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西班牙 特納瑞夫島 西藏文化節 講座主題:上師、傳承和教法的保護 主講:Fabian Sanders 翻譯和校對:Wilson 文字整理:夢幻浮塵 大家下午好,我開始講今天的這個主題,主要是集中在講佛教以及西藏苯教的內容。 在藏傳佛教里有很多的眾生或者個體被認為是比較高等的,比如說菩薩、佛、黑魯嘎、阿羅漢、成就者等等,但是他們都沒有被視為比上師更重要,因為上師是跟弟子或個人有真正教法上接觸的人,佛、菩薩等等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而我們真正可以接觸的就是上師。上師是跟我們從現行狀況中解脫的門徑相連的,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時候就對這種狀況作出了講解。當時講了非常著名的四圣諦,第一個圣諦就是苦諦,就是說所有眾生都處于痛苦的狀態,無論處于六道里的什么狀態,天道、阿修羅道、還是人道、畜牲道等等,他們存在的基本狀態都是痛苦,比如說人類的狀態,圍繞著他們的就是生老病死等等的痛苦,根據佛教的這種說法,一個人死了之后會有中陰狀態,然后就會重新投生,進入另一種受苦的狀態。所以第二個圣諦就是關于受苦的因,就是集諦,這些原因就是所有人在無數生里在無明的狀態下所造作的行為,我們所經歷的痛苦是由于我們行為的結果;然后第三個圣諦就是有可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就是滅諦,這種可以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是基于佛陀的教導。第四個圣諦就是教導關于如何從這些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就是道諦,這些不同的方法在性質、解脫的速度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個體的狀態是各不一樣的,就像是生病的狀況一樣,每一個人的病癥都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根據每一個個體不同的狀況,就會有相應的法門來對治或者解決。 根據傳統上佛陀的教法可以細分為三個部分,就是顯宗、密宗和大圓滿教法,每一個這些法門都有特定的上師來負責傳授,這種上師在西藏通常叫做喇嘛,"喇嘛"字面上的意思是指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說受到人們尊重的、有著最高地位的人。通常喇嘛在梵語里稱為咕嚕,咕嚕的意思就是說在人們之中有著比較高的、重要地位的人,咕嚕這個詞在梵語里另外一種解釋也有一種象征的意義,這種情況下,這個詞分為兩個字"咕"和"嚕",咕就是黑暗的意思,嚕就是光明的意思,所以咕嚕就是說把人從黑暗的無明里面帶到光明的覺悟之中。所以在藏傳佛教里也有很多不同層次的喇嘛,比如說,那些學習小乘的就是比較稍微低一些,實際上他必須是一些長者,他們屬于同一個修道上,但是他們比較有經驗;在大乘里面這種上師稱為格西,格西的意思就是靈修之道上的一個朋友--靈修之友,意思就是說無論在實修上的禪修還是理論上他都可以幫你、引導你的一個朋友。然后在較高的修道上,在關于修行證悟的速度以及教法的復雜性這方面來說,密乘的上師就有責任給弟子傳授灌頂,所謂的灌頂在藏語叫做"旺庫","旺"就是加持,"庫"就是給予或者授予。 比如說以農田為例子,這個上師首先給弟子一個灌頂,就好像在農田里播下一個種子一樣,農夫是把種子種在農田里,上師則是把成佛的種子通過灌頂種到弟子身上,上師會培養這個弟子,讓他在修道上修行,這個弟子也會培養他自己這個種子,讓他發芽、生長和結果,當弟子獲得這個果之后,他自己也可以開始傳授教法了。通常在整個佛教而言,上師的作用就是把他從上師那里學到的東西傳給自己的弟子,這個會回溯到一個直接的法脈,比如說從弟子往上追溯到上師-弟子-上師這樣一直追溯,直到第一位上師就是佛陀。 比如說佛陀在他覺悟之后,給予了所謂初轉法輪的教法,他體驗了這種勝義狀態的佛性,然后他在這個狀態里給人類進行傳授。由此可見,上師給弟子傳授的教法的來源就是佛陀本身的這種狀態,這種教法并不是某一個人類想出來的一些產物、一些東西,不是由某些人通過創造性創造出來的,而是成佛之后的勝義狀態的一種自然流露的顯現,必須給眾生示現出來。另外在西藏里面關于上師的另一個詞是"敦巴",意思是示現或者展示,"敦巴"就是進行示現的人,上師要展示什么呢?