況下,華中野戰軍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難得的戰機,出動4個縱隊,激戰一夜后便攻占了宿縣,直接切斷了從蚌埠到徐州的鐵路,從而徹底打亂了國軍的戰略布局,使徐州成了孤城。其實正是攻占宿縣,導致了整個戰役局勢的急轉直下。 首先,這是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攻克的第一座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應; 其次,一旦解放軍占領宿縣,將使徐州和蚌埠的國民黨軍隊被分割開來,無法互相策應,利于解放軍各個擊破。 再次,宿縣不僅交通樞紐,還是國民黨駐徐州軍隊的重要補給基地,一旦失陷,將陷徐州于孤立無援的絕地。 ![]() 此后黃維兵團因為欲去攻占宿縣,挽回敗局,結果在宿縣東南雙堆集一帶陷入中野與華野的合圍,最終幾乎全軍覆沒。 也正是因為中野攻占了宿縣,從而使徐州國軍的三個兵團成了一支孤軍,尤其是再也無法通過鐵路運輸快速地從徐州退回蚌埠,而只能從徐州西南方向繞道蕭縣、永城、蒙城,再到阜陽,最后退回到蚌埠,路途遙遠,行軍困難,從而為解放軍追趕包抄杜聿明集團創造了良機。 因此,宿縣之戰無愧為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下的十分精妙的一步棋,堪稱一戰定乾坤的神來之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