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點解決團隊高級五期 講師第13期 賀變麗 堅持分享第1324天 2022—1—28 林老師第八講主要講貼近、希望、能量、修行(修改十行動)的焦點解決咨詢架構。 ![]() 架構:主題——目標——資源——一小步 尊重、好奇、未知、接納、積極關注態度,八大問句。 一、貼近:積極共情、重新架構、一般化 來訪者因為受困而來,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會問的第一句話是:你今天來想改變的是什么?你希望你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樣? ![]() 來訪者可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處在強烈情緒狀態中,需要一個情緒承接的容器,希望情緒被接住。 舉例:一個被督導的咨詢師,在被焦點解決咨詢后,感覺很不舒服,他說遭受了正向的強暴,因為他的咨詢師一直在稱贊他,卻一點都不了解他。這個咨詢師一味地看見別人的好,卻不知道他是否會接受這些。所以,在贊美時,需配合當下情境以及當事人的接受程度。 要先有溫度再有亮度,這樣才能感受到咨詢師傳遞來的溫暖,能被溫暖地承接,在引導時,思考才會啟動。先處理情緒,認知才會發揮效應,心安才可以思考。處理情緒不是深度挖掘,而是承接住,可用重新建構、一般化技術(來訪者處在驚慌失措時用)。 (一)積極共情:共情就是來訪者陷入困境,回應到他內心負向的、不好的感受,慈悲地共情,既有悲又有慈:這個人好希望自己有什么不一樣?共情可以點出來訪者內在的渴望和希望,看到美好的可能,這就是積極的共情。來訪者走到哪里,我們跟到哪里。 貼近指的就是: ![]() 動態的焦點咨詢架構: ![]() 貼近就是來訪者最想被了解的是什么?最想被懂的是什么?一個人在說自己難受故事的時候,能幫助他進入好的思維的狀態。先接受情緒再去引導,因為一個人在抓狂的狀態下,智商不超過五歲,貼近可以讓他平靜下來,先處理情緒,再處理認知,介入時機很重要。 在時間軸上,焦點的主要問句: ![]() SFBT的技術: 1.貼近了解 2.找目標(聚焦在具體可行) 如果災難可以消除,她希望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希望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聽出背后的期待,最想從哪里開始改變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 3.賦能(開啟內、外在資源) 幫助他可以達成的能量有哪些 4.找方法,導引至一小步的改變行動(一小步改變可以做到,也會帶來更多改變) 不問why,問how,what else 沒有面質(挑戰) 相信來訪者,讓多元的可能出來,不去面質和挑戰。 關于貼近的一些思考: 1.貼近是要貼近人,還是要貼近問題? 要貼近人,這個人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獨特行為模式是什么?要創造一套更有效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行為、原則、方法和策略。 2.若要貼近人,要貼近人的什么?(感受、思考、行動?需要?) 這些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感受和需要,因為感受是靈魂的語言。一個人什么時候能回答:我需要的是什么,我愿意多做一些。能回答這些時,他的腦袋是比較清晰的,是有了希望和一些能量。 3.如何能夠貼近受困者的感受,讓其感覺被懂,又不泛濫? 創造性的創傷是根據理論模式去理解人,而不是根據這個人去理解他。舉例:一個男孩子28歲,對女朋友很不放心。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初學精神分析的,先問他和媽媽的關系如何。他說和媽媽關系好,咨詢師不太認同他的回答,讓他回去認真思考和媽媽的關系是否有過不愉快……(找問題) 咨詢師強烈的暗示讓來訪者感覺害怕,讓一個人原本沒有創傷的經驗卻有了創傷的感受。 和媽媽關系好,就善用這個關系,怎么可以幫到他? 貼近就是:先承接情緒,再引導思考,對來談者給出了解的響應,來談著述說這一段心事,最想被懂的是什么?讓來談者安下心來,接著去想: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我最想改變的是什么? 如例子中,這個男孩需要的是在他和女友的關系中,互相支持,能夠相信對方。 非自愿的來訪者和處在危機中的來訪者,要花時間貼近他,先處理他的情緒,再去引導他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聆聽的層次:聽出弦外之音,聽出心聲和內容。 ![]() 貼近就是積極共情、重新架構和一般化。 心情感受要告訴我們什么? 1.喜怒哀懼,告訴我們在什么心理狀態? 來訪者通常是什么心理狀態?好多的擔心、害怕、難過、挫敗 2.聽得更深、感受更深一些,心情感受的深一層,是我們需要什么? 聽懂不是只聽到情緒這個層次,要更深一層——清楚內在的需要是什么,委屈的內在需要是什么? 