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大橋,又稱刻赤海峽大橋,橫跨黑海的刻赤海峽,連接俄羅斯南部塔曼半島的克拉斯諾達爾與克里米亞半島的刻赤,2019年全線開通公路鐵路通道,全長19公里,跨海部分7.5公里,被稱為俄羅斯的“世紀工程”。如今,該橋不僅是俄羅斯最長的大橋,也是歐洲最長。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大橋從末代沙皇開始計劃修建,后來蘇聯、德國、烏克蘭、俄羅斯都計劃修橋,但一直到本世紀2018年才修好。 那么,區區一座跨海大橋,為何修建了120年?其實,這座大橋之所以修了120年,不是因為技術,也不是主要因為資金,而是與世界局勢密切相關,可以說時勢逼出造橋計劃,時勢又耽擱造橋計劃。 俄羅斯崛起之后,最初最大的三個敵人是瑞典、波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由于俄羅斯一直想要南方溫暖的出海口,故而對橫跨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1783年,俄國趕走了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土耳其軍隊,隨后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 19世紀50年代,為了爭奪小亞細亞地區,俄羅斯與奧斯曼、英國、法國發起一場戰爭。起初,這場戰爭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由于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爆發在克里米亞半島,于是后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果是沙俄戰敗,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陷落,英法奧斯曼成功遏制住了沙俄南下的野心。但這場戰爭暴露了俄軍對克里米亞半島支援不足,于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隨著造橋技術的進步,末代沙皇計劃提議建設克里米亞跨海大橋,以加強克里米亞與塔曼半島的聯系。不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提議沒有能夠付諸實施。 20世紀30年代,隨著蘇聯統治的穩固,以及國力的提升,為了加強克里米亞半島的軍事安全,斯大林也有過建橋的設想,但由于二戰迫在眉睫,因此也被暫時擱置。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之后,1941年德軍入侵克里米亞半島,1942年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完全占領了克里米亞。同時,德軍在高加索地區迅速推進,占領了塔曼半島。為了加強對高加索地區的攻擊,最終占領巴庫油田,1943年德國在刻赤海峽建造了一條空中索道,但日運量為1000噸,僅能滿足德國17軍的防御需求。于是,德國開始修建跨海鐵路大橋,以便確保高加索地區的后勤,但因為戰事不利,最終德軍炸毀了尚在建設中的大橋,并破壞了索道。 蘇聯解放克里米亞半島之后,也需要克里米亞大橋運輸物資,于是在德國建造的基礎上,1944年底完成了4.5公里長的克里米亞大橋。但倉促之間修建,設計與施工都存在嚴重問題,最終三個月后因為橋墩缺乏防波堤保護而遭浮冰撞毀。 二戰之后,蘇聯成為雄踞北方的世界一霸,足以確保國家安全,有無克里米亞大橋,對蘇聯影響并不大,因此雖有提議,但一直沒有修建這座跨海大橋。 蘇聯解體之后,烏克蘭獨立,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為了加強俄國南部與克里米亞半島的經貿人員聯系,1994年俄國提出過海峽隧道方案,1999年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重提了興建一條三層大橋(公路、鐵路、輸氣管道)方案,但最終因為資金、政治干擾等原因而不了了之。 2010年時,建橋計劃出現重大轉機,烏克蘭與俄羅斯簽署建橋協議,2013年通道建設協議在簽署多份雙邊合作文件框架下簽署。然而,隨著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雙邊談判破裂。 克里米亞加入俄國之后,烏克蘭封鎖了和克里米亞的陸路邊境,包括水源都全部切斷,此時俄國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需要一條克里米亞大橋: 首先,克里米亞半島孤懸海外,與烏克蘭領土接壤,與俄國本土并不接壤,俄國急需一條大橋連通兩地,減少克里米亞在地理和經濟上的孤立狀態,如今更是赫爾松等戰區補給的生命線。之前,俄國進出克里米亞半島,要么搭乘刻赤海峽的輪渡,要么經過烏克蘭領土,要么通過亞速海。 其次,烏克蘭的重工業區、貿易區都在亞速海沿岸,每年更是有超過80%的貿易品通過刻赤海峽進入黑海。因此有評論稱,克里米亞大橋就像是“俄羅斯的手指扼住了亞速海的咽喉”,對于烏克蘭經濟等方面的影響重大。 第三,亞速海屬于俄烏共同擁有,但克里米亞大橋建成之后,俄國無疑就掌握了這片海域的主導權,可以限制外部船只進入亞速海,利于將外部勢力排斥在外,以確保自身腹地的各方面安全。 正因如此,克里米亞大橋才對俄國無比重要,不僅已經上升到戰略意義的高度,也是120年夢想所在,最終俄國花費了230億盧布(22.6億人民幣)建成大橋,在今年的戰局中,俄國一再強調“破壞大橋不可接受”。上圖,被炸的克里米亞大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