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遭遇了空前的壓力,失眠發生率逐年升高,據統計,我國當前受失眠困擾人數便高達三億人之多,且該數量每年都呈現上升趨勢。但即便如此,當今醫療對于失眠的治療仍然顯得“乏力”。 目前西醫治療失眠以苯二氮類、非苯二氮類等鎮靜安眠類藥物為主,這些藥物雖然能夠使失眠人群快速入睡,但一旦停藥,仍然會出現失眠。而且其大多具有依賴性、成癮性而,且長期服用還會產生耐藥。 脾胃內傷是現代人失眠發病基礎 說到失眠導致原因,一般都會將其與情志因素掛鉤,確實,無論是在西醫還是中醫體系,情志問題都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但與西醫不同,除了情志影響外,中醫認為脾胃內傷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樂啟生中醫團隊表示,中醫自古便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當代社會,人們因繁重的工作,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以及飲食的不規律等多種因素正在一點點消耗著自身,也大大加重了脾胃的負擔,正所謂“勞則氣耗,氣耗則傷津”,而脾胃之氣則首當其沖。因此長時間的損傷脾胃,導致脾胃之氣的虛衰,不能使之正常運化,將水谷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精微物質,也必然導致衛氣的虛衰,不能調控睡眠。 加上如今正值冬季,許多人都喜歡吃辛辣油膩的食物,以此增強身體熱量,抵御寒冬,但是這樣也會導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常,精微不化而成濕濁,蘊久而化熱。因此,內傷濕熱以脾胃內傷,中焦失運為失眠發病基礎。 脾為失眠之因,且涉及五臟 對于失眠癥而言,其疾病的發生發展并不是單一的某個臟腑在起作用,五臟皆可使人不寐。 “脾的運化”和“胃的受納”及其他臟腑的共同作用,方能將飲食水谷轉換為人體所需要的精、氣、血、津液為人體所需要,在內濡養五臟六腑,在外充養四肢,補養百骸,甚至于皮毛筋肉,因此倘若脾胃出現問題,勢必也會牽連到其它臟腑。 心脾兩虛型:朱丹溪在《丹溪手鏡》中提出:“胃虛則不得眠,心虛則不得臥。”心主血,脾統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不能化生氣血,氣血匱乏則不能補養于心神,心神虛煩而寤寐失常。 故見失眠健忘,心悸,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腹脹便溏,脈緩,即心脾兩虛型失眠。 肺脾兩虛型:人體之所以有節律的寤寐,主要取決于衛氣晝伏夜藏的循行規律,而肺之宣發肅降的功能是衛氣循行規律正常的基礎,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脾虛引起脾胃陽氣不升而不能顧護衛氣,或脾精不能輸布至肺而致肺氣虛弱,從而易出現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最終導致“肺脾兩虛”而失眠。 其臨床表現除失眠及一般的脾氣虛等證候以外,仍伴有咳喘痰液清稀、喘而氣短、動則更甚等肺氣虛的表現。 肝郁犯胃型:在五臟中,肝為剛臟,主升發調達可以促進胃氣有序通降。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與情志活動關系密切,肝臟在志為怒,郁怒不暢使肝失條達,氣失疏泄,使得肝氣郁結。肝氣郁結易生痰瘀,痰瘀濁氣內阻,阻礙人體氣機正常的升降出入,正所謂血必得氣而后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機郁滯使脾胃失于運達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入肝而不能化生為血,也使血液運行不暢,以致于肝血對外不能濡養心神,對內不能藏魂于肝而發病于不寐,即肝郁氣滯型失眠,即肝郁犯胃型失眠。 其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輾轉反側、多憂多思多怒、善太息、甚至于噯氣頻繁,食欲減退,惡心、脈弦數等。 脾腎陽虛:脾為后天之本,脾的運化必須要依賴于腎中陽氣的溫煦與推動;而腎為先天之本,腎之精微又有賴于脾臟后天的運化充養。現代人類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極易損傷脾胃,尤以脾陽受損更甚,中陽虧虛,久則累及腎臟,致使脾腎陽虛之失眠。 脾腎陽虛的失眠患者就癥狀而言以畏寒為主要癥狀,其次伴有面色?白,神疲乏力,小便清長,夜尿多,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厚,脈沉遲無力甚至會出現煩躁不安等表現。 整體論治,調和臟腑 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失眠病因復雜多樣,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已經嚴重的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及生活質量,而對于本病的治療不僅要著眼于主癥,更重要的是要從整體論治、臟腑論治、氣血陰陽、虛實論治合理加減用藥,方能顯著緩解患者情況,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 臨證分別采用健脾益氣養血、化痰清熱、交通心腎、和胃安眠之法,均可取得一定的療效。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故治療失眠不可拘泥于從心論治,需重視脾胃之為病對睡眠的影響,病有內、外、久、暫、輕、重、緩、急之別,治有標本、先后、逆從、補瀉之異,知常達變,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 病例分享 華女士,52歲,初診2019年2月23日。患者訴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失眠,現入睡困難,睡前思慮多,易醒,每夜醒3~4次,醒后難再寐,次日自覺乏力、頭暈,活動后加重。平素納差,自訴消化不好,不想做事,大便稀,小便正常。舌胖邊齒痕,苔白,脈沉細。中醫診斷:不寐(心脾兩虛,肝氣郁滯)。治法:補益心脾,寧心安神。處方:炙黃芪、黨參、炒白術g、茯苓、當歸、白芍、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炒萊菔子、柴胡、炙甘草,共7劑,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患者訴服藥后有睡意,醒的次數減少,乏力有所減輕,偶有頭暈,食欲好轉,納可,大便仍稀,舌邊齒痕,脈沉。上方減柴胡,加炙黃芪,生姜,大棗。5劑,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 三診:患者訴其服藥兩天后眠佳,很少自醒,余癥好轉,舌邊略有齒痕,脈沉。繼服7劑。 按:按此例患者失眠病史2年余,久病脾虛引起氣血不足,且此患者思慮太過,耗傷心血,難以推動氣機運行,氣血無以上榮心神,故發為失眠。治當以補益心脾、寧心安神為主,方中柴胡以理氣醒脾,茯苓健脾寧心安神,白芍補血養血,萊菔子顧護脾胃,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得源,心神得以血的濡養,則可寐。且脾胃和可助其機體功能恢復,提高抗邪之力。 二診時諸證好轉,仍有乏力、頭暈,大便稀,故黃芪加量以補氣,加大棗、生姜加強調和脾胃之效,以資化源。全方氣血雙補,心脾兩治,并加理氣祛濕之藥,使之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體現“治未病”及“和”法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