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依據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第一個到達月球上的人》改編的《月球旅行記》在法國上映,并獲得了巨大反響,開啟文學作品與影視藝術之間的交流大門。1933年,由劇作家夏衍改編自茅盾同名小說的電影《春蠶》上映,被視為我國文壇和影壇的第一次握手。 以此為開端,在之后的幾十年中,中國文學與影視藝術攜手共舞,涌現出一大批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如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的電影《我這一輩子》(1950年)、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的電影《祝?!罚?956年)、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的電影《英雄兒女》(1964年)等,成為中國現當代藝術與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學領域呈現新發展,更多題材的優秀小說作品涌現,也大大吸引了電影、電視劇創作者的目光,更多改編自文學原著的影視作品走入了大銀幕、走進了電視機,構成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在這場文學與影視的盛大交融中,百花文藝出版社與旗下《小說月報》成為一支重要媒介,先后有多部選載、出版的小說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并獲得讀者、觀眾的青睞,如改編自蘇童小說《妻妾成群》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劉恒同名小說的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編自趙本夫同名小說的電影《天下無賊》、改編自龍一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潛伏》等,以《小說月報》為橋梁,實現了書卷與銀幕的共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