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宏,男,1953年出生于中國陜西西安。筆名:花甲童子,灞上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從小喜歡書法藝術,尤其對篆刻、篆字十分愛好。 成年后,當過兵,復員后曾在國營大中型企業任中層干部,后又曾受聘于陜西數家媒體,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在個人的生活歷練中,觀察社會,覺悟人生。到處留意,研習篆書,并刻苦拜讀臨習歷代篆書碑貼,虛心請教當代一些專家老師,在長期的勤學苦練中,對篆書有獨到理解,由期潛心研究瓦當、錢幣、篆刻傳統藝術,敢于創新,作品獨具一格,形成個人風格。作品在形式上溶入中華傳統文化因素,形式多樣,富有創意,作品章法新穎,筆法流暢,剛勁大氣,全石味濃。 現為陜西省老年書畫學會理事、書畫研究員、藝術顧問,西安華藝天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陜西大唐新絲路群英會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西安清心書畫院副院長、中國部長將軍書畫協會西部書畫研究院理事、全球華人總會傳統文化發展副部長、西安惠海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副主任、西安市灞橋區繼子書畫院理事。 熱心參與各種公益事業,近年來作品參加省、市、區級大型書畫展會,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關注與好評,作品被北京、廣州、西安、洛陽、榆林、青島、長沙、桂林、安康、咸陽等城市書法愛好者和一些著名機構收藏,并有作品經友人流傳到法國和澳大利亞。 篆書是中國五大書體(楷、行、草、隸、篆)之一,其結體嚴謹、瘦勁挺拔、端莊雅正,線條懸針垂露、婉轉流暢。篆書之美,如麗人仰首望月、秀發垂柳,又如伊人低眉拈花,回眸善睞,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王先生寫篆書,非常在意筆墨的書寫效果。取法嶧山碑,卻不僅僅反饋回來碑字的立骨精神,還通過精研覃思表現出筆墨書寫的傳神魅力!形神兼備,尤其貴于神!字字有躍、騰、奔、臥的人格姿態,讓書法完完全全回歸到了藝術的界域之內。所以觀賞他的篆書作品,一定會被傳承與創新而凝聚起來的獨家創作力而大為折服! 窮研篆籀,功省且易成。王先生的篆書取鐘鼎石鼓,從大處落筆,于細節里小心收拾,把古風樸茂寫得極有筆墨的書寫品位,致力于雅俗共賞的表達。所以他的篆書作品有很強的親和力,是文字學研究的范本,也有裝飾萬家屏障的古典豐神。掛一幅這樣的書法作品在雅舍,古色古香,文化意象油然而生,藝術性與欣賞融為一體,煥發了古文字書法的活性! 王先生磨礪書道,有窮研篆籀的覺悟。取法泰山碑的正大氣象,參意嶧山筆的典雅圓活,把篆書一體寫得飽滿圓厚,豐姿多神。很善于筆法的使轉策略,轉筆處多,逸轉而過,不是俗筆的轉折成滯,自始致終可以把中鋒行筆控制得游刃有余。所以他的篆書筆意很滑暢,絕無結與節,這是貴得筆法的根基,也是把篆書寫得剛柔相濟的重要資糧。善作篆書者,既是尋到了書法用筆的本與源!依源本覺悟書道,水到渠成! 篆書的美感其次體現在它的對稱美和變化美上。中國傳統篆書講究對稱美,從篆刻出現之日起這種美感就受到推崇和追捧,一直被奉為經典。 王先生雖然在篆書的字體和構造結構上進行了創新,但還是延續了這種對稱美和中和美,在創新的基礎之上,對篆書的體勢進行了革新,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對篆書的體勢進行了不同以往的創造。 王先生的書法作品筆劃、結構、造型尋求韻味,耐人品嘗,充分展示了書寫者的豁達與魅力。通過筆畫、結構、章法的多變,強化書法的藝術之美,并且突出了傳統與創新、剛與柔、虛與實、快與慢、濃與淡、粗與細、輕與重、大與小、正與斜、疏與密、連與斷、拙與巧、霸氣與秀氣等多種變化,使書法藝術進入更高的境界。 篆書藝術,向前可索源數千年,向后將延續到永遠,在篆書藝術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王權宏先生必將是獨特的存在。王權宏先生正值創作的黃金時代,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史詩級作品不斷問世,為中國文化的萬代傳承貢獻更為豐富的資糧。 愿王權宏先生在書法藝術道路上,筆耕不輟,初心不渝,用精妙的筆法,傳承民族文化,墨染絢麗人生,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熠熠生輝!綻放光彩! (文/田野) 歡迎點贊留言,喜歡王老師作品隨時留言聯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