3.請找出尋求協助者最常見的三個情緒,說出感受的需要為何。 來訪者最常出現的情緒是什么?恐懼,焦慮,擔心,憤怒…… 難過的底層需要(更深一層的需要)是什么?哀傷的底層需要是什么?比如親人去世很難過,很傷心。重要他人去世,底層的需要是擔心沒有人愛我,支持我,是一種斷裂失落。帶一個人去哪里,就是看到他底層的需要,陪他的靈魂長出什么樣的力量能幫到他。他擔心沒有人繼續愛他,可能沒有支持的力量,要讀懂哀傷背后的深層需求,理解他的價值不會因為親人的離開而不見。讀懂委屈沒有被好好支持和懂得,除了戰勝內在的委屈,還需要什么?他看見不是這樣被理解的,他希望被理解的東西可以被證明出來,被看見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我們陪伴一個人,共情不只是對他內心真實的情感產生共鳴,還要去抓住他內在感受底層的需要在哪里,陪他去滿足內在的需要,這才是深刻共情一個人。 同理心(共情)辨識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練習: ![]() 最合適的是(4),共情是讓他知道他的情緒在哪里,而不是去評判和暗示一個人可能會失敗。 ![]() 最合適的是(4) 積極共情(同理)的表達練習 ![]() 基本態度:尊重和真誠一致 簡述語意有沒有抓住重點,情感反映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出來,恰如其分地抓住他所表達的內心感受,內心底真實需要與期待是什么,三者加在一起才叫積極的共情。 練習:一個初中生說班上秩序不好,班主任怪我不負責任,要我把不守規矩的同學報告給他,可是那些同學受處罰后都罵我多管閑事,馬屁精。到底要怎么做才好? 助人者應對:來訪者感受+來訪者訴說重點+來訪者內心的期盼 內在感受:委屈、糾結、為難 來訪者內心期盼:很想做好自己的職責,希望負起責任,也希望和同學保持良好的關系。內在渴望就是咨詢的目標。 ![]() 內心感受:很自責,內心不安,懊悔,內疚 唯一不會猜錯的就是問當事人:你希望接下來怎么做?你希望接下來有什么不一樣?你希望面對這件事情,有什么不一樣? (二)重新架構 引導來訪者發展新的、不同的看待事物視框(參照架構),特別是能看見積極的可能性,即正向解讀,善解人意。 ![]() 你看到這個人很緊張,還是很勇敢?是會掉下去,還是可以爬上來?你的想法就是你的投射,你是積極的眼光呢,還是負面的呢? ![]() 看到這個幼苗,你相信的是什么?是否看到頑強的生命力?咨詢師能否看到來訪者頑強的生命力?是否相信他有能力翻過這一頁?當你越來越相信時,你說話的語氣和語調會引導來訪者讓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沒有一件事是絕對不好的,比如 ![]() 接下來你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常用來描述孩子特質的形容詞,如果是負相的,試著把它改成正向的特質,如果你實在想不出來怎么改,可以和其他人討論。別人也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不同的觀點,現代的父母對孩子的稱贊過于浮夸,造成很多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肯定一定要基于事實。 ![]() ![]() (三)一般化(正常化、去病理化) 貼近來訪者心情,創造安心。 1.讓驚慌失措的來談者接納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面對困境的反應是很正常的。 2.讓來談者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但都可以走過來,所遇到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常見的、暫時性困境,而不是病態的、變態的、無法控制的災難,借此使來訪者減低恐懼感,這樣他們就會更接納自己的困難。 把負向的強烈認知,換成短暫的、個人主觀的,來去除來談者內在的悲觀絕對性。 來:為什么我這么倒霉?老是遇到不對的人,他喝完酒就打我,我覺得好悲慘,我就像是住在地獄一樣。 咨:在那一刻,讓你好像覺得自己是住在地獄里,沒有希望的人。 二、希望 看見生活可以改變的美景,深刻感受美景的吸引力 向前看,直到圓滿生活(困境不存在時的)樣態 往遠看,知道屬于自己的遠方在哪里 知道,如何抵達下一步幸福。 在咨詢中,心理咨詢中的希望是什么?什么時候讓你特別感覺到有希望?當咨詢發生什么的時候?當咨詢師說些什么的時候?或當來訪者感覺到什么的時候? 看到力量,看到曾經做過的部分,看到資源、未來的可能性和目標,能量會帶來希望。當煩惱消除了,會過什么樣的生活? 體驗活動: 1.一張畫出生活中最不滿意的地方,畫出來好想抱怨的是什么?兩個人相互分享生活中最不滿意的這些。 2.另一張畫上這些煩惱消除之后,你會去過什么樣的生活,你最想開始怎么活?跟誰在一起?去做什么事? 3.也可以挑一天活出自己最想活的樣子,并寫出自己的心得,讓人感覺生活是可控的。問: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感想? 從一天也可以看見一輩子的樣子,焦點解決是未來學派。 