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能吃2000只蚊子幼蟲,這樣的滅蚊小能手,我國南方曾大力推廣養殖,如今卻上了“入侵黑名單”,這是卸磨殺驢還是另有原因? 食蚊魚是它的學名,民間多叫它大肚魚、山坑魚等,這是一種原產于美國墨西哥,喜歡生活在溝渠和低洼地的一種魚類,體型非常小,一般不超過4厘米,但是肚子特別大,大約占身體一半。它因為特別能吃蚊子而被各國引進,但又因為太能吃破壞了當地生態,又被各國列入“入侵黑名單”,真是成也在吃敗也在吃! 自帶滅蚊天賦,一天吃超過2000只食蚊魚主要生活在淺水或水域的上層,它們游動快速敏捷,食物主要為水生無脊椎動物,尤其喜歡吃蚊子幼蟲。據生物學家觀察發現,一條小小的食蚊魚,一天可以吃掉2000多只蚊子幼蟲。如果一塊水域內有1000條這樣的小魚,每天就可以消滅200多萬只蚊子幼蟲,想想都覺著可怕,這樣吃下去,蚊子豈不是要被吃到滅絕的地步? 它們之所以這么能吃,是因為食蚊魚沒有胃,而且它的消化道又粗又短,捕食之后很快就會消化光,必須要一直抓一直吃,才能滿足自己的胃口。這也是食蚊魚為何肚子能占到身體一半,并且一直是鼓鼓的原因了。 憑借著能吃蚊子且食量巨大的種族天賦,食蚊魚引起了很多國家的興趣,畢竟蚊子確實太可惡了,咬人之后讓人瘙癢難耐也就罷了,關鍵它們還會傳播超80多種疾病,如非洲流行的瘧疾、全球流行的乙型腦炎、登革熱、寨卡病毒等,都是拜蚊子所賜。 各國紛紛表示想引進這種天賦異稟的小魚,用于控制到處肆虐的蚊子,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國。早在二十世紀20年代之后,我國就先后引入過數次,最初都以繁育失敗而告終,直到1935年才在上海實驗成功,從此開啟了食蚊魚在我國的生存發展之路。 意外反轉,好魚變成禍害剛開始實驗時,專家發現食蚊魚滅蚊效果確實不錯,然后建議國家推廣養殖。 從50年代中后期開始,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國家在南方地區開始大力推廣養殖,經過近20年發展,再加上南方水多的優勢,到70年代,食蚊魚幾乎遍布南方各省,在池塘、水溝、低洼地的水坑里隨處可見,對蚊患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但是后來,生物學家逐漸發現,事情并不像最初設想得那么美好,食蚊魚在減少蚊患的同時,也給當地生態帶來了巨大破壞。 第一,蚊子幼蟲并不是食蚊魚的最愛,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食物時,食蚊魚就會轉變捕食目標。它們是一種非常狡猾的魚類,當水中只有蚊子幼蟲時,它們就捕食蚊子幼蟲,但水中有其他魚的魚卵時,食蚊魚就會放棄捕食蚊子幼蟲,轉而吞食魚卵,畢竟和會動的蚊子幼蟲比起來,毫無方抗能力的魚卵,那還不是嘴到擒來? 再加上食蚊魚巨大的食量,這種斷子絕孫的吃法,導致水域中的本土魚類數量急劇減少,甚至遭遇滅頂之災。調查發現,我國華南某地區,就因推廣食蚊魚來控制蚊患,差點導致本地青鳉魚接近滅絕。日本也有類似的遭遇,他們引進食蚊魚投放到野外稻田里,結果也差點讓當地稻田里的青蛙滅絕。 第二,食蚊魚繁殖能力強。小魚出世后30多天就能達到性成熟,然后就可以繁殖新一代。觀察顯示,食蚊魚一年能繁殖3-7次,每次產卵大約為30至50個,按此數據計算,一條雌魚每年至少能生200條小魚,可見繁殖能力之強大,稱得上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了。 作為一個外來物種,食蚊魚生得多天敵又少,每一片水域都成了它們的樂園,不但擠占了其他魚類的生存空間,還肆意捕食其他魚卵、浮游生物等,給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破壞,因為浮游生物減少時,藻類植物、水華等就會大量繁殖,進而降低水體含氧量,讓其他魚類等難以存活。 第三,適應能力極強。食蚊魚不挑地方,在大部分水域中都能存活下來,而且別看它們個頭小,但它們的膽量卻不小,攻擊性非常強,對于比自身大好幾倍的魚類也敢發起攻擊,撕扯魚鰭甚至直接殺死它們。在農村的池塘、溪流甚至到田中,都有食蚊魚活動,給農業養殖帶來不小的影響。 按理說,食蚊魚泛濫應該到了吃貨們出動的時間了,就如當年的小龍蝦一樣,生生吃成了養殖品種,但現實卻是沒有哪個吃貨看得上食蚊魚,因為它個頭小沒啥肉,味道不咋樣寄生蟲還多,幾乎沒啥值得吃的地方,吃貨們紛紛表示無能為力。 被列入物種入侵黑名單最初想引進來消滅蚊子,沒承想卻給其他土著魚類帶來巨大危害,而且現在已經遍地都是根本無法清理干凈,這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當初評估不足,以致現在追悔莫及。 因為食蚊魚巨大的破壞性,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將其列入物種入侵黑名單,2015年,它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 從滅蚊小能手,到入侵物種黑名單,食蚊魚的引進和泛濫,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想用一個物種控制另一個物種,這種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引進前務必要仔細評估,否則很可能好心辦壞事,最終得不償失。 萬物相生相克,貿然改變其中的一環,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所謂“蝴蝶效應”可不只是說說而已,生物經過幾千萬年甚至更久遠的漫長進化,最終在一個地區形成了完美的生態圈,如果人類貿然干預,很可能會破壞掉原有的平衡,這樣的改變,在實施之前必須慎之又慎。 所以,想以物克物,最好還是選擇當地原有的品種,譬如當年新疆出現蝗災時,浙江10萬“鴨子兵”遠征滅蝗,就取得了不錯效果。 |
|
來自: 昵稱32226502 > 《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