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天沒推送散文了,今天發布一篇舊文,以饗各位親友! 心底有棵樹 □ 于德明 在我的心底,有一棵樹,是一棵算得上滄桑的老榆樹。 原本,它如同歲月的碑刻,站在我上下班經過的路口。它既不俊美,也不秀逸,甚至沒有高大的身姿和婆娑的韻味。和我見過的其他樹相比,它的外形甚至有些丑陋。尤其是它渾身上下密布的那些疙疙瘩瘩的凸起,每每視之,總會令我想起讓人討厭的癩蛤蟆。然而就是這樣一棵丑陋的樹,卻時時在我的心頭縈繞。 樹的三面都是林立的樓房,唯有東面是一條三米左右寬度的巷道。因為生存的空間格外狹小,它便向著樓房的空白處拓展自己的空間,枝丫從西邊伸到東邊,如同彎彎的拱橋,橫亙在巷道逼仄的上空。其實說它是一棵樹,有失偏頗。因為它的樹冠不知何時被何人硬生生地削去了,只剩下樹干和一條側枝在維持著它作為樹的形象。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吧!它的側枝生長得特別茂盛。如同蟹爪一樣的枝丫,密密匝匝,蜷曲在一起,遠看仿佛是一個碩大的絨球,毛茸茸的。細看時,你會發現那些纖弱的小枝條彎成拋物線形,并且都一律向上。 每次看到它們,我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葳蕤和蔥蘢之類的詞語。生命,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讓你不得不為之驚嘆或是感慨! 原本這棵失去樹冠的殘榆是挺立在一片泥土上的,可某年秋季的一天,它連最后的一片泥地也失去了。灰白色的混凝土覆蓋了姜黃色的泥地,也覆蓋了它對于泥土的那些柔軟的記憶。與其說它穿過了水泥的厚障壁,還不如說它被現代化水平牢牢地禁錮著。表面上看,似乎它的生長太過于艱難,但我知道真相并非如此。外在的生存條件原本無所謂好壞,只要有生命的追逐,有時惡劣的環境反而更能激發成長的熱情和欲望,也更能促使個體迸發出巨大的生長力。就像這棵榆樹,它的根依然向著泥土最柔軟最豐滿的地方伸展,尋找生命的給養,汲取成長所需所求,讓枝干挺立的姿態更強勁。 一年四季,我來來去去,親眼見證了它生長的真實。春天時,它綻放著蔥綠的希望;夏日里,它舒展著成長的快樂;秋霜中,它搖曳著曼妙的枝條,翩翩起舞;冬雪里,它蘊蓄著飽滿的憧憬,默默守望。風中,我傾聽過它的歡歌,如小調一樣沁人心脾;雨中,我接受過它的洗禮,似甘泉一樣清涼透爽。早晨,我沐浴著它的溫柔,寫下幾句繾綣的詩行而去;黃昏,我品味著它的灑脫,踩一路歡悅的笑聲而歸。在它的守望和護佑下,我披星戴月,淺歌低吟,日子雖波瀾不驚,卻別有一番滋味。 望著它,我經常也總會有一些特別的情思。我能夠想見在干旱的摧殘下,它是如何掙扎著身軀書寫堅強的真諦,因為那盤旋的虬枝就是它搏斗的印記;我可以得知在蕭索的嚴寒里,它是怎樣袒露著胸膛迎接命運的打擊,因為那皴裂的樹皮分明有風雪劃過的痕跡,還有那狂風的折磨、暴雨的撕裂、雷電的劈打。我想它一定也有過些許顫抖、些許困頓,甚至退縮,但最終依然保持著樹的尊嚴,堅挺地站成樹的姿態。這讓我對它更多了一份敬意和欽佩。 每次走近,我都向它投去最真誠的仰望和最虔誠的祝福。每次路過它的身邊,我都會想起同一個話題——人生。 其實,人生不妨像樹,堅定地站成挺立的風景! 原載于《教育時報·人生版》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明說愚言”。謝謝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