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小瞧這個問題,因為直到1928年才有了真正的解釋,涉及到了一種純粹的量子效應(交換作用),在宏觀世界沒有可以與之類比的現象。 當然,也有簡單的回答:
至于什么是鐵磁體? 這就要從抗磁性、順磁性、鐵磁性一步步了解,如果直接講鐵磁體,你很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 ![]() 抗磁性所有物體都有抗磁性,因為所有物體內部都有電子。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電子任意朝一個方向運動。現在施加一個垂直于電子運動方向的磁場,電子會受到洛倫茲力,做圓周運動。 ![]() 電子做圓周運動就相當于一個小磁鐵,主要會產生與外部磁場方向相反的磁場,此時的電子就會被外部磁場排斥。 ![]()
不管物體的哪個方向面對磁場,內部的電子都一定會有垂直于磁場方向的速度分量,所以物體一定會有被磁場排斥的趨勢,這就是抗磁性。 抗磁性通常都很弱,弱到我們平時根本察覺不到。 不過在外界磁場足夠強的時候,抗磁性還是可以被察覺到的,比如“磁懸浮青蛙”: ![]() 另外,超導體的抗磁性非常強,超導磁懸浮就是利用了超導體的“完全抗磁性”。 ![]() 順磁性有些物體除了抗磁性之外,還有順磁性。 這和組成物體的原子的結構有關系,原子內部有電子、質子、中子。 ![]() 電子、質子、中子都有自旋磁矩,不用管自旋磁矩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們只需要知道電子、質子、中子本身就相當于一個小磁鐵。 ![]() 原子中大部分電子、質子、中子的自旋磁矩都互相抵消了,抵消之后就不再相當于小磁鐵了。 不過有些電子的自旋磁矩不會互相抵消,這就是“未配對”的電子,具體內容有些復雜,在這里就不提了。
如果原子中有“未配對”的電子,那么原子本身就相當于一個小磁鐵。 至于原子里面到底有沒有“未配對”的電子,需要看原子的原子序數,這也有些復雜,就不提了。
銅原子沒有“未配對”的電子,鋁原子、鐵原子有“未配對”的電子。 如果物體內部有“未配對”的電子,就相當于內部有大量的小磁鐵,平時這些小磁鐵無序排列,磁性互相抵消了,對外不顯磁性。 一旦外部施加磁場,物體內部的小磁鐵就會統一朝向一個方向,這就是磁化。 ![]() 被磁化以后,物體就會被磁場吸引,這種性質就是順磁性。 順磁性通常會比抗磁性強,會掩蓋抗磁性。
順磁性也很弱,弱到我們平時根本察覺不到。 不過順磁性已經涉及到交換作用(一種純粹的量子效應)了,降低溫度,一些順磁體就會表現出一種新的性質:鐵磁性。 ![]() 鐵磁性之所以說交換作用是一種純粹的量子效應,是因為它與全同粒子不可分辨(僅存在于亞原子世界)有關。 微觀世界的粒子基本上都是全同粒子,電子就是一種全同粒子,可以簡單地把全同粒子理解成“完全一樣的粒子”。 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雪花,但是有兩個一模一樣的電子,甚至于世上所有的電子都是一模一樣的! ![]() 交換作用引出了“交換能積分常數”。 我們不需要知道這個常數到底是什么,我們只需要知道每一種物質都有自己的“交換能積分常數”,這個常數越大,“未配對”的電子就會排列得越整齊。 ![]() “未配對”的電子整齊排列,就相當于一種自發磁化,相當于小磁鐵的原子就會整齊排列,形成局部的“大磁鐵”,也就是磁疇。 通常磁疇會無序排列,磁性互相抵消,對外不顯磁性。 ![]() 物體內部一旦有自發形成磁疇,就會表現出鐵磁性,在外部磁場中磁化,磁疇整齊排列,會產生巨大的磁場。 鐵磁性產生的磁場是順磁性產生的磁場的成千上萬倍,可以產生直觀的現象,比如磁石吸鐵。 具有鐵磁性的物體就是鐵磁體,比如鐵、鈷、鎳。 ![]() 鐵磁相變一些讀者可能會疑惑:
磁疇和順磁質磁化最大的區別就是: 磁疇中的小磁鐵(原子)排列得非常整齊,而順磁體磁化以后,小磁鐵(原子)的方向只是稍微轉動了一點點。 ![]() 順磁體內部的原子在磁場中不僅會有排列整齊的趨勢,還會不斷熱運動,引起無序排列。 如果溫度過高,交換作用就無法和熱運動抗衡,磁疇內部的原子也會無序排列,磁疇也因此解體,鐵磁體就會變成順磁體,這就是鐵磁相變。 相變很常見,固體、液體、氣體的物態變換就是最常見的相變。相變有臨界點,比如熔點、沸點。 鐵磁相變的臨界點就是居里溫度,溫度超過居里溫度就是順磁體,低于居里溫度就是鐵磁體。 ![]() 對稱性破缺鐵磁體還有更深層的奧秘,上面提到的交換作用僅僅只是海森堡在1928年的解釋。 如今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已經發展出了凝聚態物理,鐵磁體、鐵電體、反鐵磁體、反鐵電體、超導體、超流體、……這些神奇的現象都被歸納為對稱性破缺的產物。 對稱性破缺形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 |
|
來自: 西子湖畔v1k8w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