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M113競賽反坦克導彈,北約稱為AT-5拱肩為蘇聯圖拉設計局研制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目前主要為俄羅斯制造,現對于能夠單兵攜帶的反坦克火箭筒,競賽體型較大,而且需要發射架,所以應該屬于重型反坦克導彈。 ![]() 9M113競賽反坦克導彈,基礎參數,彈重14.6公斤,長1.15米,直徑135毫米,最大射程4000米,出膛速度75~90米/秒,最大飛行速度250米/秒,靜破甲厚度600~700毫米,使用9P135M發射器,重22.5公斤,主要編制為雙人小組,射手和觀察手。 ![]() 導彈裝備了9Sh119M1白光瞄準具,還可選配1PN65熱成像觀瞄儀,不過熱成像更重約為6.5公斤,9M113采用紅外半主動制導,有線傳輸指令,這樣的制導方式降低造價,但是容易受到干擾,而且并不具備射后不管的能力,導彈在飛行途中容易受到光電干擾裝置干擾,比如窗簾干擾裝置,煙霧彈,而且光纖和銅線也有可能被障礙物纏住,那就是真布朗運動彈了。 ![]() 為了減少這樣的事故造成墜毀,9M113使用了單指令線操作系統,這種設計可以有效防止指令線落地后刮蹭到障礙物而繃斷,甚至落在淡水中也不會短路,但是在咸水之中就不行了,隨后導彈在發射后飛行70-75米后才會進入操作員的光學瞄具視野范圍內,在此之前會自動啟用一套臨時的機動命令,讓導彈進行向左上方飛行避開地面障礙物。 ![]() 9M113在研制之初就曾因發射容器材質造成分歧,設計師之一馬卡洛夫認為使用金屬容器更好,在試制階段發射容器采用了0.8毫米厚的不銹鋼,另外一位設計師西普諾夫則是傾向于玻璃纖維復合材料,西普諾夫在拿到不銹鋼發射容器之后就地進行暴力測試,就是直接放地上用腳猛踩,之后看著被踩出凹痕發射容器的馬卡洛夫不再堅持,后續反坦克導彈都采用了更結實的復合材料。 ![]() 紅外半主動制導,有線傳輸指令制導,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導彈尾部有一個光源,可以是導彈的高溫尾焰,也可以是一個紅外光源,發射器上的制導站跟蹤這個光源,通過測角器測出跟目標的偏差角,再遙控導彈修正這個偏差角,通過導彈拖拽的光纖或者銅線進行傳輸引導導彈飛回到瞄準線上,而發射裝置的觀瞄系統則需要持續瞄準照射需要命中目標,直到導彈擊中或打偏。 ![]() 導彈采用串聯破甲戰斗部,使用金屬射流擊穿敵方裝甲,也是反坦克導彈的標準配置,很多便攜式反坦克導彈都配備了這個技術,主要是來威脅披掛爆炸反應裝甲的坦克或裝甲車,前部的小彈頭提前引爆裝甲暴露出基甲后,位于后部的主戰斗部將其擊穿,殺傷車體內部人員或摧毀炮彈發射藥。 ![]() 因為較大的體型,為了增加其機動性,部分得到了這型反坦克導彈的國家將其安裝在了BMP-2,BMD-2,BRDM-2等裝甲車上,現在俄羅斯使用短號反坦克導彈替換了這型老舊裝備,不過拿來武裝一下小國陸軍還是可以的,比如現在的東歐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和印度等。 ![]() 比如我們曾經的同志加兄弟,現在是友好鄰居的越南,最強的反坦克武器就是這型導彈,曾在總理阮春福視察越軍全軍競賽優勝部隊時,期間對部隊主要武器進行了低調展出,不過這也不是讓人很吃驚,畢竟越南算是蘇聯和俄羅斯武器的忠實擁躉,基本上全身上下從海軍到陸軍都是用的蘇制或俄制裝備,獵豹輕型護衛艦,蘇27,棱堡岸基反艦導彈,T90等等。 ![]() 9M113反坦克導彈在1976年進入服役,已經進行了多次改進,到了90年代圖拉設計局又研發了9M113M反坦克導彈,破甲穿深達到了800毫米,使用紅外測角儀測角,半自動制導和有線指令傳輸技術,威力更強,同樣出口了不少。 ![]() 俄軍在阿斯特拉罕地區訓練場進行演習時,一輛BMP-2步兵戰車發射一枚9M113M反坦克導彈,誤擊了一輛T-90A主戰坦克,這型坦克是俄羅斯現役最強的幾型主戰坦克,采用了焊接炮塔,雖然被命中了炮塔的側后方,但是反應裝甲,炮塔后面的各種金屬工具以及行李成功抵擋住了金屬射流,沒有擊穿或者殉爆,車體大概率保持完整,未造成人員傷亡。 ![]() 這么多年外貿當然也拿出了不少的真實戰例,比較出名的就是在2015年胡賽武裝用一枚9M113M從正面擊毀了一輛沙特陸軍的M1A2 SA主戰坦克,不過車輛的抑爆裝置和泄壓板成功工作并未引起殉爆,但最終還是被徹底燒毀。 ![]() 要知道這型主戰坦克是美國當年外貿的較強產品,沒有安裝貧鈾裝甲的M1A2裝甲防護還是略遜一籌,看最后這輛坦克被擊毀的照片,大概率是被命中了坦克炮塔和車體之間的窩彈區,不知道是胡塞武裝打的準還是沙特陸軍接的準,打到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是神仙難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