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然而,由于新式茶飲等需求,我國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紅茶。2019年,我國進口紅茶3.64萬噸,印度紅茶占了1.34萬噸。2020年,我國進口紅茶3.54萬噸,仍然有很多茶葉來自印度。 在國人的眼里,我國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竟要從印度進口紅茶,這還了得。于是,千方百計把中國茶跟印度比對。 比如,印度有大茶企,機械化程度高,中國茶企沒有一家上市公司,還是手中作坊。甚至連印度茶定價通過拍賣,也成為一些人嫌棄中國茶的理由。 茶,終究是飲品,適口為珍。中國茶好不好,國人自己知道。現就中國茶與印度茶的差異做如下幾點表述。 一、茶業是產業鏈的博弈印度茶業,在英國的扶持下,在19世紀末,已經出現千人大廠。中國茶業,到如今,仍然是家庭小作坊,手工生產。制茶,仍然講究古法制造。這都是事實。然而,茶企的大小只是表象,茶產業真正的意義在于,茶這個產業鏈,到底養活了多少人,才是茶作為一個產業的第一使命。 1、印度茶業~大規模種植園下的延續盤剝: 1851年,羅伯特·福瓊將茶葉盜出中國,在印度種植。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加持下,印度茶葉一開始就使用機械化生產。到19世紀末,印度已經出現千人級的大茶廠。1947年之后,英國回了老家,印度繼承了英國留下的茶葉家底,無論茶園還是茶廠。 當前,印度的確有很多大茶廠。這些茶廠,依托機械化,集生產、加工、售賣于一體。比如,印度第一茶企印度利華(聯合利華控股52%),早在2003年,就有6800公頃茶園,年產茶11萬噸,占了當年印度茶葉產量的12.4%。然而,只涵蓋了3.6萬名員工。印度第二大茶企塔塔。 早在2003年,就有2.6萬公頃的茶園,年產茶6.5萬噸,占了當年印度茶葉總產量的7.3%。目前,塔塔是印度最大的茶葉種植企業,還是世界最大的綜合性茶葉生產企業(比立頓強多了)。印度第四大茶企阿薩姆,有7400公頃茶園和17家茶葉加工廠。 另外,Duncans(鄧肯氏)茶葉有7500公頃茶園,產茶1.75萬噸。沃倫茶葉有6846公頃茶園,產茶1.6萬噸。印度排名前二十的大茶企,壟斷了90%以上的印度茶葉。然而,產茶占印度茶葉12.4%的頭部茶企印度利華,尚且只有3.6萬名員工。印度所有的壟斷茶企加起來,印度茶業的產業鏈,又能養活多少人呢?滿打滿算,不過40萬。印度大茶企,是在英式茶葉的基礎上,加上印度1951年的《種植園勞動法》,形成的壟斷式怪胎。 其本質,是半殖民地背景下,種植園經濟的延續剝削。 2、中國茶業~藏富于民: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在我國,涉茶人口8000多萬,其中,大多數是茶農。綠茶、紅茶、青茶、普洱茶、黃茶、白茶、黑茶、花茶等茶葉,不僅是一杯茶,也是一方民生。 像云南這樣的茶產區,僅茶農就有600多萬。普洱茶火起來之后,茶葉價格上漲,茶農產茶、賣茶,收入增加,不用再出去打工。茶商也有好茶可賣,云南人或者外省人,也能通過賣茶為生。中國茶企規模小,還比較分散。 但茶葉,終究能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一個茶老板帶著幾個員工,解決很多人的工作問題。這比多大的茶企都管用。 印度茶業,是建立在壟斷基礎上的剝削。中國茶業,卻是藏富于民。這是兩國茶葉最本質的差異。 二、拍賣定價,誰主沉浮的是國計民生 當前,除中國和少部分發達國家外,世界茶葉交易:主要通過拍賣定價。據國際茶葉委員會(ITC)數據:2019年,全球主要茶葉拍賣交易量141.86萬噸。交易量世界第一的是:肯尼亞蒙巴薩拍賣行,約45.5萬噸。從第一到第十的拍賣行,主要來自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 這其中,沒有中國茶葉。然而,在一些人的眼里,茶葉的定價方式,也成了中國茶葉做不大的理由。甚至說,印度有茶葉局做管理,印度茶葉拍賣,體現了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或許,這樣說的人看到的是茶業管理局的優點,卻沒有看清,茶業管理局所管理的,不僅是茶葉貿易,更是茶葉定價權。 