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河南新野,有個男子去一農戶家討水喝。忽然,男子看到了農戶家雞窩上又大又厚的磚塊,眼睛頓時放出了光芒,對農戶說:“你這塊磚出多少錢?我買了!”農戶很驚奇:“你買塊磚頭做什么?”
原來,男子姓齊,是當地文化站的一名專家,聽說新野有很多失散在民間的古董,就喬裝成游客,下鄉做調查。
齊專家這轉轉,那瞧瞧,一整天忙得連口水都沒來得及喝。可是轉悠了一天,什么收獲也沒有。齊專家又失落又疲憊,想著去一個農戶家討碗水喝、歇歇腳,就打道回府。
不過,就在老農進屋倒水的時候,齊專家忽然有了驚人的發現:農戶家的雞窩上,蓋著一塊又大又厚的磚。磚的造型與眾不同,磚面上還畫著精美的圖案。 
多年的經驗讓齊專家立馬意識到這塊磚絕對非同尋常。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問老農:“雞窩上的這塊磚,我能帶走嗎?”
老農白了齊專家一眼,說道:“你這個人,怎么一點兒規矩也沒有?你免費喝我的水也就罷了,還要順走我家的磚?一塊磚雖然值不了幾個錢,可我用了兩年,用著順手了,不給你!”
齊專家這才意識到自己剛才有點太興奮了,連農村的禮節都忘了,趕緊鄭重地道了歉,又重新問道:“我花錢買行嗎?你這塊磚出多少錢?”
老農低頭琢磨了琢磨說道:“怎么著,你也得給個5毛吧。”
齊專家一拍手說道:“我給你7塊錢,把磚賣給我行嗎?”
老農又驚又喜,沒想到自己的這塊臭磚頭竟然能賣出7塊錢,立刻喜笑顏開地同意了。
那個年代,5毛錢就能買一大筐菜,7塊錢可以說是筆不小的外財。
老農把齊專家送出了大門,奇怪地感嘆:“你這人真是怪呀!7塊錢買個壓雞窩的磚頭,你不嫌臭啊?”
然而老農根本想不到,這塊磚后來竟然馳名中外,吸引了無數的游客、歷史學家、考古專家,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斜索戲車漢畫像磚”。
當然作為內行學者的齊專家,就與老農完全不同了,將畫像磚帶回文化站后,就小心翼翼地做清理,清理完畢后,又拿給同事們看。
文化站所有的人都格外重視,對畫像磚進行多維度的研究和鑒定,同時又向上級部門做了匯報。
專家學者們全都被驚動了,畫像磚被上交到了河南博物館。
為什么斜索戲車漢畫像磚會這么受重視?它到底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斜索戲車漢畫像磚出自于漢代,年代久遠,而且保存得相對完整。此磚雖屬于陶制工藝品,卻浮雕精美、畫面清晰、線條分明,雖經歷歲月的洗禮,卻仍舊沒有被腐蝕,對于研究漢朝的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那么斜索戲車漢畫像磚是什么樣子呢? 
這塊小小的磚上有兩輛馬車,馬車上都有雜技表演者,所有表演者都做著高難度動作。兩輛馬車上的兩個人同時用力,拉起了一根斜索,斜索前低后高。令人吃驚的是,還有一個人竟然在斜索上行走。
前邊那輛馬車上,有個人舉著一根長棍子,棍子頂上有個人在倒掛金鉤,這個人在倒掛金鉤的同時,兩只手托的兩個小球,球上面竟然又分別站著兩個人,那兩人竟然一個在唱歌,一個在演奏樂器。
這樣的雜技表演,放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絕對是一流水平。托小球的人,兩只手臂的力量絕對非同一般。而兩輛馬車的駕馭也要非常精巧,馬車既不能跑得太快,也不能跑得太慢,兩輛馬車之間也要始終保持一個距離,不能有分毫的差別。
這塊畫像磚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那就是早在漢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發展到了繁榮盛世的程度。史書上也有記載:“戲車高橦,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這正是對于當年雜技表演現場的描述。
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雜技都已經失傳了。幸虧有這些歷史文物的佐證,我們才得以了解自己祖國的瑰寶。
在新野不僅出土了斜索戲車漢畫像磚,更是發現了2000多塊漢畫像磚,還發現了20000多塊古文字磚和漢代紋飾磚。
那么這塊畫像磚為何會出現在新野呢?新野又為何會有這么多歷史文物呢? 
原來兩漢交替時期,王莽及其子孫曾在新野居住了37年。后來的三國時期,劉備又在新野屯兵。新野還出了不少名門望族。當時,貴族都流行厚葬,隨葬物品中會有大量陶器、石磚等。所以我們在新野才能有這么多發現。
現在,斜索戲車漢畫像磚依然收藏在河南博物館,如果您對它感興趣,想多了解一些漢代雜技的實情,不妨去那里一覽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