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磊在《星漢燦爛》中飾演的是少年將軍凌不疑,雖貴為新帝義子卻生性內斂不外露,直到遇見女主程少商,他的身上才有了愈來愈濃的煙火氣息,兩人攜手并肩,共渡難關,這種戲碼真的很好磕! 而凌不疑的經歷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一位大名鼎鼎的武將,兩人同樣生于漢朝,兩人姓氏相同名字相似,同樣都是英勇的少年將軍,同樣都是被當朝皇帝疼愛的人,沒錯,這位歷史上真正存在的,又與凌不疑有諸多相似之處的武將,正是西漢名將霍去病。 天生將才霍去病,武將天花板,不世出的天才將領,用什么夸張的詞匯形容霍去病都不為過,有些人用一輩子才得以留下一星半點記載,有些人卻小小年紀就能封狼居胥達到武將巔峰,霍去病只活了短短24年,他的人生卻璨若星河,讓后世人永遠緬懷紀念。 一、私生子出身,擅長騎射得武帝喜愛霍去病是出道即巔峰的典型代表,他的成功與家庭背景密不可分——舅舅是當朝大將軍衛青,舅媽是當朝長公主,姨媽則是當朝皇后衛子夫,姨夫是當朝皇帝劉徹,霍去病就是典型的皇親貴胄。 但霍去病的出身其實并不好,他的母親是平陽侯府的婢女衛少兒,父親則是平陽縣的小文官霍仲孺。 而霍去病的出生也并不名正言順,他是衛少兒和霍仲孺的私生子,霍仲孺當值期滿后便回了平陽縣,獨留衛少兒在長安。 因此霍去病在成為驃騎將軍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 建元二年,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得幸于漢武帝劉徹,一朝入宮滿門榮耀,到公元128年衛子夫封后時,衛家早已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為皇親國戚。 在一次家宴中,衛家人為了討好皇帝,便讓身為皇后外甥的霍去病當堂表演舞劍,年僅十余歲霍去病英氣逼人,英姿颯爽,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少年意氣,深得漢武帝劉徹喜愛,劉徹提拔霍去病為貼身侍衛長,得以久居宮中。 由此,霍去病成為外戚的重要成員之一,開始逐漸展現他的武藝和軍事才能。 漢武帝愛才,也惜才,霍去病在盡職盡責保護劉徹的同時也不枉精進武藝,每日都會練習騎射,這也都被劉徹看在了眼里,劉徹對這個小少年很是賞識,經常不顧身份與霍去病交談,而霍去病的千古名言:“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也是在和漢武帝討論《孫子兵法》時所說。 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深謀遠略,漢武帝大為震驚,心里也暗暗記下了這個雖然從未上過戰場卻自有一番遠見的少年。 雖然家族背景讓霍去病輕而易舉獲得了一塊敲門磚,但他的心性和智謀才是他立足的根本。 二、首戰即告捷,踏漠北瀚海封狼居胥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決定派兵討伐匈奴,匈奴在邊境為患多年,不除匈奴,大漢根基不穩,為了一舉殲滅匈奴,劉徹派大將軍衛青率兵討伐,當然,他也沒有忘記曾經那個許下過豪言壯語的少年,他決定給霍去病一個機會,任霍去病為嫖姚校尉,跟隨舅舅衛青上戰場討伐匈奴。 上戰場前,誰也沒有看得上這個自小在皇宮里未經風浪的少年,不曾想,霍去病一戰成名。 開戰之前,為了霍去病的安全考慮,衛青任命他為“壯士”,率八百輕騎駐守大軍西側,擔任警衛工作,霍去病知道舅舅的良苦用心,只是血性少年怎么甘心屈居人后?霍去病主動請戰,給衛青獻言獻策。 在霍去病的建議下,衛青率本部兵馬,趁匈奴長途跋涉放松警惕之時大舉進攻,僅用百余人傷亡換來“斬首俘虜二千二十八級”的碩果,戰俘中不乏匈奴高官,更是斬殺了匈奴的祖父輩高官,又生擒了單于叔父,相當于端了匈奴老巢。 一戰告捷!而這只是霍去病的初戰!少年將才,就是有這樣的膽識和謀略! 