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月15日,中央向全黨全軍發(fā)出關于增加七位軍委副主席的通知,決定增加劉伯承等7人為軍委副主席,同時決定徐海東為軍委委員。中央發(fā)出的這一通知,實際上是向全黨全軍通告了中央初評元帥與大將人選的產生。根據(jù)中央軍委制定的評銜標準,軍委副主席一般評為元帥軍銜,而大將的評銜標準則為軍委委員。隨著新的七位軍委副主席的當選,歷經(jīng)了近十個月的元帥人選也終于名花有主。 軍委增加劉伯承等7人為軍委副主席,這標志著七人已從原元帥候選人名單中正式入選為元帥。根據(jù)中央確定的元帥名額共有十一個。除了劉伯承等七位新增的軍委副主席被中央確定為元帥以外,原來的六位軍委副主席中有哪四人被中央確定為元帥呢? 一,1954年1月中央確定朱周彭林四位軍委副主席與新增加的7位軍委副主席為初評元帥人選1954年1月15日中央軍委增加7位軍委副主席后,軍委副主席的人數(shù)增加到14人,除去民主人土程潛外,其他13人既為原總干部部部長羅榮桓上報中央的擬評元帥人選。1953年12月以前的中央軍委副主席中,除去程潛外,6位軍委副主席的排名座次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林彪、高崗。這6位軍委副主席加上新增的7位軍委副主席構成了軍委高干會召開期評定的13位擬評元帥人選。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國軍事系統(tǒng)黨的高級干部會議在北京召開,全軍各大單位的123位高級將領與會參加,會議中的主要議題是總結四年來的軍事工作與未來軍隊實行正規(guī)化、現(xiàn)代化建設,并提出了軍隊盡快實行軍銜制與薪金制。軍委高干會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還就初評元帥與大將人選多次召開專門座談會,進行民主商議。軍事系統(tǒng)高干會于1953年12月7日開幕,12月12日毛主席與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參加高干會的高級將領與會,共同商議四年來的軍事工作與軍隊實行正規(guī)化、現(xiàn)代化,會后毛主席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參加會議的將領合影留念。 ![]() ![]() 為落實元帥人選,1953年12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經(jīng)會議研究,決定增加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7人為軍委副主席,并決定7人為評定的元帥人選。7位新增軍委副主席加上原來黨內6位軍委副主席共13人為初評元帥候選人。會后由13位軍委副主席組成的擬評元帥候選人名單交付軍委高干會議討論。 ![]() 據(jù)原"萬歲軍"軍長梁興初回憶1967年林總與他談的有關55年元帥授銜內幕,梁興初批露,1953年12月軍委高干會討論初評元帥草案,一共召開了三次專門會議,共有88位高級將領代表參加,對元帥人選進行表決。在第一次會議中,13位元帥人選的投票數(shù)均超過半數(shù)而順利評定為元帥。13位元帥名單交送毛主席審議后,因當時的蘇聯(lián)軍事顧問向毛主席提議,軍隊首次評銜,元帥人數(shù)不宜過多。他說蘇聯(lián)于1935年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斯大林同志僅授了五人為元帥,直至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時,蘇聯(lián)元帥人數(shù)仍為5人。時至1953年12月,蘇聯(lián)軍隊也不過僅有11位蘇聯(lián)元帥。毛主席接受蘇聯(lián)顧問的建議,決定中國元帥名額不能超過蘇聯(lián)元帥名額的11人。毛主席遂召開中央會議研究削減元帥名額為11人,并在會上提議重心已轉到政府部門工作的兼任軍委副主席的政府領導人,暫不參加軍隊的現(xiàn)役評銜,他們的元帥軍銜評而不授。 根據(jù)毛主席的評銜提議,劉少奇、周恩來與高崗三人紛紛表示不參加評銜,而此時的中南局第三書記葉劍英也專門向中央上書,表明自已評帥不夠格,要求不評銜。軍委高干會根據(jù)主席的評銜指示與劉少奇等人不參加評銜的意見,再次召開會議進行討論。據(jù)梁興初回憶林總所敘,軍委高干會舉行元帥評定的第二次會議,會議在討論關于葉劍英要求不參加評帥時,根據(jù)朱老總力薦葉劍英應評帥的提議,在得到陳毅與徐向前的附合下,戰(zhàn)爭年代"中共軍方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葉劍英被與會人員通過為帥。在討論劉少奇、周恩來、高崗三人要求不參加評銜時,與會人員通過了劉、高二人不評銜。但在對周恩來兩次要求自己不評銜時,均被會議全票通過評帥。經(jīng)過認真討論,元帥人選定為11人。劉高二人暫不參加現(xiàn)役元帥評銜,而周恩來作為南昌起義的領導人入選了11人元帥名單。不久軍委高干會又舉行專門會對元帥名單排位進行了討論。根據(jù)中央通過的七位軍委副主席的排名順序,除劉伯承與賀龍對調排名外,其他元帥排名不變。元帥11人名單上報毛主席后,中央決定元帥人選與新增的七位軍委副主席、一位軍委委員待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后,再從公布,元帥人選與軍委副主席的任命只在黨內、軍內通知。 ![]() 二,1954年2月26日,毛主席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提出增加軍委副主席和軍委委員的建議軍事系統(tǒng)高干會結束后,隨著初評元帥與大將人選的產生,為軍隊加快現(xiàn)代化與正規(guī)化建設,軍隊實行軍銜制已迫在眉睫。但隨著高崗與饒漱石事件的發(fā)生,中央決定軍隊評銜延期至1955年實行。1954年2月26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提出關于增加軍委副主席和軍委委員的建議:“為加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領導,特建議增加下列七人為軍委副主席,計:軍委委員、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軍委委員、西南軍區(qū)司令員賀龍,軍委委員、華東軍區(qū)司令員陳毅,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軍委委員、總參謀長徐向前,軍委委員、華北軍區(qū)司令員、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軍委委員、中南軍區(qū)代司令員葉劍英。并建議增加徐海東為軍委委員"。在毛主席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建議中,不難發(fā)現(xiàn),建議中缺少了審批元帥人選部分。這是因為中央決定軍銜延期至1955年再實行的緣故。 ![]() 1954年6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毛主席的提議,決定增加劉伯承等7人為軍委副主席,同時增加徐海東為軍委委員。 綜述:從以上介紹來看,根據(jù)《毛澤東年譜》記載,1955年共和國十位授銜元帥名單產生的最初時間應為1953年12月15日,這一日中央決定增加劉伯承等7人為軍委副主席,實際上已框定了后來1955年授銜元帥名單。元帥名單開始為11人,11人中并無傳聞中的粟裕的大名,也無1955年1月中旬軍委座談會上通過的元帥第十一人(55年9月9日正式辭銜)。除1955年9月授予的十位共和國元帥中,真正入選1954年1月元帥名單的實為周恩來總理。195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因力推小平同志為元帥人選而第三次提出不評元帥銜,被中央接受。事實上三次拒評元帥軍銜者,唯周總理一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