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蔣家社屋墻壁上的墓道石雕構件 (攝于墻壁粉刷前) 本報記者包建永 “阿公,這里原先墻上有花紋的石塊哪里去了?” “粉在墻壁里了。” “怎么粉在墻里了?” “大家覺得不好看,就粉了。” “什么時候粉的?” “就前不久,還不到一個月吧。” “這是宋代文物,怎么能這樣破壞呀!” “……” 前些天的一個周末,因采寫“臺州古村之美”,記者約上兩位本地文史專家,前往三門縣望海社區蔣家考察南宋丞相葉夢鼎墓道構件。來到現場,震驚不已,南宋文物已被水泥封在墻內。當地群眾說,這些石塊不好看,墻壁粉刷一新,才好看。 兩位專家聽罷此話,扼腕嘆息。 宋代文物,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據文獻記載,葉夢鼎(1200—1279)生前在廣潤寺(今三門中學所在)為自己修建了丞相墓。但他去世后,不知何故,并未葬在這里。進入元朝后,這座葉夢鼎墓塋的建筑構件,陸續被附近百姓拆下搬走,流散各地。 據傳,葉墓前的石羊被當地章姓抬走,擺在澄溪邊的章氏大宗祠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仍在,后來不見了。據當地民國《章氏宗譜》記載:“大宗祠前有石羊,宋丞相葉夢鼎造墳廣潤寺所遺,遂以名溪。”澄溪因此改名石羊溪,為三門縣城的母親河。 后洋陳陳氏從葉墓前搬走了兩個石翁仲(石像)。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地建皮革廠,石翁仲被埋入地下,得以幸存,現收藏在三門縣博物館。這對石翁仲高2.8米,肩寬0.8米,雙手按劍,全副武裝,雕工精湛,栩栩如生,是不可多見的南宋石雕藝術珍品。 蔣家村村民搬了一些葉墓墓道構件堆放在山腳邊,上世紀六十年代建社屋和牛欄屋,將部分墓道構件砌入墻體。隨著時間推移,牛欄屋的墓道構件在早些年拆建中不知所終。還有一個石鼓扔在三門釀造總廠附近路邊,后來也不知去向。 …… 葉夢鼎以丞相之尊,為自己營造墳墓,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做工之精,不難想象。 可惜,時過境遷,葉墓早已蕩為平地,墓道石雕構件或遭破壞,或被當石料砌墻,或流失,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 正因為如此,鑲嵌在蔣家社屋墻壁上的十多塊墓道石雕構件,更顯得彌足珍貴。其中有兩扇鏤空花格子落地格扇門,門楣上布幔垂掛,格窗微開,造型形象而生動,是臺州目前稀有的宋代古建筑門窗實例;有雕花格子的角闕,紋飾有精美的牡丹、祥云白鶴等。這些構件和圖案真實再現了宋代的建筑特征,是窺探宋人生活風貌的重要文物依據。 2003年,蔣家社屋的石雕構件被一位文史愛好者發現,《臺州晚報》作了專題報道。可惜,這批石雕構件一直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直至被破壞。 既然村民不知道珍惜,民間文史愛好者能不能拿走,或者買走,加以保護?同行的兩位專家解釋,個人買賣文物,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因此,此種做法不可取。 當下,浙江各地正在深入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葉夢鼎墓道上造型精美的石構件,對于研究宋韻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我們應該好好保護、深入研究才是,水泥粉刷破壞,實在不可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我們呼吁當地居民多多手下留情,涉及文物之事,慎重處理,多方溝通;也請相關職能部門多一些關注,加強巡查保護,別讓文物從我們手中再遭破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