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奇天賦成長中心,親子關系問題能排到咨詢頻率熱榜前三。各種親子關系問題的背后,事實上卻是一個基礎的常識:孩子需求沒有被滿足。而解析這個問題,每次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今天形成文字,讓更多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可以有更多的收益。 01 孩子也不例外,這一點常常是所有高效能父母們的共識!研究證實:如果個體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就會壓力過大/無法應付,甚至可能導致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 人類最重要的基礎需求包括: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用正面的方法,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方法,協(xié)助孩子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社會上有用/有愛的一份子。 02 孩子如果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感,會直接讓我們知道!他們會哭、大聲尖叫、使性子或者不高興,這就是這些行為的成因。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會以身體嘗試來學習,他們會用手指觸摸物體、玩沙子泥土等,他們需要有時間自由探索,玩耍。 此外,他們也會透過模仿來學習,還會問問題并試圖從我們給出的答案中找出道理。 這個階段,我們每天最好給孩子一些時間,在大人的視力范圍,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節(jié)奏去開發(fā)自己。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可以玩耍,開發(fā)自己的想象力,透過試錯和行為重復來學習。 孩子在情緒上能否獲得幸福感,取決于照顧他們的大人,有沒有讓他們在從到人世間開始就開發(fā)出健全的人際連結,孩子天生就會跟照顧他們的大人產生連結,如果這個照顧者滿足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孩子將來長大就會信任周遭的人,也會把世界看成一個安全的地方盡情體驗。 孩子在出生前幾年會開發(fā)自我意識,他們會依賴周遭的人來了解自己是誰,如果有感受到愛和尊重,就會認為自己值得被愛、被尊重;如果完成了某些事情,他們就會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做到的小大人,發(fā)展出自信心。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確定了自己是聰明或者愚蠢、受歡迎或者不受歡迎、漂亮或者丑陋、脆弱或者堅強、有天賦或者無天賦,他們也會對這個世界的其他人產生定見。 比如:一個兩孩家庭,姐姐會認為媽媽更愛弟弟,因而就認為自己不夠好。這種認定不見得是事實,不過對孩子來說,這就是她認定的事。孩子對自己和人生的某些定見會潛藏在潛意識里,甚至影響他們的成人人生,或許他們自己都有察覺。 對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影響最大的人,無疑是父母和手足,小孩隨時在學習,不論那是不是你希望他們學習的東西,事實上,孩子對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學習,有時候會出乎你的意料,你不見得知道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學習。 作為父母,如果你能學會一些實用的技巧,且能夠理解孩子的思考角度,就能幫助他們發(fā)展出健全的自我意識以及正面的人生觀。 03 每個人對事情的應對方式不同,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詮釋遇到的事,所以我們的需求到底有沒有被滿足,完全是根據(jù)我們自己對事情的詮釋,而不是只根據(jù)事情本身。 比如,有的人收入水平超過大多數(shù)人所認為的財務安全邊界,但他還是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不安與憂心。真正決定一個人覺得自己富有或者貧窮,并不是他所擁有的金錢的多寡,而是取決于他認為自己需要多少錢,而他手上又有多少錢。因此說,人與人是不同的,都會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件事實。 孩子也是如此!同樣的考試成績,對某個孩子來說考得不錯,對另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就很糟糕。孩子對成績的解讀,決定了他們的成就感有沒被滿足。父母務必要了解這一點,孩子一旦覺得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他們就會很開心,當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就會生氣或者痛苦。 解讀是如何影響需求的滿足程度的呢?舉個例子:父母們常常會通過言語情緒來跟孩子解釋事情,可是我們的話很多時候會被解讀為批評,而當小孩覺得自己受到父母批評時,他們受尊重的需求就不會得到滿足,于是就會惱怒、不滿、言語對抗,可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并沒有看出他們這種情緒的原因,因為我們一心一意只想著我們的善意,沒把心思放在孩子對我們的話語解讀。孩子認為他的自我受到了威脅,而我們卻渾然不知,然后他們就會不乖,使壞,而我們則會責怪他們不聽話,不懂感恩。 04 我們所認知的事實跟孩子的認知會有差距,所以,用我們自認為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是不夠的,必須用孩子認為對的方式才行。 父母往往憑自己成長的經驗,就以為很清楚小孩的需求。有些父母的童年大致是快樂的,就會希望以同樣的方式讓小孩快樂;也有些父母的童年成長是不愉快的,因而決心要讓孩子避免遭受同樣的痛苦。因此,喜歡某種運動的父母,通常堅持小孩也要喜歡,根本不理會孩子的意愿。 有些父母小時候物質不充裕,就會花很多時間辛勤工作,一心只想給孩子任何金錢買得到的東西,這時,如果孩子沒有心存感恩,甚至表現(xiàn)出生氣與不滿,這些父母就會特別失望。很多孩子并不如我們期待的感覺到我們父母的愛,也沒有感受到我們在他們身上的投資,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是用自己要的方式來愛他們,而不是用他們認為的愛來互動。 一旦我們認識到:父母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與孩子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雙方都會很難過。我們會精疲力盡,覺得孩子的需求像個無底洞,不管我們給什么,似乎永遠不對;而對孩子來說,他們則覺得自己的需求并沒有被滿足,根據(jù)他們的解讀,他們并沒有獲得足夠的正面關注,尊重和愛,我們父母則覺得孩子不感激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他們覺得我們并不了解他們。在我看來,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童年成長經驗先放一旁,把重點放在孩子當下的需求。 05 我們有時候忘了,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被照顧。很多父母,尤其媽媽,往往會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忘了自己。 事實上,父母必須把大部分時間拿來照顧孩子的需求,這樣,孩子才能受到很好的照顧。不過,我需要特別提示的是:如果父母長期忽略自己的需求,就會搞到筋疲力盡,而身邊每一個人,包括孩子,都會因此嘗到苦果! 在我輔導的很多孩子個案中發(fā)現(xiàn),父母如果不好好照顧自己的需求,很大的可能到最后會疲倦、壓力過大、易怒、生氣、不滿、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對雞毛蒜皮的事發(fā)火,或是感覺焦慮,沒有能量。然后,就無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也不會是孩子的好榜樣!如果正在閱讀的你很有共鳴,請加入我們的【精英父母俱樂部】,一起了解更多孩子教育真相,共同提升孩子教育技巧,更好地豐盈自己。 一個重要的問題:你是否花費了時間經營伴侶的關系?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兩個人如果能開心共度,對小孩會比較有耐心和精力。同時,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伴侶關系是怎么一回事,事實上,父母們可以教會孩子一切,除了父母角色以外。一個有用的建議:你應該有自己的朋友圈和其他興趣,就像孩子有他們的圈子和興趣一樣。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519、培養(yǎng)天才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