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對人體的作用是走路,承重。腳由五個腳趾和腳掌和腳背組成,為走路必要的器官。據研究統計:現代人類一生之中,雙足平均觸地次數超越1000萬次以上。雙足具有驚人的承重能力。 在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對腳的保護,已經成為老年保健活動中,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辦法之一。 很多人在睡前喜歡泡腳,其實這就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式,并且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成本。只需要一個泡腳盆,一些熱水就行了,并且泡腳給人帶來的好處也是很多。 不知道大家是否嘗試過往泡腳水里面加藿香正氣液,或許很多人認為往泡腳水里面加藿香正氣液簡直就是在搞笑。因為藿香正氣液是用來喝的,如果用來泡腳對身體根本沒有好處。但是結果卻往往相反,堅持使用藿香正氣水泡腳,或會收獲這些好處! 01先了解藿香正氣水的4大妙用! 1.緩解中暑(陰暑) 藿香正氣水可以治療中暑的說法實在太深入人心了,不過大家一定要記住,這種中暑是陰暑,不是陽暑。 什么是陰暑,比如在烈日下,人體體溫很高的時候,馬上大量喝冷水或者入空調房。這時候寒氣很容易入侵人體,導致頭痛、上吐下瀉或者發燒,這種是陰暑,這種情況用藿香正氣水解陰暑的效果幾乎是百用百靈。 2.緩解胃痛 樟香含有揮發油,促進胃液分泌,增強食欲和消化功能,對胃腸有痙攣、防腐作用,具有芳香健胃的功效。 其中陳皮可緩解胃腸肌痙攣,白術中含有少量揮發油的時候也可以緩解胃腸蠕動,甘草也可以緩解痙攣,因此在胃痛的疾病中服用適量的樟香正氣也有一定的作用。 3.緩解嬰幼兒腹瀉 取干凈紗布一塊,折疊成4-6層置于患兒肚臍處,將藿香正氣水置水中預熱,待藥溫適宜時倒入紗布上,以充盈不溢為度,用塑料布覆蓋紗布后,再用醫用膠布固定。 2-3小時后取下,每日2-3次,一般2日即可見效。對于腹瀉較重、中度以上脫水者要及時補液。 4.治眩暈、耳鳴、耳聾 經常耳鳴的人,通常情況下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耳朵里面的血液循環異常,可能會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 長期嚴重的耳鳴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導致睡眠補償精力不集中,甚至會出現聽力下降、耳聾等癥狀。 適應癥:眩暈、耳鳴、耳聾。 用法用量:用10毫升藿香正氣水,每天服3次,連用3~5天。癥狀改善后,再用六君子丸調理。 02洗完腳后,睡前將“藿香正氣水”涂抹在腳底,或可治療以下6大癥狀 1.治療腳氣 腳氣是一種與真菌感染所導致的足部疾病,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子,或者是走路過于頻繁的話,很容易會誘發腳氣病。 這種病是治標不治本的,很難完全的根治也非常容易復發,如果患有腳氣的人們,雙腳會很癢讓人們無法忍受,嚴重的甚至還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同時也加重了人們的心理壓力,如果腳氣嚴重的人們,可以試試在睡覺之前將藿香正氣水涂抹在長有腳氣的部位,多進行按摩揉搓。 藿香正氣水中的中藥成分可以有效的抑制真菌和細菌的侵入,從而防止真菌感染可以有效的治療腳氣病。 2.排出體內寒濕氣 現代人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體內容易儲存過多的寒濕氣,對器官組織的功能運行產生阻礙,從而增加機體運行負擔。 女性體內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會對子宮和卵巢帶來健康問題,加重痛經,誘發一系列婦科疾病。男性體內濕氣過多,J子活力受到抑制,質量下降。 睡前泡完腳,在腳底涂抹適量藿香正氣水,可以在睡眠過程中就將體內的濕氣排出體外,減輕身體運行壓力,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3.治療雞眼 雞眼是由于足部皮膚長期受壓迫摩擦,形成的局限性角質層增生受損出現了足部疾病,多發生在腳掌前中部,拇指內側和小指外側、雙足可同時感染。 長期穿鞋不合適、經常走路、足部畸形的人長雞眼的概率大大提高,雞眼難以自行消退,易復發。 睡前將適量的藿香正氣水涂抹在腳底,適當按摩揉搓能夠有效預防雞眼的產生,軟化硬雞眼,減輕痛感。 4.改善失眠多夢 失眠和多夢已經成為困擾許多人的主要問題,由于工作壓力過大,許多上班族和中年人會長期失眠,睡眠質量不足。睡眠時間過少會增加內臟器官的壓力和負擔,影響身體的排毒功能。 睡眠質量差的人可以在每睡覺前可以在腳底涂抹藿香正氣水,可以促進血液流動。改善失眠問題,提高深度睡眠時間,提高第二天的工作和學習效率,讓你精神煥發。 5.促進腳部血液循環 人體雙腳被譽為人體“第二心臟”,因為腳底穴位和經絡密布,腳部健康與身體密切相關。如果能養成天天泡腳的好習慣,對于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很有好處。 泡完腳后可以先適當按摩揉搓腳掌,有利于促進腳部血液循環,預防血管堵塞和血管淤積等癥狀,從而起到舒筋活血的功效。 不僅如此還能有效緩解疲勞癥狀,預防血液疾病或下肢靜脈曲張等病癥。 6.治療甲癬 一般灰指甲是指皮膚癬菌侵入甲板或甲下引起的甲癬,俗稱灰指甲,是皮膚科常見的足部疾病。60-79歲以上人群患灰指甲的概率為18.2%,19歲以下人群為0.7%。 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子會影響腳部的血液循環,這也是導致灰指甲的原因?;抑讣椎娜丝梢栽谒巴吭谀_底,藿香正氣水可以殺菌消炎,有效預防灰指甲。 |
|
來自: 新用戶8798177G > 《健康養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