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化理論的概念 氣化理論是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論述人體生命過程的一門學問,衍生于先秦的氣學哲學思想。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先秦諸子百家皆言氣:《左傳》論“六氣”,《國語》言天地陰陽之氣,可以看出氣已經是一個涵蓋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普遍概念。在氣學極度普遍的前提下,諸子認識事物,皆從氣始,認為氣構成萬物。《易傳·系辭上》言“精氣為物’’,《文子·下德》篇說:“陰陽陶也,萬物乘一氣而生”等等,氣學之構成論日漸成熟。其后,又有《莊子·知北游》以氣的變化論生命的發生:“雜乎芒芴之間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茍子》又進一步發展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故為天下貴也。一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就是以氣為基礎,由于氣而生發,由構成論發展為生成論。 中醫學者吸收并發展了這一思想,最終形成中醫學的氣化理論。考《黃帝內經》諸篇,對于氣化理論的運用隨處可見,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一用以說明氣化功能在人體津液生成、輸布和排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又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 指出了水谷精微化生血液過程中的形氣互化問題??然而,各篇均為散在的提及,并無系統的專論以闡釋氣化理論,倒是在運氣七篇里,系統地論述了其哲學、天文學的來源和氣化規律。 《素問·天元紀大論》開篇即日:“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摁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日柔日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成張。'這是以元氣為資始,繼而發生五運,再而星耀,又而陰陽,化為世間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宇宙萬物因氣而生,因氣而成,所謂“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萬物皆賴氣化而生,氣化而成:“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素問·氣交變大論》強調萬物“各從其氣化也”。 氣化理論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之生命過程。它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基礎,并且認為萬物的生長壯老己,無出氣之變化。氣是氣化的物質基礎,氣化是氣的功能概括。氣化理論是運氣學說的核心,是中醫學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氣化理論的內容 孟慶云曾撰文對運氣學所提出的氣化論綱領做了概括,認為主要有六個方面:(1)升降出入;(2)五運及六氣皆因時、因盛衰而化,又皆應人應臟腑、六氣之化為三陰三陽,有開闔樞之變;(3)氣在自然及人體中皆有循行,人體有營衛等諸氣在十二經中依時序而循行;(4)人氣有食飲之化,氣有精氣神之化;(5)氣化有亢害承制規律;(6)氣化之天人相應,有標本中見之別;(7)五運和六氣兩種氣化五六相合之周期,氣化異常致病也有周期,周期可呈現規律性與可預測性,即“順天之時,疾病可與期'。筆者對其加以概括及組合,認為運氣學說氣化論主要介紹了兩個理論:一個是升降出入理論,個是從化理論。 一 升降出入理論 升降出入是氣化的基本機制,見于《素問·六微旨大論》:“帝日:其升降何如?岐伯日: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張景岳解釋說:“天無地之升則不能降,地無天之降則不能升,故天地更相為用。”意即升降之間是相互為用,相互依存的,是互根的。《黃帝內經》重點給我們介紹了升降出入理論的普遍性,重要性和其方式。 (1)升降出入是普遍規律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張介賓認為:“凡物之成形者,皆日器。'也就是說,器,在這里泛指一切事物。《內經》認為,只要是物質,就存在著升降出入的運動,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2)升降出入是重要規律 任何物質都遵循著氣之升降出入的規律,任何事物也離不開氣之升降出入。它直接關系到事物之發生發展和消亡,如《六微旨大論》所言:“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己;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以否定句式向我們揭示了升降出入機制對于物質發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升降出入重在維持氣的暢通,誠如《六微旨大論》言:“化有大小,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若其任何一環節出現了反常,則“災害至矣”,甚至于“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事物逐漸走向消亡。 (3)升降出入的主要形式 升降出入的主要方式是“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在天地間,氣機升降形成了氣候變化:地氣上升為云,天氣下降為雨。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上下互為升降的過程,就是互為消長的量變過程。天氣流于地,地氣騰于天,升降互為因果,就是互相轉化的質變過程。升與降不但符合陰陽變化的四種基本規律,而且是以陰陽的基本變化規律為根據的,也就是說,這個就是陰陽之間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所表現出的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形式。自然界正是由于有這種升降運動,才能使事物發展變化的。如果自然界沒有這種升降運動或者這種升降運動失于常態,那么自然界的生機就會熄滅或者受到影響。 人與天地相應。比之于人體,則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互為升降,以完成正常的新陳代謝。在人體各臟腑之氣機是,脾陽主升清,胃陰主降濁,肝陽主升發,肺陰主肅降,腎陽主升騰,腎陰主降斂。氣機的內外交換是出入。 升降出入是《周易·泰卦》交泰的發揮,主旨是開放。《內經》把人作為自然界中的開放體,是耗散結構的思想,科學地論述了生命物質的特征。 這里的升降出入理論詳于言天,而略于言人。“本著善言天者,必有應于人”的觀點,眾多醫家對升降出入理論多有發揮和發展。早在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就有闡發,后世李東垣又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脾胃為升降出入之樞紐的觀點,突出了脾胃在人體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作用。 附:黃帝內經運氣七篇——五運行大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