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腦康心理康復醫院 “不去上學,不愛說話,每天神神叨叨的,這孩子就跟變了個人似的,這是怎么了?” 見到醫生的第一句,友利的母親就向醫生說起了女兒的變化,而一旁的友利,安靜地低著頭不言語。 友利(化名)今年剛剛16歲,就在幾周前與同班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回家后總是悶悶不樂,也不和父母聊,漸漸地,她覺得所有的同學都在排擠她,連老師們也看不起她,她甚至能聽到大家指指點點的聲音。 老師看到她最近的狀態,就聯系家長讓帶孩子回家休養幾天,可就算在家里,友利的情況也沒有好轉,友利覺得鄰居也在嘲笑她,就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 在醫生的詳細問診和檢查下,診斷友利患上了精神分裂癥。 “為什么孩子會患上這種病?”友利的媽媽不解。 醫生介紹: 青春期作為一個身體和行為都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受到廣泛關注,雖然大多數青少年都可以順利的度過,長大成人。但是還是會有一些青少年在這一時期會經歷坎坷,諸多研究表明,青春期的精神疾病發病率遠高于其他年齡段。 一般來說,精神分裂癥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發病多見于青壯年人群,發病年齡在15-45歲,但是近年來研究發現,發病人群當中10-20歲左右的青少年占比已經越來越多,青少年之所以患精神分裂癥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這其中包括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等等。 其中,家庭環境是影響最大的,因為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的成長關系最為密切,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原因絕大部分源于家庭因素,比方說父母關系不和、父母有不良行為習慣、親子關系差、父母脾氣暴躁等等,這些會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一方面則是現在青少年普遍心理比較脆弱,承受能力差,生活或者學習中一旦出現一些挫折打擊,很有可能就會導致心理障礙。 還有就是遺傳因素,精神分裂癥患者家族中有精神病遺傳史的發生率較高(16%~64%)。有人認為父母同患精神分裂癥,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癥的危險性為40%左右; 父母之一患本癥其子女發生同病的危險率為7%~17%,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的原因中具有重要作用。 精神分裂癥早期癥狀比較隱蔽,不易被家人和周圍人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無法意識到自身已經得病,所以常常不配合治療。因此早期識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狀十分重要。 當然,不同的個體,精神分裂癥患者身體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但總體上精神分裂癥患者會有以下癥狀表現: 睡眠改變: 逐漸或突然變得難以入睡、易驚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惡夢、有時又有睡眠過多的情況。 情感變化: 情感變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熱情、對親人不關心、缺少應有的感情交流,與朋友疏遠,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或因一點小事而發脾氣,莫名其妙地傷心落淚或欣喜等。 語言表達異常: 談話話題不多,語句簡單、內容單調,經常詞不達意或在談話中說一些與談話無關的內容,使人無法理解,感覺交談費力或莫名其妙,或自言自語,反復重復同一內容等。 行為異常: 行為逐漸變得怪僻、詭秘或者難以理解,喜歡獨處、不適意的追逐異性,不知羞恥,自語自笑、生活懶散、發呆發愣、蒙頭大睡、外出游蕩,夜不歸家等。患者行為古怪,難以讓人琢磨是常見的精神分裂癥的表現。 性格改變: 原來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變得沉默少語,獨自呆坐似在思考問題,不與人交往;一向干凈利索的人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紀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來循規蹈矩的人變得經常遲到、早退、無故曠工、工作馬虎,對批評滿不在乎;原來勤儉節省的人,變得揮霍浪費,本來很有興趣的事物也不感興趣等。 敏感多疑: 對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圍的一些平常之事都會和他聯系起來,認為是針對他的。如別人在交談,認為是在議論他;別人偶爾看他一眼,都認為是不懷好意。注意他人的一舉一動,有的認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飯、睡覺等等。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一旦發現孩子有異常行為,要及時與孩子溝通或通過他人了解實際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走出心理困境。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多給一些關心和愛護,適當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和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處,給他們鼓勵和精神上的支持,讓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堅固。 另外,如果發現孩子患有青春期精神分裂癥,不要過于擔心和恐懼,積極配合治療,幫助孩子盡快走出精神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