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有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實踐 那么我們如何來分析矛盾呢?特別是如何分析事物的內部矛盾呢 ?對任何事物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對其有足夠的認識基礎之上的 ,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么調查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為了對事物有足夠充分的認識,搞清楚他的內部矛盾,那么他才有可能找出這件事的處理方法。 往小一點說,比如你的兩個朋友吵架了,你想去勸架,那是不是明顯搞清楚他們吵架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能一上去就把兩方都批評一通,或者幫其中一方打壓另一方,如果你那么做了,那么矛盾是一定解決不了的,甚至還鬧出更嚴重的矛盾來 往大了說也是一個道理,比如你感覺到迷茫,那一定是因為你對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認識不夠,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興趣是什么,可以選擇什么,又該放棄什么 ,所以如果想要分析透徹事物的內部矛盾,就必須對事物的性質有足夠充分而全面的認識,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啊,就得先對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有一個了解,我們看毛選是怎么說的啊,《矛盾論》中還有這樣一段話 ,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來說,總是有認識個別和特殊的事物逐步的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 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后才有可能進一步的進行概括工作,認識種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 。當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后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的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的,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 。這是兩個過程,一個是有特殊的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的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是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是人類的認識不斷的深化 這就把人類的認識過程說的很透徹。 人們在具體的實踐中歸納和總結出事物的一般性規律,這種規律也就是我們說的理論,然后又用這些總結出來的理論去指導我們具體的實踐運動理論,又在新的具體的實踐中接受檢驗,然后發展創新,完善人類的認識,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深化 看清楚了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那么想要明白如何才能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答案就很明顯了,理論和實踐一個都少不了,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理論則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由此便有了一套快速認識事物的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也就是我們對任何一次實踐活動中一定要擅長總結這類活動的共性特點,將這一類的實踐活動中的規律進行總結和歸納,得出一個概念 這便是歸納法,然后我們又將得出的概念用到新的具體的同類事物中去進行邏輯推理和驗證,最后不斷完善這個概念,甚至上升為理論,這便是演繹法 舉個例子,在男女交往中,你通過對女性的研究,總結出來一個規律,女生好像都喜歡高的,有錢的,帥的男生,這時候你就得出一個概念 ,但是此時你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為你把這個概念用到具體的女孩兒身上,你會發現很多女生也注重內在品格,家庭修養等等 于是你的概念要么推倒,要么得改進,而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就在這個不斷總結歸納,又不斷的在頭腦和實踐中去演繹和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不斷加深 當我們對事物有了足夠充分的認識以后,那么自然也就可以分析出內部的種種矛盾 ,所以現在我們應該明白,想要真正的認識一件事物是多么不容易了吧,你需要學習足夠多的理論知識,需要經歷無數次在實踐中的挫折和失敗,需要經過無數的驗證,思考,歸納總結,才能真正的提升你的認知事物的深度,廣度 而且這個過程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完成,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對你說賣你一個課程包你30天內提升的認知可取,你還會相信嗎?再有人對你談讀書無用論,你還會認同嗎? 任何一個是我都包含著諸多復雜的矛盾,但是無論它包含再多復雜的內部矛盾,在某個具體階段里他都有且僅有一個主要矛盾是不?我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 那么如何在諸多復雜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并集中全力抓主要矛盾呢 ?比如說在抗日戰爭初期,共產黨內就面臨著諸多復雜的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矛盾,封建地主和農民之間有矛盾,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有矛盾,國民黨同我們之間也有矛盾,共產國際指示與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脫離之間的矛盾等等等等! 這些矛盾中如何判斷誰才是主要矛盾呢?原則只有一個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次要矛盾的受主要矛盾的支配和影響 而毫無疑問的是,當面臨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時,其余所有的矛盾都受到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的影響和支配,所以這個矛盾也就自然上升為了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 。