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窮,不在于他能賺多少錢,而在于他的想法和行動。” 弱者總會認為自己的貧窮,是客觀原因導致的,于是心安理得的不思進取; 強者卻不會屈服于現狀,而是會不斷地反思自身,來修正自己的錯誤認知。 一個人只有提升了認知,才能避免犯低級錯誤,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穩。 ![]() 一個人是強者還是弱者,要看他是用“強勢文化”武裝自己,還是用“弱勢文化”來武裝自己。 什么是“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呢? 在《遙遠的救世主》中,是這樣解釋的。 所謂“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所謂“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弱者總是期望,能夠出現一個“救世主”來解脫自己,卻從來不想著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結果只能是蹉跎了歲月,讓處境越來越糟糕。 一個人想要擺脫貧窮的處境,首先就要擺脫“依賴心理”,把自己當成救世主,去認識客觀規律,去利用客觀規律。 古語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個人在沒有價值的時候,往往是“窮居鬧市無人問”。 只有戒掉依賴心,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有了高價值,才能得到他人的幫助,與他人互通有無。 ![]() 有人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有的人明明很努力,但是卻收效甚微。 原因何在? 就在于他們“偷了懶”。 低價值的勤奮往往很容易做到,高價值的勤奮,卻是令人痛苦的。 于是,他們選擇了在“低價值”的事情上,耗費大量的時間;卻避開了“高價值”的令人痛苦的事情。 對于有些人來說,也許并不是故意避開高價值的“難事”,而是他們被瑣碎的事情,纏住了手腳,迷惑了方向。 他們越忙,就越焦慮;越忙,就越迷茫。 這便是“窮忙”了。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群人在匆忙趕路,突然有一個人停了下來,別人問他為何停下來,他回答道:“我要等一等我的靈魂。” 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下,我們被驅趕著向前奔跑,最容易忘記自己為何奔跑;最容易忽略,奔跑的方向,是否正確。 古語云:“磨刀不誤砍柴工。” 停下來,歇一歇,反思一下自己,調整一下方向,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快地到達目的地。 ![]() 一個人越窮,往往就越“看重面子”。 為什么呢? 因為越窮,就越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 然而,面子不過是是“里子”的副產品,沒有“里子”,又何來的面子呢? 對于窮人來說,面子不但是無用的,甚至還會拖累自己。 本來自己無力辦到的事情,卻“打腫臉充胖子”,結果讓自己不堪重負; 本來面前擺著“一個機會”,卻因為“放不下面子”,不屑去做,最終讓自己錯失了良機。 人在貧窮的時候,切忌“玻璃心”、“虛榮心”。 這些,都是擺脫貧窮的“攔路虎”。 一個人,只有擺脫了“面子”的枷鎖,以強大自己為中心,才能更快的擺脫貧窮。 有人說:“當一個人放下面子去賺錢的時候,說明已經懂事了;當他開始用錢賺回面子的時候,說明已經成功了。” 面子,是窮人的奢侈品。 窮人只有放下奢侈品,不為世人眼光,才能真正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結語: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長期主義者。 他們目光長遠,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擁有“窮人思維”的人,總是糾結眼前之得失,不做長遠的規劃。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只有看得遠的人,才能行得更遠。 與君共勉。 *來源:哲學 作者:龍靖,一個熱愛哲學的理工男,自由撰稿人, 愿用一支筆,點亮每一盞心燈。 |
|
來自: 我的書海601 > 《思想 哲理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