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
易學與儒道佛的融合
【字幕 淡入淡出】
中庸 講君子的德行說,看來,是本于《象》文。
———著名易學家 朱伯崑
【解說 音樂起】
儒學,起源于東周的春秋時期,是中國儒家的學說,儒學思想從漢武帝時期起,就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成為官府推崇的主流文化。儒學,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儒學思想,由孔子創立、 孟子發展,而集大成于荀子。
儒家思想的實質與核心,是“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社會實踐,而其基本內容,在儒學出現五百年前的 《周易》就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存在著。
據相關研究統計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 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這說明《周易》及儒學思想,不僅對于中國, 而且對于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采訪 同期聲】
《周易》對老子有著深刻的影響,老子 道德經 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意思是說,一是指“易有太極的混沌未開狀態,二是指分陰陽,三是指陰陽得到三畫,三畫而八卦成,象征世間萬物,故三生萬物。“沖氣以為和”,是指陰陽二氣相互激蕩交流而成為一種均勻和諧的狀態。由道生一而說萬物,由萬物而說陰陽,論述的是陰陽配合的運動規律。
【解說 音樂起】
道德經 奠定了道家的哲學基礎,論述了道的性質和意義,提出了尊道貴德、全德守一、歸于無極的哲學依據,全面涉及了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等哲學問題。
老子 道德經 明確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是人通過效法大地的柔靜來達到如天的清寧,達到道得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老子一再提 “道”,究竟何為 “道”? 實質上他指的是宇宙的本原。而 易經 中的 “道” 是怎么說的呢? 系辭 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 的核心始于陰陽兩個基本概念,易經 是自然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地球的公轉與自轉產生寒暑、晝夜、自成陰陽。這個陰陽之道皆由太極所變化,這與老子所說的“道” 一樣是自然規律,可謂珠聯璧合。
【采訪 同期聲】
佛教由印度傳入我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佛教傳入中國后,開始時有點“水土不服”,發展較慢。為了適宜中土文化,禪宗開始將佛理加以融合。禪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 “棄惡”,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的參悟。禪宗的創始人是菩提達摩,六朝時期從印度渡海來到中國,以佛法教人,后進入嵩山少林寺靜心觀壁,并深入分析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特征,還經常利用易學來闡述禪理。
【解說 音樂起】
佛學借助易學豐富自己的理論,《方山易》 是佛教用 《易經》 解釋 《華嚴經》 的釋文,它把 華嚴經 與中國的 《易經》 相融合,是佛教 研究易學得最高境界。唐代佛學者李通玄用 易經 來解釋 《華嚴經》,可以說是佛學中國化的開始。李通玄根據易學的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的模式,進一步構造了佛學與易學理論聯系在一起的結構。他用佛家的道理理解易學,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為有機之整體,對構成人、事、物相的基本因素和陽氣、陰氣的運動變化有精辟的見解。佛教為了求發展走上了佛、易相互影響的道路,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采訪 同期聲】
儒、道兩家本起源于 周易,而佛教選擇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的道路,所以在中國形成了一部三教融合的發展史。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儒、釋、 道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體系總是在矛盾斗爭與融合滲透中發展,就像三枝奇葩各放異彩,互相輝映。
【解說 音樂起】
《周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道家思想的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 《周易》,其中的符號結構、陰陽思想及卦爻辭,都對道家思想起到了啟發和誘導的作用。佛教進入中國,必須解決與中國本土文化相容的問題,這就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中尋找理論契合點,而 周易 是 “群經之首”,“三玄之冠”,只有向 周易 靠攏,才能逐漸取得合法的地位。歷史上流傳著所謂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的說法,比較精辟地總結出三者之間彼此互補的關系。
本文選自王萬順 袁建國 《話說周易》鄭州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簡介:王萬順,1950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陽縣,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安陽市人社局退休干部,資深周易文化學者;鄭州大學《周易》與古代文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安陽周易研究會顧問、羑里城發展顧問、安陽市第三屆最美(博學)老人;潛心研學《周易》近三十年,撰寫易學研究與宣傳各類作品100多萬字,包括報刊發表200余篇(海內外上千家互聯網平臺收錄轉載),出版書籍《走進周易》《易學與中華文明》,在國內社會各界做推廣《周易》文化知識講座與專業授課百余場。
作者簡介:袁建國,1955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陽市,中國創業培訓(SYB)講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陽市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影視家協會會員,吹畫“非遺”傳承人;出版有《靠近社會走進人生》《文壇快槍博文精選》《全民創業讀本》《創業知識問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讀本》等著作,撰寫影視劇與電視片30余部,做《河圖洛書》《易經哲學》《殷商文化》《人類行為本能》《甲骨文》《弟子規》《婚姻與家教》《創新創業》等講座數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