希望很重要,讓當事人知道自己想活成什么樣子。 ![]() (一)目標建構: 來談者關注,在乎之處,想要改變之處,就是咨詢的目標; 目標藏在來談者希望生活中想要的變化之處; 學會翻譯:將抱怨(我不要)轉成渴望(我要) 有問題一定有目標,有目標不一定有問題; 確認單次咨詢的具體目標。 ![]() 良好目標的標準: 1.對來訪者重要有意義 2.用正向語言描述 3.用行為描述 4.具體明確/可測量的 5.小步驟/開始的步驟 6.呵護當事人的環境現實 7.在來談者的控制之內 良好目標的建構: 1.貼近——傾聽,積極共情來訪者的故事 2.聚焦——找到個案最主要的抱怨/在乎 3.承接不想要,轉成在乎,再轉成想要:你很不想要,其實你很在乎/重視……你很希望…… 4.渴望生活的鋪陳——有心向往之的模樣 5.帶領來談者預見實踐之后的成功感 6.化成具體可行的小步驟/第一個步驟 (二)假設架構(未來導向) 在茫茫大海中冒險探索,你會需要什么?(羅盤、地圖與望遠鏡) 這些器材對你重大的幫助是什么?如果可能的話,你最希望明天可以怎么過?你最期待的一天生活又是怎么樣子的呢? 假如明天你們就和好了,你最有可能開始做些什么? 結局詢問 引導來談者看見問題改變后的積極知覺。 如果這是最后一次咨詢,當你離開這里之時,問題已經解決了,那么你會有哪些具體的不一樣? 當發生了什么事情,特別是你學會了什么?或做了哪些事情?你就會發現你不用再來做咨詢了? 奇跡詢問 ![]() 奇跡詢問的三段式鋪陳 沉浸困境已經解決,生活可以改變的積極知覺之中 須先找到對來談者重要的見證者(家人、伴侶、朋友) 1.重要他人會如何發現/注意到這樣的奇跡?他會怎么說?…… 2.這樣的奇跡,對你們的生活會有何影響?他會怎么說?…… 3.假若這個奇跡持續發生,對你的生活又會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用奇跡詢問時,語氣語調都是要特別注意的,要用催眠的語言去說,慢一點,柔一點) 三、能量 1.你覺得咨詢中的能量是什么? 2.若你是來訪者,你最希望在心理咨詢中得到什么樣的能量? 3.可以怎么做來得到這個能量? 內在資源——例外詢問、因應(應對)詢問,自我贊賞 外在資源——直接贊賞,間接贊賞 人生起起伏伏,傳統的咨詢是看人怎么掉下來,焦點的咨詢是看做了什么沒有往下掉(綠色的點),這是用應對問句,做了什么讓你生活越來越好,是往上走的。如圖: ![]() ![]() 如上圖,焦點解決受太極圖的影響,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容易挑錯的。黑暗中的白點代表例外的成功經驗。我們做些什么讓生活越來越好,是加法,傳統的咨詢是你做錯了什么,導致你的困境,是減法。 ![]() 例外建構 引導進入成功因應的知覺中直指有效的因應與解決方法 1.例外讓困境縮小(多問細節) 2.例外證明了來訪者的能力(你怎么想到要這么做的?) 3.例外直指解決方法(你要怎么做才能重復這個經驗?) 4.例外把焦點放在什么是可能的上頭(你已經知道要怎么做了) 5.目標在創造成功經驗行動的內在歸因:是我創造成功 例外是解困的最有用的一把鑰匙 ![]() 我們什么時候會對一個人打心底敬佩?我們會對什么樣的來訪者給出敬佩?對來訪者給出敬佩,對咨詢的影響是什么? 因應詢問(應對詢問) 帶著敬佩的好奇與探索: 1.探索來談者在應對困境情景所作的解決方法或能耐 2.擴大來談者對自己解決困擾,存有正向因應的自我解說,以提升其面對困擾的信心 時機: 1.暫時找不到例外成功經驗,一片黑暗時 2.擴大來談者看見有效應對問題(至少沒有變得更糟)的時候 比如危機個案:你是怎么做到沒有讓自己變得更慘的? ![]() ![]() ![]() 量尺問句——更具體 ![]() ![]() ![]() 贊賞也能給當事人帶來能量 ![]() 贊賞的三種類型: ![]() 四、修行——修改與行動 創造行為模式的轉變,是進步而非痊愈,成功就在做與不做的距離,修改——停止沒有用的嘗試,改用有效的行為;小變化帶來大變化:從一點點不同開啟成功有自信的第一步。 教育應該是進步獎,而不只是前三名獎,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怎么讓今天活的比昨天更好?今天才可以掌握。 修行有三個方面: 1.對來談者的反饋(摘要整理來談者的用心,確認目標,看見優勢與資源) 2.橋梁 3.有共識且具執行力的行動方案(任務/家庭作業) (即贊美、橋梁和建議) 日進有功:每天進步一點點 ![]() 循序漸進: 你在哪一級,你愿意嘗試去做什么? ![]() 預約下一次會談: 1.提供選擇: 你覺得有沒有必要現在預約下一次的會談?若是,你覺得什么時候再來咨詢會比較好呢?兩周后或者三周后? 2.暗示愿意努力達成任務的喜悅分享: 我很期待下周見面時,可以聽見你,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做了哪些努力。也期待聽到你分享離自己渴望更進一步的喜悅。 第二次咨詢擴大進展:EARS ![]() 結語: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是一場遇見成功人士的訪談,設定目標、賦能、找方法、一小步行動,創造自我效能。貼近人心,看見希望,創造能量,修改行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