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但國際茶葉定價權卻不在中國。19世紀80年代,英國人在印度種出了大吉嶺紅茶。印度茶葉迅速崛起,出口猛增,繞開了中國的茶葉供應鏈。世界茶葉的定價權,也就落在了英國手里。 到今天,世界茶葉的定價權,仍然在倫敦。也就是說:在拍賣體系之內,印度茶葉、斯里蘭卡茶葉、肯尼亞的茶葉,到底值多少錢,自己說了不算,英國人說了算,換句話來說這也是外國茶葉很便宜的原因之一,喜歡喝茶的英國人,不會給自己定高價。 這些國家,心里也是大寫的憋屈:自己辛辛苦苦種茶葉,定價權卻不在自己手里。世界第一茶葉出口大國,非洲肯尼亞。茶葉是肯尼亞重要的外匯收入。2020年,肯尼亞茶葉出口收入達11.2億美元,約合71.7億元人民幣。1956年,就在內畢羅成立了自己的茶葉交易中心。為的就是日拱一卒,逐漸擺脫英國人的茶葉交易體系。如果中國也玩茶葉拍賣那一套,自己的茶葉值多少錢,交給外國人來決定。 比如,云南普洱茶,我們可以賣1000一斤,但英國人覺得,只值得1美元。茶葉,適當的優惠,讓更多的人喝得起好茶,自然是好事,但是,優惠得太多,當這個產業養不活這么多人的時候,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把定價權交給別人,或者加入國外主導的茶葉拍賣體系,這完全是把中國3000億茶葉市場,為別人做嫁衣。把8000萬涉茶人口的飯碗,交到別人手上。 三、茶是飲品,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茶, 是一杯健康的飲料。無論印度茶,還是中國茶,終究是用來喝的。但印度茶僅僅是一種飲料,其它國家的茶也一樣,中國茶是飲品更是一種文化,二者有本質區別。 印度茶,喝起來比水更有味道,也有健康屬性,口味千篇一律,頗有價格優勢,在世界上頗受歡迎。但喝中國茶的人,根本看不上印度茶。因為中國茶,不僅是一杯飲品,更是一種文化體現。 中國茶,無可比擬的頂級風味。茶能解渴,茶飲健康,茶可愉悅身心,茶有千滋百味。相比印度茶葉的單一口味,中國好茶如云,綠茶有西湖龍井,紅茶有滇紅,青茶有肉桂。至于普洱,茶客飲茶的終點。一飲之后,其它茶葉,皆是過客。中國茶,只要喜歡茶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之所愛。 喝中國茶,看似喝茶,其實喝的是一種極致的享受,一種色香味俱全、復雜多變的風味之美。就飲料而言,能與之媲美的,只有法意等國的頂級葡萄酒。然而,葡萄酒相比中國茶,少了精神屬性。 而中國茶,可喝亦可品,中國茶,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但真正品飲之后,令人癡迷的,又何止一個人生如茶。口渴的時候,一杯下肚。若有閑情,便可細細玩味。一人獨飲,喝的是喧囂世界的些許心靜,品的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三五好友,說茶論道,喝的是志同道合的情誼,有茶相伴的情趣。愛茶之人,喝茶亦藏茶。藏的不僅是茶,更是歲月的沉淀。藏茶,是專屬于茶人的浪漫。待到老時,帶著藏茶,退出江湖,又是何等愜意的時光。 品味中國茶,不僅是享受極致的風味,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有滋味之絕,又有文化之盛,這是中國茶長盛不衰的原因。茶,是飲品,卻又不止于飲品。看一國茶葉,不能只看表象,有多大的公司,是不是機械化。應該看背后的經濟鏈,茶這個產業,給茶客帶來了什么?更應該關心,茶的背后養活了多少人。 世界的本質,其實就是努力掙錢,好好過日子,讓社會穩定地運行下去,這比什么都重要。 綜上所述,中國茶與印度茶,有著深不見底的差距。印度,號稱世界辦公室,很多世界500強的CEO都來自印度。然而,背后的殘酷現實卻是:印度文盲太多,軟件這條產業鏈太短,能養活的人相當有限。印度茶廠,其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的悲歌之上,照顧的是極少數人的利益。 中國茶,能養活8000余萬人。并在這繁華盛世,讓你我凡夫俗子,品一杯自己喜歡的茶,看一本好書。 ![]() 看似云淡風輕,理所當然。其實,已是相當不易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