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圖畫書的創作指南 -視覺敘事的藝術》 (第二版) [英] 馬丁·塞利斯伯里 [英] 莫拉格·斯特爾斯 著 溫艾凝 譯 手邊剛讀完的這本圖畫書理論書,是我在圖書館偶遇的一本書,與之前讀到過的從讀者角度解讀的書不同,這是一本從創作者角度來寫作的書,就因為這個不一樣的角度,我花了點時間去細讀了整本書。 本書的第一作者,是圖畫書創作與研究的教父式人物、英國劍橋藝術學院兒童圖書插畫專業主任馬丁·薩利斯伯瑞,2001年他在劍橋藝術學院開設了世界首個兒童圖書插畫專業的的碩士課程,20年來,他的學生遍布全球,這本書的中文譯者也是他的學生,本書中還有不少他的學生作品的案例,也算是教授桃李滿天下的實證了。 圖畫書簡史 讀第一章“圖畫書簡史”就很喜歡,短短幾十頁,把15-19書籍印刷開始到21世紀的圖畫書按照時代梳理得清晰明了。特別是圖畫書黃金時代的大師以及作品都被放進了各個時間節點里。我恨不得在此處做一個時間軸把這些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但更重要的是,這個簡史中包含著印刷的成本和技術手段對圖畫書發展的影響。 沒想到在作者眼里,從視覺的角度來看,才華橫溢的畫家、詩人威廉·布萊克也許可以被視為第一個嘗試在圖畫與文字之間建立共生關系的人,也沒想到桑達克對《大象巴巴》評價如此之高,他說“是《大象巴巴》,讓我將一本圖畫書當成了一件藝術品來看待”。 從插圖的黃金時代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越來越多的平面設計師被圖畫書的藝術形式吸引,投入到圖畫書創作中,比如我們熟知的羅杰·迪瓦森、李歐·里奧尼;60年代更多藝術家開始在圖畫書領域嶄露頭角,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約翰·伯寧罕、理查德·斯凱瑞、艾茲拉·杰克·季茲、朱迪斯·克爾,莫里斯·桑達克、湯米·溫格爾,到現在他們的大師級別的作品仍舊為我們熟知。 ![]() 書中插圖 圖畫書的藝術 對圖畫書創作者來說,從藝術創作的各個角度了解圖畫書是更為重要的部分,隨著圖畫書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沉迷于此。圖畫書是一門藝術,但其實它是經歷了很多人的努力才演變到今天的。那些圖畫書的藝術家們是怎么出現的?他們怎樣通過繪畫去思考?怎樣觀察和表達?一個藝術家畫風的形成,其實依靠的是他個人的成長經歷、探索過程和對畫畫的熱愛,這個過程塑造并決定了藝術家作品中畫風的演變。這部分作者通過藝術家和學生藝術家(這個譯法,呃)的對話3個專業案例和2個學生案例來探討。 專業案例中,對喬恩·克拉森的采訪讓我很有收獲。他是近年來兒童出版界最具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圖畫書創作者之一,他講故事的方式極具辨識度。克拉森說“作品越簡單,就能傳遞越多的情緒。你得承認,有些東西是不能被直接說出來或直接畫出來的,但是你可以在他們周圍寫和畫。這樣,那個未知的空間就會出現,那就是你和讀者連接的地方,——在那個空間里。”確實,如何做到“少即是多”是每一位創作者需要解決的命題。 圖畫書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文字與圖畫的關系,文字與圖畫的相互作用,比如互補與對位,在不同的理論書都會有描述。這本書對無字書的簡短闡釋會幫助到很多不理解無字書的成年人。“那些具有挑戰性的圖畫書都能讓讀者們更為認真的閱讀,并且主動愉快地去填充文字和圖畫之間的空白。特別是無字書,它需要小讀者們自己去建立文本。”安妮·羅將此稱為靜音voices off, 我很喜歡這樣的說法。“這些圖畫看起來是在講述發生的故事,但這一故事需要讀者、敘事者自己親自賦予他們聲音。”這其實也正是無字書的閱讀方式,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用自己的聲音去講這個故事。 ![]() 書中插圖 文字圖形化的專業案例是《書之子》,我對這本書印象極為深刻,幾年前在一個圖畫書論壇上看到國外的分享者播放了這本書的動畫效果,那個瞬間帶來的震撼至今都記憶猶新。兩位作者的完美合作呈現出的這部作品是圖文結合與排版設計的巔峰之作。