而漢武帝也大喜過望,稱贊霍去病“勇冠三軍”,他破格提拔霍去病為“冠軍侯”,要知道這是多少武將夢寐以求苦苦追隨一生的爵位,而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也僅有五人獲此殊榮。 經此一戰,霍去病威望大漲,信心百倍,公元前121年,劉徹任他為驃騎將軍,前往河西指揮作戰。 霍去病捏住匈奴軟肋,精準打擊,率一萬精銳不斷變換行軍路線,讓匈奴無法判斷他真正意圖。 在輾轉隴西五國后,霍去病奇襲匈奴在隴西的大本營,這次重創匈奴部落,生擒單于兒子,霍去病乘勝追擊,趁消息還沒有傳出去時,他秘密翻過焉支山,率軍疾行一千里,越關山,趟沙丘,直撲皋蘭山匈奴大本營,此戰斬殺了兩位匈奴王,俘虜數百官員,滅敵八千九百六十余人,俘獲匈奴人信仰的“祭天金人”。 此戰重創匈奴,劉徹再次重賞霍去病。 此后,霍去病戰戰告捷,公元前121年夏,他又以傷亡兩千滅敵三萬二的碩果直接封神,而此時的霍去病剛滿十九歲。 漢武帝深知,自己當年沒有看錯人,這個少年,或許真的可以助他滅掉匈奴——公元前119年,他派遣時年21歲的霍去病領兵五萬深入匈奴王庭。 霍去病向北行兵兩千里,與匈奴左賢王正面交鋒,大破匈奴軍,生擒八十三人,乘勝追擊至狼居胥山,在這里,霍去病舉行了盛大的祭天禮,隨后又在姑衍山舉行了封禪禮。 在古代,封禪禮是皇帝昭告文功武治的表現形式, 在匈奴王庭舉行封禪禮,無疑是對匈奴的侮辱和打擊,同時也是西漢王朝的無上榮耀,霍去病此舉不僅被當朝肯定,也被后世仰慕,而“封狼居胥”也伴隨著霍去病這個名字永遠地留在歷史的記載中。 禮畢,霍去病繼續追擊,一度逼至瀚海,飲馬瀚海,少年將軍意氣風發,不敗戰神的神話讓整個漠北為之震顫——此戰破匈奴七萬,將其逼退至漠北,自此漠南再無匈奴王庭。 立下如此大功后,霍去病的官職已達頂峰,武將中衛青第一他第二,為了不讓霍去病不滿,劉徹特下令,霍去病的一切特權與俸祿要和大將軍衛青一致。 而霍去病對浮名并不在意,他在每次上呈的戰報上都字字分明地寫道:“是全軍士兵共同的努力”,他從不貪功,從不自大,面對劉徹多次加封,霍去病總是在推辭謝絕。 在他的心里,只有匈奴不滅他不死的決心,他心里裝著的只有黃沙漫天的戰場和海晏河清的家國。 三、24歲即病逝,武帝悲痛萬分封狼居胥兩年后的公元前117年,逃至漠北的匈奴拒絕向西漢俯首稱臣,劉徹大怒,決定全殲匈奴,他依舊派遣了自己一直看好的少年郎領兵作戰。 只可惜,縱橫沙場七載未嘗一敗的霍去病終究敗給了自己——常年艱苦的環境讓霍去病染上怪病,年僅24歲便因病早逝。 漢武帝劉徹也被迫停止了對匈奴的討伐。 霍去病的病逝,不夸張地說,影響了西漢王朝的進程和氣運,劉徹為此傷心不已,他從小看到大的孩子還沒有替他完成平定天下踏平匈奴的雄心壯志就這樣撒手人寰,向來雷厲風行的皇帝竟也有嘆氣的時候。 劉徹準霍去病陪葬茂陵,取“武與廣地”之義,親賜謚號“景桓”,又調鐵甲軍從長安列兵排到霍去病墓送靈。 此外,他還將霍去病的墓修成祁連山的形狀,以彰顯他討伐匈奴的功績。 叱咤一生從無敗績的霍去病,此生最大的遺憾想必就是沒有踏平匈奴吧。 可換個角度想想,霍去病就像是劉徹手里的一把刀,等到他功高震主之時,劉徹真的不會對這把自己用得順手的尖刀下手嗎?再順手的刀也有反刺主人的風險,想劉徹換相十幾個,不過是因為性格太強勢,容不得其他人觸碰到權力。 倘若霍去病沒有死,倘若他真的掃平了匈奴,手握兵權,又是外戚,漢武帝真的能容得下他嗎? 24歲死去的霍去病是將才,34歲死去的霍去病是帥才,44歲死去的霍去病是佞臣——再優秀的將領,也經不起君主的猜忌。 寫在最后霍去病的人生雖然短暫,卻自有其燦爛奪目之處,他早已不再是一個平平無奇的人名,而是擁有了更加深遠的象征意義,他代表著戰功卓著,代表著家國大義,代表著卓越功勛,代表著民族英雄——他是一個隱喻的符號,更是西漢的標簽和代名詞。 霍去病就像是一把尖刀,又痛又狠地直擊敵軍腹地,少年將軍滿是血性,銳不可當又鋒芒畢露,一代戰神自有他的驕傲和矜持——不邀功請賞,不貪功冒進,不顧影自憐,不妄自菲薄。 如此看來,霍去病和凌不疑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凌不疑只是一個杜撰的人物,無論兩人再怎么相似,霍去病只有一個,他的風華,無人可以復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