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肺癌已成國人第一大癌,每年會帶走62.6萬人的生命[1]。在一份稍有異常的肺部檢查面前,大家往往變得神經緊張,人人自危。
近年來,“肺結節”已開始成為各大醫療網站的熱搜詞條,這是一個影像學診斷,胸片或胸部CT上發現的直徑小于3cm的肺部陰影都稱為肺結節,其中直徑小于1cm者稱為肺小結節,直徑小于0.5cm叫做微小結節[2]。 圖片
隨著癌癥“早診早治”意識普及和CT成像技術提高,越來越多肺結節開始被發現。
國外調查數據顯示,18-24歲人群中肺結節檢出率超過1‰,隨著人群年齡的增長,檢出率逐漸增高,55-64歲人群中檢出率接近2%[3]。
考慮到空氣污染、飲食習慣等因素,我國人群中肺結節發生率可能更高。
不過,良莠不齊的雜亂信息卻讓老百姓感到困惑,到底肺結節和肺癌之間是什么關系?可怕的肺結節一定要消滅掉嗎?今天,就來說說關于肺結節的5個事實,讓大家全面、客觀的了解清楚這個臨床現象。
查出來肺結節好擔心,一定是肺癌嗎?
事實:這種擔心絕大部分是多余的。
患者拿到“肺結節”診斷時,往往會異常的緊張甚至焦慮,但這件事在醫生看來,并沒有那么糟糕。
首先,從概率上看,首次發現的肺結節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病變(炎癥、結核、瘢痕、淋巴結等等),惡性的可能不足20%。其次,即便是肺癌,絕大多數也都處于早期,經過適當治療幾乎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壽命。
因此,從癌癥早診早治角度來說,發現肺結節是一件幸運的事,絕大多數都以喜劇收尾,過度的擔心最后大都被證明是多余的。此刻,更重要的事情是找一個好大夫,讓他用專業知識幫助你以最小的代價將美好的結局變成現實。
肺結節中的肺癌容易找出來嗎?
事實:排除肺癌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活。
發現肺結節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排除肺癌。但多數肺結節都是檢查時偶然發現,不伴隨臨床癥狀。由于沒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并且結節較小,影像學特點不明顯,排除肺癌并不容易。 一名62歲女性低劑量螺旋CT檢測,肺結節由一年前的3mm增大至6mm  為了排除肺癌,有3件事情需要完成:
① 明確自己是否屬于肺癌高危人群
這一點在醫生評估結節良惡性時至關重要!
這些高危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生活習慣、長期所處環境、以往健康狀態和遺傳信息等。比如:是否吸煙或者曾經吸煙?是否有致癌物(石棉、氡、鐳等等)接觸史?是否曾罹患其他癌癥?是否有肺氣腫或肺纖維化等其他肺部疾病?父母、兄弟和子女是否曾患癌?
需要說明的是,高危人群不意味肺結節一定是肺癌,低危人群也不一定就不是,這其實是個概率問題。
②完成一次高質量CT檢查
胸片和低質量的CT難以滿足診斷需要,而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功能性檢查——PET-CT僅適合鑒別體積較大的實性結節。目前,高分辨率CT(HRCT)結合各種成像技術能最全面、準確的顯示肺結節的特征。
③ 最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既專業又有經驗的團隊
這個團隊需要包括胸外科、放射科和肺部內科醫生。
考慮到我國醫療資源緊缺的現狀,很少有患者能享受到這一待遇,在較大的醫療中心找一位有經驗的大夫,相對會更為現實。 肺結節定性后,應該如何處理呢?
事實:良性病變不用管,惡性要及時活檢。
在全面考慮患癌風險程度、腫瘤部位和CT表現之后,大夫會評估肺結節為肺癌的風險,根據評估結果,患者可能會接受以下的治療。
① 影像學明確為良性或病變直徑小于6mm時,不需要任何進一步處理
一部分良性病變在CT上有非常典型的表現,僅影像學檢查就能確診,這時不需要活檢。
隨著CT成像質量的提高,很多很小的肺結節被發現。這一部分肺結節為肺癌的可能性極低(?1%),即使是肺癌也大都屬于惰性腫瘤,生長緩慢,能與人體長期和平相處,并不是一定需要從體內清除掉[4]。
② 病變為肺癌可能性較大,且估計惡性程度較高時,需及時活檢或手術以明確診斷
部分惡性程度較高的肺癌在CT上有特征性表現,比如體積較大,實性成分較多,瘤體及血管生長活躍等。這種情況下及時手術活檢,能避免等待過程中腫瘤轉移的風險。
一時難以定性,一定要“及時”做手術切除嗎?
事實:觀察隨診一段時間,確診肺癌再行手術。
過去,手術切除曾經是治療肺結節的首選方案,“及時徹底清除病灶”的觀點,在一段時間內被醫生和患者廣泛接受。
但隨著對肺結節認識的逐步深入,大家發現:切除的肺結節中有相當一部分為良性或低度惡性肺癌。和不手術的患者相比,手術患者并沒有因病變的切除而在生存期上獲益;相反,肺組織的切除常常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或者給未來可能的肺部手術帶來麻煩。
因此,現在肺結節手術適應證越來越嚴格,更多的患者會在手術或活檢前等待一段時間,重復CT檢查,通過觀察結節的變化情況來提高診斷準確率,醫學上稱之為“隨診”[2]。
這就好比僅憑第一次見面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經常會出錯,正所謂“日久見人心”,如果觀察一段時間,判斷錯誤的機率就大大減低了。根據肺結節為肺癌的不同幾率,隨診計劃有十幾種以上的組合,這需要由專業的醫生來制定。 每個確診肺癌的人都應該手術嗎?
事實:高水平個體化治療方案,才是適合你的答案。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醫生墓志銘上對醫學的一句詮釋廣為流傳。
我們常說,讓患者最大程度受益是所有醫療行為的核心目的。一位合格的醫生,應該在疾病認識程度的基礎上,全面評價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患者利益的個體化方案。
比如,同樣是一個直徑1.0cm的早期肺癌, 40歲的患者的首要治療目標是及時切除病灶,保證治愈,使他以一個健康人的身份回歸社會。
當換成一位80歲的老人時,患者的生存期已難以因手術而獲益,而手術所伴隨的并發癥風險和低肺功能會影響晚年生活質量,此時手術并不是一個合適的治療選擇。
如果再換成50多歲面臨事業最后一搏的成功人士,嚴密監測結節的進展情況,等待3~5年實現職業夢想后再手術,依然會有很大的治愈機會。
總之,發現肺結節后的你,不需要過分擔心,找到一個專業又有經驗的團隊,醫生的專業知識會幫助你渡過這一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