所要展示的就是每一個受苦眾生的真實狀態。從這個觀點里,有很多教法都說所有輪回受苦的眾生都在其內在具有佛性,就是有成佛的種子在里面,而這個佛性是被一直累積起來的無明所包裹,因此這些眾生就無法看到或者發現自己具有成佛的佛性,所以上師就通過很多的實踐方法,讓眾生能夠認知自己內在所具有的佛性。 簡而言之,這種佛性對普通眾生來說是隱蔽的,但是會顯現為一個上師,是要給這個眾生示現他的真正的狀態就是他的本性。這種佛性對這個眾生來說會顯現為一種持續的光明,在他的這種凡夫的狀態以及最終的成佛目標之間都是持續的,所以在所有藏傳佛教的這些上師,必須給弟子展示成佛的道路。這個是通過各種不同的教法、方法來完成的,在西藏無論是什么教法,都會有相應的教法文字來記住教法,以及對傳授教法的法脈的闡明,這些教法被認為是直接從上師傳給弟子,按照這種方式傳下來的。比如說在西藏文學里大量關于上師的傳記,在這些上師的傳記非常的廣為流傳,通過不同的故事告訴人們上師是如何獲得解脫的,在藏語的名字叫"囊塔",字面就是完全解脫的意思,它的目的是為了展示一個無明的、在痛苦輪回里輪轉的人如何達到了最終的證悟、解脫的。這些故事是各自不同的,都是為了展示不同的顯現或者存在狀態,都能夠成為達到證悟的道路,這些故事也是為了把一些甚深的道理告訴弟子,所以弟子就可以以上師為榜樣,弟子應該仿照上師、追隨上師的腳印去走。通常在西藏一位上師會特別挑選一位弟子作為他的繼承人,就是傳法弟子,這個想法是基于他會選擇一個已經獲得他的教法的證果的弟子,他基本上是證得了相同的層次,于是上師就會把他的全部教法傳授給這個傳法弟子,這種從上師到弟子的能夠看見的傳遞方式就稱之為直接的傳承,或者有的傳統稱之為"業力傳"。這個"卡瑪"業力是指通過口傳來傳承。 有一些特別的傳承是藏傳佛教的寧瑪派所特有的,這個叫做伏藏傳統,伏藏的傳承會對于藏傳佛教得到特別的了解。根據傳統的說法,大部分伏藏教法的是由偉大的印度密乘大師蓮花生大士傳下來的,在公元七世紀的時候,蓮師從印度把很多的密續教法引入了西藏,他獲得了所有有可能的密乘教法,他本身就是一個傳承的獲得者,當他去了西藏之后,他收了25位弟子,但是他認為當時的藏人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他所有的密乘教法,這個是跟時間或時機有關的,尤其是對于西藏人來說。時間并不是線性的,它會有好有壞,從一個整體的情景來看確實是這樣,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狀況、環境會發生轉變。比如說根據印度傳統上的說法,認為有四種時代的劃分或者四個劫的劃分,第一個時代是非常光明的,所有的眾生都能夠享受很大的快樂以及長壽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歡樂的狀態以及壽命都在減少,到了目前的濁劫時代,隨著時間的改變,眾生會有不同的狀況和問題。 正如前面所說,教法必須是適合想要接受它們的眾生,根據傳統上說,蓮師把很多教法埋藏起來,也給予了不同的弟子比如他的法侶耶喜措嘉,把教法埋藏在某些地方,他把一些指示跟這些伏藏教法放在一起,也留下了提示或者蹤跡,讓未來的人來發掘它們,所以無論這些伏藏教法埋藏在哪里,無論是在西藏的山洞、巖石等等不同地方,或者甚至是在某些有特殊天賦的人的心意中埋藏,到了某一個時候他們就會憶起這些教法,他們就會把它寫下來并且修持它,他們遵循其中所講述的方法,他們最終就可以修行證果,然后傳給下一代弟子。通常這些能夠去發掘伏藏的人,他們是藏傳佛教里比較特殊的一類上師,我們稱之為"吐庫",就是轉世活佛。 比如說你們也聽說過不同傳統里面達賴喇嘛、班禪喇嘛或者是噶瑪巴(大寶法王)等等,我們都知道這些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當他們其中一個去世之后,他們就會有一個專門組成的團隊,根據指示去尋找這個轉世的靈童,這下一個繼任者就會在前任圓寂之后大概的某個時間會出生。藏語的"吐庫"是梵語里"寧瑪那卡亞"化身的意思,也就是身體層面的化現,很多人也把它翻譯成轉世這個詞,它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一些眾生由于過去生的業力而投生,他具有某種特征的品質,他的這種特征構成他個人的一種狀態,就是在我們稱之為身語意的這種組成,身體就是物質身體的方面,語就是能量的方面,比如個人的呼吸、運動的狀態,心意的方面就是說能夠理解各種事物的智能的方面。