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葛解肌湯原載于陶華的《傷寒六書》,是治療四時感冒的良方。《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云:“此方陶華所制,以代葛根湯。凡四時太陽陽明少陽合病輕證,均宜以此湯增減治之。”筆者經臨床實踐反復體驗,如能根據四時六氣、正邪盛衰和體質強弱隨證加減,皆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柴葛解肌湯為解表劑,具有辛涼解表,驅風散寒、通經解肌之功能。主治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膜炎等屬外感風寒,邪郁化熱者。 組成:柴胡6g、葛根9g、甘草3g、黃芩6g、羌活3g、白芷3g、芍藥6g、桔梗3g、石膏12g(先煎)、生姜3片、大棗2枚。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棗與生姜。 主治:感冒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略有寒熱往來之意,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者。 方解:本證為風寒表邪未解,又化熱入里。病邪在肌表,為太陽、少陽、陽明三經合病。當以辛涼解肌,兼清里熱治之。柴胡、葛根解肌清熱,柴胡和解表里,可除胸脅滿悶、往來寒熱、心煩喜嘔,為少陽經之圣藥;葛根有解肌止渴生津、除頸項強急之功;羌活乃太陽經藥,可除頭目眩暈、肢節酸痛,驅太陽經之邪;白芷散表邪而治頭痛,白芷為芳香化濕之品,為陽明經之引經藥;黃芩清肺經郁熱、石膏清瀉里熱;白芍、甘草酸甘斂營,以防疏散太過;桔梗宣利肺氣,瀉火散寒,為舟楫之藥,可載諸藥上浮,甘草又能和諸藥。原方中加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扶正祛邪則對提高療效更為有利。 凡是出現惡寒漸輕,身熱漸重,出汗少,前額痛,頭痛眼痛,眼眶疼痛,鼻干,頸項僵硬等病癥,都合適使用這個方子治療。因風寒未解,所以會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癥狀,而病邪入里化熱,邪入少陽陽明所以會出現眼眶疼痛、肌肉酸痛、頭痛、口干等癥狀。 加減法:本方在臨床應用時,如無太陽經證者可減羌活;無陽明經證者減葛根、白芷;無少陽經證者減柴胡;脾胃虛寒下利者減石膏;惡心嘔逆胃氣上沖者加半夏和生姜;惡寒甚者減黃芩;冬月加麻黃;春月加金沸草、款冬花或蘇葉;夏月加麥冬、五味子;秋月加瓜蔞仁、沙參;兼咳嗽者加橘紅、杏仁。 口干口渴者加天花粉,以上不過略舉其大概,而臨床見證至為繁復,可隨證增損為治。 案例一:如患者吳某,于冬月患重感冒,輾轉延醫調治無效,邀余診治。其癥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頸項強急,咽干口燥,遍身骨節作痛,心煩欲嘔,乍寒乍熱,身倦無力。望診:顏面紅赤,舌苔薄白;聞診:語聲壯厲,呼吸息粗;切診:六脈均浮數有力,體溫38.5℃。證屬風寒之邪襲人經絡肌膚所致,治宜祛風散寒、疏經通絡之法。 柴葛解肌湯加減,處方:柴胡15g,葛根15g,羌活15g,麻黃10g,桔梗10g,黃芩10g,生石膏15g,半夏10g,白芍10g,生姜3片,甘草10g。 服藥1劑,患者汗出熱退脈靜身涼,體溫下降至36.7℃,唯覺咽干口渴,尚有輕微不適感。遂依前方減麻黃加麥冬15g、天花粉15g,再服1劑,其病霍然而愈。總之,只要辨證準確,靈活加減,證藥相符,每可收到1劑知,2劑已的療效,真不愧為四時感冒之良方。 案例二:彭某,女,30歲,因“反復尿頻尿急尿痛1月,發熱腰痛半月,再發加重4天”于2013年1月4日到我院急診科治療。急診查體溫39.3℃,白細胞:17.7×109/L,中性粒細胞:15.68×109/L;尿常規:鏡檢白細胞2-4/HP,鏡檢紅細胞:3-8/HP。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西醫給予退熱、抗感染、補液治療,體溫波動在37.3℃~39.7℃之間。于5日上午轉入腎內科治療。 入院時患者高熱,畏寒,頭痛,全身肌肉酸痛,腰痛,尿頻尿急,無腹瀉,無肉眼血尿。嘔吐酸水痰涎1次。舌紅,苔薄黃,脈細數。診斷:急性腎盂腎炎,太陽陽明合病證。 治療:西醫仍以抗感染、堿化尿液、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中醫治以辛涼解肌,清泄里熱;方用陶氏柴葛解肌湯加減。 處方:柴胡10克,葛根10克,黃芩10 克,白芍10克,桔梗5克,羌活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山藥30克,麥冬10克,小通草5克。一劑,水煎服。 下午三點開始服藥,當晚19:00時體溫37℃。6日復查血常規、尿常規均正常。體溫一直穩定在37℃左右。2013年1月14日臨床治愈出院。 按:患者外感風寒,太陽首當受邪,衛陽閉郁,本應惡寒較甚發熱輕,無汗頭痛,1劑麻黃可解,然持續高熱、畏寒、頭痛,雖汗出而熱不解,此非單純之表證,表證常常為病毒感染,故抗生素無效。高熱乃陽明之主證,大便未解有腹實之虞。此時疾病已發生傳變,乃太陽風寒未解,郁而化熱,入少陽、陽明之故。表里俱實,以里實高熱為主,治當辛涼清瀉陽明經熱為主,以解肌導邪外出為輔。方中葛根為陽明經之表藥,既可升發脾胃清陽,又能散邪解肌,柴胡尤善解肌透少陽之邪熱,二藥合用,解肌透熱,共為君藥。羌活散太陽風寒,為臣藥。黃芩石膏清泄里熱,其中葛根配石膏,清透陽明之邪熱;柴胡配黃芩,透解少陽之邪熱,如此配合,三陽兼治,并治陽明為主;桔梗宣暢肺氣以利解表;白芍斂陰養血,麥冬養陰生津,防止疏散太過而傷陰;患者反復出現同一癥狀,說明正氣偏弱,加山藥固護胃氣,胃氣生則生;小通草清熱利尿;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而為使藥。諸藥相配,共成表里雙解之劑。 結語:陶氏柴葛解肌湯出自明代陶節庵的《傷寒六書·卷三·殺車槌法方》,原書主治“治足陽明胃經受邪,目疼,鼻干,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柴葛解肌湯,為表里雙解之法治,方為表證未罷,里熱已熾者而設,此病例的治愈說明有表證兼里熱證甚者即可使用,不必限于三陽合病。經典古方的運用,在于變通,此次運用陶氏柴葛解肌湯既不失古人立方之本意,又不拘泥于此方,機圓法活,通常達變。《傷寒論》仲景云:“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就是這個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