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收到一箱貨,其中有一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四期第一總隊畢業五十周年紀念冊》(以下簡稱紀念冊),為該總隊去臺同學于1988年編印。略顯遺憾的是,這次搬家回來恢復書架時發現原已有一冊,也不知買了有幾年了,合著這冊純是買重了... 我頗為喜歡此類臺灣同學編印的紀念冊,因為里面往往還增添了一些原版同學錄中沒有的內容,比如同學回憶文章等等。14期1、2總隊的紀念冊是我目前發現最好的兩本,因為其中還完整刊印了原版同學錄的同學照片頁,不過1總隊這本是微縮的(我自己制作的影印本可比這個好多了圖片)。昨日翻了一遍,有一大一小兩個發現。 先來說說大的。1938年原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四期第一總隊同學錄》,收錄有步、炮兩科畢業同學1182人,這算是“正宗”本總隊畢業的,湖南版《黃埔軍校同學錄》有記載的也就這些人。昨日我在紀念冊中發現,后來另外還有工、輜兩科近千人比敘為14期1總隊工兵、輜重科學籍!這就是我以前常說的、一般很難去查考的比敘關系,由于關山遠隔,這部分同學大多不會收錄在總隊原版同學錄里,當然湖南版《黃埔軍校同學錄》中也不會有。恐怕也只有當事人自己心里清楚這回事,別人只能是在這種后來編印的紀念冊中有意去探究,才會發現端倪。 我在發現這個問題后,昨晚連夜將這部分此前遺漏的名錄整理了出來,總計937人,這使本總隊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我亦會將14期1總隊的新文本重新提交給老兵記憶博物館,這次增補后,我首批提交的黃埔生姓名亦將增至124409人。增補的這些名字,之后也將會由“老兵記憶博物館-黃埔名錄計劃”呈現。出于對合作方權益的尊重,名錄暫不在我的個人平臺內發布,還望見諒!如您有長輩符合下段所述情況的(僅限于14期1總隊工、輜二科),可留言告知,我會幫您查詢確認一下。 此次增補的937人包括工兵科882人(為工兵學校學生第一、二、三期比敘)、輜重科55人(由于資料缺失欠18人)。工兵學校學生第一、二期由1937年冬新招考的具備大學文化程度的學生及1936年8月在濟南招考的第三路軍軍事教育團轉學同學組成,編為一個大隊(大隊長黃德馨上校),1938年11月在湖南零陵畢業;第三期則為1938年1月在廣州招收,先在黃埔四分校接受基礎教育后轉入工校,1939年5月畢業。輜重科55位同學系1937年6月在南京入學,由輜重兵學校代訓,1938年12月畢業于廣西全縣。此937位同學皆無照片收錄。 另在紀念冊中還有一張《中央軍校第十四期各總隊同學編序統計表》,與我去年編制《抗戰時期黃埔軍校14-19期各總隊、獨立大隊番號序列表》時參照的14期的相關資料相比略有不同(人數有變化,且多了一個11總隊),這是那個小的發現。正好近期做黃埔名錄項目時,也重校了14期的四個總隊,人數相對來說更為精細一些,此番順便重新修訂了黃埔14期的番號序列表,并增添了總隊長信息,附于文后。 靜思齋 于岳 2022年9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