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贈字/劉廣森 責任編輯/李俊濤 看 戲 文/韓青青(新疆) 那日,同朋友相約來到公園,剛走進園子,就隱隱約約聽見依依呀呀的彈唱聲。 朋友說,可能是在唱秦腔。秦腔,我的思緒飄回了幾千里之外的三秦大地…… 說起對秦腔的認識,還是從兒時開始,那時,還談不上喜歡,只是經常被奶奶強拉硬扯帶到戲臺邊上,看那些畫著戲裝、穿著戲服的戲子們或輕吟或怒吼,而全然不知他們在唱著什么,喊著什么,關于什么故事,有什么的結局。那時候比較關心的,是戲臺后面的事情。戲子還沒有開唱前,他們拿著眉筆描眉、捏著粉撲抹粉,打著艷艷的腮紅和口紅,穿著綢緞子衣服,覺得煞是好看。于是,不知不覺,便迷上了看戲。 每逢過廟會,村里都會邀請戲班子唱幾天幾夜,一是祭神求平安,二是喜慶大豐收。要是村子有錢,就請唱大戲;要是缺錢,就請唱小戲,包括軸猴、亂彈、皮影戲。大戲和小戲的主要區別在于,大戲戲子化妝,上臺表演,而小戲,比如軸猴,就是拿物件化成人物,戲子們拿著他們在戲臺前表演,表演的時候只見物件不見戲子,但都能聽到字正腔圓的戲文。 那時候的戲臺,一般都是簡易搭設的,戲臺前方橫放幾排電線桿,觀眾自行帶小板凳或臨時找幾塊磚頭,就算是座位,戲還沒有開,早已被戲迷們密密麻麻坐滿了,周圍已被從十里八鄉趕來的熱心觀眾擠得水泄不通。有些戲迷,為了能在舞臺前占個好位置,寧可不吃飯都要提前趕來。斗大的字不識一升半的農民,論起秦腔,都會說出個彎彎道道,有的竟然知道哪位演員少唱了一句臺詞,將戲文倒背如流。 也許,那年月娛樂和文化節目少,秦腔就成為了人們的精神食糧,潛移默化規范著人們的道德行為,充實著老人的歲月、激發著壯年的生活、影響著少兒的心靈。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于“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民間故事、神話、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在戲臺子周圍混的日子久了,也知道了許多關于秦瓊的故事,記憶最深的要算《放飯》和《寒窯》。一個關于孝子,一個關于愛情。那婉轉動聽的秦腔旋律伴隨著響脆悅耳的板胡,時而陰柔,時而陽剛,淺一聲,強一聲,忽忽悠悠,飄飄乎乎。聽得人,悲的心顫、傷的心涼。而聽完后的那種思索和頓悟,對真善美的理解,都是從那時滋生。 聽舅爺講,秦腔是黃土地上的寵兒,它屬于土,土命。恰如農家的孩子,放開養,它活得旺。秦腔是個放開來養的娃娃,命硬。這也是秦腔的一個特質,要是把它放置溫室里,細心澆灌,精心培養,也許吼不出那原滋原味的野性、豪氣和震動。所以,秦腔飆悍、也野性,它不作態。罡風刮起,呼啦啦的塵土里,那野性的一聲吼,隨風散播,野的沒有邊兒。外頭來的人,欣賞不了秦腔,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到農村去聽戲,沒有了聽戲的背景,秦腔的滋味兒自然沒有了。 離開家鄉已五年了,許久都沒有湊過熱鬧,鉆進人群,瞅瞅戲子的扮相、聽聽秦腔的韻律,但作為兒時的記憶,卻深深地印刻在了心里。秦瓊作為西北地區老百姓喜愛的藝術節目,是一味興奮劑,是人們心中一曲不老的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