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呼吸道梗阻、通氣不足、氧供降低、通氣/血流失調、機體耗氧量增加、呼吸回路管道脫落、氣管導管誤入食管、氣管導管打折或阻塞及氧氣供應故障等均可引起低氧血癥,而結果往往是致命的。 本期,我們從《圍麻醉期突發事件的挑戰》一書中找出圍麻醉期嚴重低氧血癥臨床處理路徑的建立和思考分享給大家: 術中發生嚴重低氧血癥通常采取的措施如下: 1.手控呼吸,給予100%純氧,開始3~ 4次大潮氣量有助于塌陷肺泡復張(持續手控通氣還可以感受氣道狀態變化)。 2.如果狀況未見改善,檢查呼吸回路管道是否脫落、氣管導管是否阻塞及氧氣供應是否良好等。 3.如果狀況仍未改善,檢查氣管導管是否進入食管,聽診上腹部及雙側腋下,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等。 4.單肺通氣中低氧血癥的防治: (1)使用纖維支氣管鏡糾正雙腔導管錯位:插入雙腔導管后常規使用支纖鏡檢查,可以發現臨床聽診難以判斷的導管錯位。在直視下將導管固定于正確的位置上,并且在患者轉側臥位或手術中,仍可方便檢查導管位置并給予調整,保證導管位置的正確。 (2)非通氣側給予持續氣道正壓通氣:非通氣側肺實施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給予5cmH2O左右的CPAP可以使上肺血流有一定氧合,同時增加血管阻力,使血流轉向下肺,減少肺內分流,提高動脈氧合,可有效地改善低氧血癥。 (3)通氣側肺給予呼氣末正壓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可增加呼氣末肺泡的容積,改善肺的功能殘氣量,防止肺泡塌陷,改善VA/Q值,因此單肺通氣中采用通氣側肺5 ~ 10cmH2O的PEEP可以增加動脈血氧分壓。 (4)非通氣側肺使用高頻噴射通氣。 (5)通氣方式的選擇:選擇的通氣方式改為壓力控制性通氣(PCV)。FVC 越低,則使用PCV后PaO2上升越顯著,這對于術前即存在肺疾病的患者更加重要。若在VCV中出現Paw過高,用減少潮氣量,增加呼吸次數的方法是不妥當的,這使肺不張的發生率增高,帶來更加嚴重的低氧血癥。 (6)其他方法:研究發現,在肺動脈主干,選擇性注射前列腺素E,可以減少肺內分流,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并且與劑量成正相關性。因此選擇性動脈注射前列腺素E 0.04 ~ 0.4微克/(kg·min),對于存在低氧血癥的單肺通氣患者是一種既實用又有效的方法。 (7)假如采取上述措施仍存在低氧血癥的話,可間斷進行雙肺通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