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南安】 福建傳統建筑研學考察之旅 黃 武 疆 10月1日,正值國慶節,天氣晴朗,上午8點出發,從永定高頭上高速公路,途經南靖、薌城、長泰、集美、同安、翔安,一路北上,十點多抵達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漳州寮。汽車經過的地方皆是青山綠水,山谷間分布著高低錯落的土樓群,平原上有整齊連片的大厝群,與多樣的農作物構成美麗的田園風光。 二十多年來,南安的“漳里”、“漳州寮”地名印在筆者腦海中,作為漳州人一直想找機會到此地一游,探索其地名淵源,今終于來了。 見到導游,筆者就提出第一個問題:此地為何叫漳州寮?導游原詞照搬:明末清初,蔡氏族人在當地搭草寮而居,自稱“將就寮”(將就、簡單的住處),閩南話“將就”與“漳州”同音,故名“漳州寮”。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太淺薄了,這個地方一定與漳州有關,只不過他們沒有深入研究而已。自古以來,南安官橋就是漳州、廣東北上江浙、京城的交通要道,歷史上有不少漳州人遷居南安。據《南安姓氏志》有記載:陳(南院、北廟)、林(龍溪)、潘(漳浦)、周(龍溪)、翁(漳浦)、吳(龍溪、南靖)、黃(浦西、南靖)、巫(平和)、李(平和西山)……等數十個姓氏來自漳州地區。根據推測,在蔡氏未進入“漳州寮”之前,這里應是漳州移民聚居地,自古以來以祖地名作遷居地名很正常。 漳州寮有序地分布著22幢閩南泉派“皇宮起”紅磚古厝,共近400個房間,堪稱“閩南傳統建筑大觀園”。建筑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所建,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前后經歷近半個世紀。建筑群占地面積約3公傾(40多畝),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布局嚴整。建筑格局東大西小,從遠處看就像一把琵琶,石埕上石板之間縫隙就像琵琶樂弦。原來,該地地形為琵琶形,稱“琵琶穴”,民居即因地形而建。傳說,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選址地點是一個九天仙女掉琵琶處,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稱為“琵琶”形村落。據傳,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斷發出敲打石頭的聲音,就會財源滾滾。蔡氏房屋持續建了40多年,鑿石聲聲,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古民居建筑群呈多行排列,每座邊有護厝,或東西各附一組,或單附一組。座與座之間前后有約10多米寬的石埕,山墻之間有2米寬的鋪石防火通道 。 蔡氏古民居建筑多為穿斗式木結構。主體建筑為硬山式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軸線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曬不入室內,冬季北風被后墻擋住,為閩南地區民居的最佳朝向。一律青石墻腳,紅磚墻身,屋頂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屬于典型的閩南泉派“皇宮起”大厝。由于建筑風格也受到東南亞影響,吸取精華又自成一家,許多建筑裝修材料都是從菲律賓海運過來。 建筑群的雕刻藝術隨處可見,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其包括有五種雕刻:花崗巖及輝綠巖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各種雕刻多數采用透雕、浮雕、平雕等手法,雕琢題材豐富多彩,有禽獸異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圖案古博,工藝精巧,手法細膩,堪稱集閩南雕刻藝術的大成。 古民居建筑群還有許多藝術值得研究,如屋脊造型,牌匾書法,地理堪輿,以及此地的民風習俗。限于篇幅,不再介紹。 研學考察路線圖 第三站:南安 漳州寮 北上南安路迢迢 風塵仆仆到官橋 泉郡大厝比精巧 典范當屬漳州寮 村名占兩府 ![]() ![]() ![]() ![]() ![]() ![]() ![]() ![]() ![]() ![]() ![]() ![]() ![]() ![]() 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福州大學“福建傳統建筑營造雕刻技藝研修班”,于9月30日至10月4日開展全省傳統建筑研學考察之旅,筆者負責研學第一站(平和榜眼府、繩武樓)的接待,并全程參加本次活動。 平和鄉情公眾號將陸續推出“福建傳統建筑研學考察之旅”見聞記錄。 福建傳統建筑營造雕刻技藝研修班 五言藏頭詩 (福)福地逢盛世 (建)建功正當時 (傳)傳承古要術 (統)統籌新措施 (建)建構依體系 (筑)筑壘用心思 (營)營運可帷幄 (造)造設分曲直 (雕)雕琢達佳境 (刻)刻畫成妙詩 (技)技高憑勤奮 (藝)藝絕惟堅持 (研)研鉆引前路 (修)修習拜名師 (班)班門接法脈 (好)好學得真知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