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80 期〓
文|李文元 編輯|王成海
深秋時節,草木經受著一次又一次的風霜侵襲。當公路邊的高桿楊葉子還綠的時候,我們村西梁樹林里的老楊樹葉子已經黃了。再過幾天,就變成褐色的了。一陣風吹過,一片片樹葉紛紛飄落,樹林里的矮草地上落了一層樹葉,翻著卷隨風聚散,于是,摟樹葉的日子又來到了。
進入農歷十月,學校中午不放學,直到下午三點多才放學,當時叫“一下校”。餓了一中午的孩子們回家從鍋里端出母親早給熱在鍋里的飯,無非黍子毛糕、玉米窩窩或糜子面片片和山藥、葫蘆、圓菜的大燴菜。兄弟們一陣狼吞虎咽后,個個背上攬筐,挾上竹筢,直奔樹林。
樹葉大多聚在樹林的凹地,我們放下攬筐,揮動著竹鈀摟起了樹葉。不一會兒就摟了好幾堆,接下來就開始往攬筐里裝樹葉。樹葉快裝滿筐的時候,雙手捺上一大把樹葉從攬筐的邊緣處繼續裝,這樣又會裝里好多。那種提手低、肚子圓的攬筐裝得又多又好裝,而那種底部小、中間細、口子敞,像喇叭一樣的攬筐,容量又小又不好裝。可我家的攬筐都是后一種,請了手藝差的人編的。

樹林雖大,摟樹葉的人很多。一個月后,樹林里樹葉漸漸少了,竹筢摟不住,只能用掃帚掃。掃住的除了樹葉還有小草,一齊收起裝入攬筐背回家。
不一定那一天,刮大風了,樹葉被刮到溝渠或圪塄下,人們就紛紛出動到溝渠和圪塄下摟樹葉,很快就會裝滿攬筐。
摟樹葉的日子從深秋到冬天,從冬天到第二年的開春,一直持續好幾個月。在走集體的時代里,樹葉是家家做飯的主要燃料,多半年甚至一年做飯都是用樹葉燒火的。
摟樹葉是孩子們放學和星期天的主要任務,但貪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樹林的南面有一片犁過的田地,孩子們聚在一起就玩起了“騎馬摔跤”。個子小的人騎在力氣大的人肩膀上找一個對手撕扯,拉扯倒對方后又找新的對手撕扯。一時間田地里塵土飛揚,人仰“馬”翻。有碰了鼻子的,有掰扯疼胳膊腿的,一個個呲牙咧嘴,也有笑得前仰后合的。盡管灰頭土臉,也玩得十分高興。

玩得累了,太陽也偏西了,大伙才想起還有任務,于是呼哨一聲背上攬筐又往樹林里鉆。孩子們畢竟精力旺盛,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太陽快落山時,都大筐小筐滿載而歸。有的人把樹枝插在筐子的樹葉上,樹枝隨著人行走左右亂顫,在夕陽映照下畫出一幅幅迷人的剪影。
大集體解散后,村民們的莊稼秸稈也燒不完,樹葉沒人再摟了。樹林里落下的樹葉鋪了一地,被風吹到溝渠里腐爛了。
北雁南飛,秋草黃,秋水涼,秋風瀟瀟的秋日,老家那片樹林又黃了,黃得似金子,過幾天又變得黑紅,像紅銅一般。秋風中,一片一片的葉子飄落下來。
落葉飄飄,把我的思緒又帶回曾經的歲月。落葉飄飄,依然歸根,兒時的伙伴卻飄流四方。

作者介紹:李文元,內蒙古涼城縣人,愛好文學,時有小作,愿筆耕不輟,與文學朋友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