奧利弗的手繪人物和敘事文本相輔相成,與溫斯頓的排版放在一起,模糊了文本和圖畫的界限,是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作品。這本書按理說賣出版權應該不易,但是各國仍舊不遺余力地用自己的文字挑戰這個設計,中文版也早已有售。 在過去十年里,兒童圖畫書出版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也許就是非虛構圖畫書增多了。非虛構類圖畫書的創作者們越來越多地運用敘事技巧、大尺寸和制作精良的形式來吸引讀者。這個在中國也能感受到,越來越多印刷精美、開本非常規的非虛構讀物被引進中國,專業案例中東鄉奈梨莎的《華麗的鳥》(有中文版)也因為大尺寸和制作精美曾讓我愛不釋手。這位把對鳥類學的熱愛與繪畫、版畫的熱情結合在一起的創作者也是劍橋藝術學院的碩士。 ![]() 書中插圖 圖畫書與孩子的關系 對一位圖畫書創作者來說,除了了解圖畫書發展的簡史,關注圖畫書的藝術(這是核心部分吧!)更重要的是關注到圖畫書與孩子的關系,創作者有必要了解一本圖畫書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反應。“圖畫書是一種手段,利用這種手段,我們能讓孩子沉浸在文化書中。” 這本書里提到的“兒童閱讀圖畫書”項目對孩子的觀察非常有意義。當孩子們喜歡一個好故事的時候,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會在一本圖畫書中尋找更多。這也與我實踐中觀察到的現象比較一致,孩子們會仔細觀察并不寫實的畫面,例如角色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對顏色也十分敏感。這都是創作者應該了解的有效信息。 對于什么樣的主題適合給孩子看,其實存在很大的分歧。現代圖畫書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一些特別的主題上,例如暴力、愛情與成人、死亡與悲傷以及人類的非人道行為等,還有移民問題、與政治相關等。這樣的圖畫書是否帶給孩子,我的態度一直是開放的,畢竟這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但是很多家長(童書的實際購買者和提供者)是很難接受的。這確實需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這類主題的接受度,例如本書中提到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挪威、瑞典等),用圖畫書來描繪生活(甚至死亡)中那些不舒適的內容是司空見慣的,但在亞洲文化下,人們對死亡經常是避而不談的。這部分內容里的學生案例居然是我很喜歡的一本圖畫書艾米莉·霍沃斯·布斯 《禁止黑暗的國王》,這也是她的碩士畢業作品。 ![]() 書中插圖 圖畫書的印刷與出版 本書有較多的內容涉及到印刷和出版相關,有整整一個章節在說印刷和印刷過程對傳統的沖擊。了解圖畫書的印刷部分,對圖畫書的創作者來說是必要且重要的,而對想要深入理解圖畫書的讀者來說,也可以知道一些作品是如何呈現出特別的視覺效果的,例如前一陣我讀到的北京插畫家黑咪的作品《辮子》就是用相對復雜的蝕刻版畫工藝來完成的,這種可以呈現出特殊的紋理和色調效果的工藝越來越多被應用在圖畫書的制作上。專業案例中介紹了布萊克斯·博萊克斯的數字媒體視覺語言,他的無字書《我們的假日》令人印象極為深刻,是高超創作技巧和詩意視覺效果的完美結合。 ![]() 書中插圖 讀到這里,你可能已經注意到這本書因為兩位教授的從教經歷,穿插于每個章節的專業案例里的藝術家作品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學生案例里有不少優秀作品已經有中文版引進,即使在這本書里有的部分并不能深入,例如“無字書和圖像小說”以及“非虛構類圖畫書”,但已經能夠勾勒出圖畫書創作者需要了解的創作手法之外的框架知識。整本書從圖畫書的發展、工藝、對兒童的影響到圖畫書的出版都有涉及,對創作者來說應該是非常實用的一本書。 一本圖畫書的出版,對創作者來說是藝術與商業的平衡。也期待有更多國內的圖畫書創作者能做好這樣的平衡,創作出有個人特質和中國文化沉淀的圖畫書作品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