之前有一個朋友在一家公司上班,公司的加班情況十分嚴重,每天晚上12點以前幾乎不可能休息,但是另外一方面這家公司的前景和待遇有十分優厚,于是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就產生了 這一點讓他十分的苦惱,然后他就去問了他們隊的領導, 因為他知道他也是這么加班過來的,而見了領導以后,他的工作強度也沒有減輕,所以他就想問問他該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矛盾 領導就跟他說啊,我之前也想著怎么去平衡,但是后來我發現根本就沒法平衡,人每天都是那么點兒時間和精力分給工作多一些,就必然給生活少一些,所以呀想清楚什么才,是你當下最重要的那么你就必須要在其他事情上有所取舍,其實他說的很清楚,什么才是你當下最想要的,就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原則,對于那位領導來講,他的主要矛盾就是工作賺錢,如果把錢賺到了,很多家庭矛盾可能會迎刃而解 甚至自動消失,因為次要矛盾是受主要矛盾的支配和影響的,所以當我們分析主要矛盾的時候,遵從這個原則,把所有矛盾列出來,看看哪個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支配和影響著其他矛盾,那么這個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一旦確定了主要矛盾,那么當主要矛盾同次要矛盾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學會暫時的放下,甚至通常來講,大多數時候當主要矛盾裝好了,撫養矛盾非但不會激化,有時候會減緩甚至消失 ,但是如果我們個個都想同時裝,則常常出現最后一個也沒有抓好的現象,落的是一地雞毛 那么如何處理事物的主要矛盾呢?這就引出了毛選里提到的兩點論,也就是說我們想要正確處理好主要矛盾,就必須去看到主要矛盾,也看到撫養矛盾,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避免落入片面性的陷阱,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講,應當承認總是有優點和缺點,這兩點我們黨的支部書記,部隊的連排長都曉得,帶小本本上寫著,今天總結經驗有兩點,一是優點,二是缺點 我們都曉得有兩點,為什么我們只提一點.一萬年都有兩點,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個人有個人的2點,總之是2點,而不是一點,這段話表達的意思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要看到矛盾的兩方面,不能只看到一方面就胡說八道,比如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我們既要看到日本的特點,又要看到中國的特點 這便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日本方面和中國方面,看到任何一對矛盾中有次要方面,也有其主要方面 比如在日本同中國的這場戰爭的矛盾中,一開始因為日本在軍事力量上的強大,所以他們是起著對戰爭的主導作用,而到了某個條件下,兩者實力發生變化,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發生了變化,中國越來越強,日本越來越弱的中國就會起到矛盾的主導作用 基于這樣的分析,于是就有了抗日戰爭中的三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 所以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時分析同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找出他們的特點才是對癥下藥的唯一途徑 最后一遍,如何處理好主要矛盾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論》中說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句話的內在邏輯是關于矛盾的特殊性 我們再把矛盾的特殊性拿出來看啊,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 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這就是世界上種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或者叫做依據,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種事物都包含著他本身的特殊性,這是一種事物區別于另外一種事物的 的原因 這就必然要求,但對于具體事物的分析中,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否則就會淪為教條主義者 這也是為什么很難有人能幫助你分析和處理你自己面臨的矛盾的原因了 。因為如果不是對你的具體情況有具體的了解,那么給出的結論都不一定是符合你實際情況的,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呢 比如俄國十月革命是在城市區的勝利,但是到了中國為什么就不行了呢?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沒有經歷過大規模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在中國受壓迫群眾最嚴重,最廣泛的是農民所以這就決定了中國的革命必須首先在農村取得勝利,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為什么蘇聯的堡壘對堡壘的戰術方針用到紅軍身上會慘到失敗呢?那是因為紅軍力量實在是太弱的緣故 所有的戰略戰術都是在敵人極強,我方極弱的特點下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在戰爭中保存有生力量是最重要的 于是有了游擊戰和運動戰,為什么紅軍一定要打殲滅戰,而盡可能避免消耗戰呢?是因為我們沒有軍事來源,所以只有殲滅者才能被我補充均線物資,同時殺傷敵人,而消耗著弱的一方才會越來越弱,最后走向毀滅 以上戰略戰術都是有具體的中國的實際情況,紅軍的實際情況,如果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么就不可能找出真正解決矛盾的方法 最后我想說的是,正確認識和處理矛盾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方法是次要的,核心是對事物的準確認識,這才是非常難的呀 很多人活了一輩子,最后其實并不了解自己,所以呀,我們應該告誡自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歸根結底只有兩個 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