這些"吐庫"的轉世,他的身語意其中一方面或者全部的方面都帶著佛菩薩或過去的上師的影響在里面,他身上就會帶著佛菩薩或者上師的功德,比如說達賴喇嘛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也可以有另一種可能的說法,就是說他完全是一個觀世音的化身,他是為了化身為人類的樣子來示現如何從一個人獲得完全的證悟。但是為什么這些佛菩薩要這樣示現,讓自己局限成凡夫的狀態,有這樣的一種經歷呢?他們要這樣做,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從小孩開始就要接受教法,他必須要在所有的佛法修行之道上進行修煉,他必須通過非常艱苦努力地學習和精進地修行,最終成為佛菩薩的狀態,他必須把他的識提升或者凈化到佛菩薩的狀態。比如說如果達賴喇嘛圓寂了,這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示現無常的人生,這個"敦巴"再次示現了教法,在某一個時候,觀世音菩薩的這種化身的影響又會重新示現在某一個小孩的出生上,其余的比如說(原來的)肉身等等就會舍棄,這個新生的轉世靈童會繼續原來的傳統做法,然后由他上一世的弟子來教導,所以這種傳承和教法就會由這個轉世的處生中陰來維持,就是從生到死的這個中陰,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轉世跟這個傳承會有比較直接和連貫的關聯。 回到伏藏的傳統,那些注定要發掘蓮師所埋藏的伏藏的人,通常他們會被認為是蓮師的弟子的一些轉世,因此在他們的心相續或者意識流里面就會獲得這樣一些獲取伏藏、發掘伏藏的必要的指示或提示。通常在歷史上而言,當這個時機已經到了的時候,適合的這個人就會在適合的地點找到這個伏藏的目錄提示,這個指示里面就會告訴他如何去找到他應該發掘的伏藏,所以這些因緣都要同時到來,非常理想的就是適合的人、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環境都具備,這樣就能夠發掘出伏藏,一般而言這就是伏藏如何被發掘的方式。舉個例子說明,五位主要的伏藏師(藏語:特敦,或德童)是如何發掘伏藏,"特"就是說伏藏的意思,"敦"就是再次展示出來,所以伏藏師的意思就是把埋藏起來的教法把它發掘出來重新展示給世人的人。這并不總是正確地發生的。比如說在歷史上有一些伏藏師的傳記說,有一位伏藏師要發掘出好幾個伏藏,但是出現一些障礙,使得這個伏藏的發掘變得沒有可能,沒有被發掘出來的一些伏藏教法就會失去,通常這些伏藏有可能會被埋藏在各種物件里,比如佛塔、佛像等等里,但最重要的是其中的這些教法的文字,是為了能夠使這個教法得到傳揚,它就會在適合的時間顯現出來,基本上這個就是藏傳佛法進行教法的自我更新的方式,是為了適合當時的眾生和時代,以及為了教法的法義變得非常有效,可以把這些眾生從他們的狀態里面救度出來。教法的核心都是一樣的,而這種法義的揭示是根據時間發生一些改變,比如說一些特定的教法會針對一些特定的問題比如治療疾病等等,比如一些疾病現在才有,以前是沒有的,通過這樣一些新發掘的教法就可以去克服,或者消除它。好的,我想這個簡介已經做過了。如果大家想要提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繼續回答問題。 根據藏傳佛教傳統而言,西藏佛法可以追溯到它的源頭,比如你們可以看這個唐卡里的六道輪回圖,上面有很多形象,中間有一個圓圈,被劃分為六個部分,它代表著一個眾生可以投生的六道,比如說他可以投生為天人,半天人的阿修羅,還有人類、畜牲道,還有餓鬼道、地獄道,在所有的六道里面都有教法存在,人類被認為是由上師來傳授的,比如說傳承的時候,上師就好比是拋出救生圈的人,輪回就像一個大海,船在大海上面,風浪就像是我們行為的結果,上師就好比是一個在輪回里面救度我們的裝置,把我們這些眾生從輪回大海里面拔度出來,現在可以回答一些問題,如果你們提問的話。 問:沒有被發掘的伏藏會不會失去? 答:這通常是由于眾生的行為導致的,就是為什么會使得伏藏丟失。在某種情況下,就會有障礙出現導致伏藏沒有被發掘出來,比如說要發掘伏藏的人,在某一種狀況下處于一種沒有明性的狀態,也許是暫時這樣,他沒有準備好去發掘伏藏,因此所有必要的條件并沒有具足。也有一些伏藏師他們找到了伏藏之后就會去閱讀它,然后他們會發現這個伏藏不適合在這個時代公開,然后他們會再次把它埋藏起來,通常他們會留下一些指示、提示或者痕跡,讓未來的伏藏師把它們發掘出來。伏藏在某一時候好像失去了,但是你不知道它是否會永遠失去,所以這種可能性并不是固定的,它總是有可能被某些人發掘出來,它不一定就會永遠失去,但是就教法而言它永遠都會存在,比如一些心意里面的伏藏,我之前也講過,比如說有一位叫南卻明珠多杰的伏藏師,他在非常小的時候,十三歲的時候就從他的心意里面發掘出伏藏,他把這些伏藏念出來,讓他的上師喬美仁波切記下來,然后他的這位上師后來也成為了他的弟子,喬美仁波切一開始是他的上師,教他讓他進入發掘伏藏的狀態,他就把這些伏藏念出來,喬美仁波切記下來,并且接受了這些教法。 問:有關于伏藏方面的傳記嗎? 答:我可以講一些伏藏方面的傳記,我有一些關于伏藏的傳記的書名,稍后可以告訴你。在關于傳記方面,有很多有名的傳記,比如釋迦牟尼佛的傳記,等等。非常著名的傳記就是米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從文學的角度講,它也是非常好的讀物,通常就是翻譯為《米勒日巴傳》。有喬美仁波切的傳記,他是南卻明珠多杰的上師,但是我現在記不清名稱。其中有一本叫做《在西藏的隱藏的教法》這樣一本書,另一本叫做《西藏伏藏傳統》,如果你想要我可以送一本傳記給你,但是我不知道西班牙有沒有這個版本,因為這些是比較專業的研究,可能不會有翻譯出版,比如說我們有非常多的關于蓮師的傳記,在藏語里叫做《伏藏和伏藏師》,我不能肯定有沒有翻譯過來,通常你們可以找到這方面的簡短版本的翻譯介紹,可能可以在我們的網站上面放一些短小的傳記。 另一個問題的回答: 這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在顯宗、密乘等等傳統里面有不同的詮釋,通常畜牲或者動物它是無法通過心意去修行教法的,它們沒有心意方面的能力 ,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讓這些動物跟教法有接觸,比如說在西藏有一些密咒的修法,以及在修行者他們也有食肉,通過他們的發愿加持的方式,有可能把佛法加持到動物的意識之流里面,讓它們跟佛法結下一個緣,使它們有一天能夠跟佛法有直接的接觸。比如說對動物無法像人一樣用教導人類的方法來教導它們佛法,但是可以給它們結下一種善緣,比如說有關于佛陀的過去生的傳記,有講他作為菩薩的時候是怎樣做的,比如說也有佛陀的傳記里面說他曾經投生為動物,作為動物身投生為一個兔子來傳授佛法,然后他又把肉身布施給一只很饑餓的老虎,所以即使他是在一種動物的身體的狀況下,他也示范了一種菩薩修行的行為,他向有需要的眾生布施了自己的身體,比如說這就是一種方法。 另一個問題回答: 伏藏被發掘之后,并不是就結束了,比如說有很多伏藏師的例子,比如說南開諾布仁波切他現在就是有發掘出一些伏藏,這方面我覺得你最好可以直接去問他這方面的情景是怎樣的。 通常,很多的上師,尤其是現在,對于這些方面更加容易傳遞這些信息的,比如最近有一整個非常有意思的關于伏藏教法埋藏地點的研究,這些伏藏是在某一個地理位置上,它也可以是物質層面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體驗性的經歷,它是專門設計在某一個時間、空間、環境條件下具有某種作用。伏藏實際上就像一個指導手冊一樣,到某一個地方,做某一些修法,然后達到特定的目的,所以非常有趣的是,它是基于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就是說有伏藏在某個時候出現,成為了一個指導手冊讓你去到某一個具有某種品質的地方,在那個時間空間里面修一些修法,就會有很好的效果或者特定的作用,比如你通過這樣的指示就會發現另外一些更多的教法的內容。希望滿意這個答案。 問:關于佛性是否就是讀書就可以,還是要有上師引導。 答:在藏傳佛教而言,必須有一個人類的上師來給你引導或者教導,因為證悟并不是心意上的概念能夠達到的,它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證悟是一種超越了意識思維的層次的結果,教法文字只是讓你從理論上了解修法是如何進行的,但是這種經驗必須是從上師直接傳遞給弟子,讓它變得有生命。文字本身是死的,上師能夠把弟子帶到一個活生生的傳承、教法以及修行的體驗里面,比如說我們之前的例子,如果你沒有在田地里播種,就沒有任何東西長出來,所以根據藏傳佛教的傳統來說,跟上師的接觸是最為重要的,上師和弟子的關系是人類所有的關系里面所能夠建立的最密切的一種關系,因為它是在建立在一個精神的層面上,而不是其它任何的一個層面。 好,謝謝大家! - 1 - |
|
來自: mayprc > 《11年10月西藏文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