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關系(Open Relationship),在1970年的美國開始被提出,指的是一種關系的參與者雙方(甚至多方)共同認同的非一夫一妻制親密關系。 它并非毫無原則地跟隨本能行動,而是建立在雙方知情自愿的基礎上,雙方必須對期望的關系有充分的彼此了解,并達成共識。 在一段開放式關系中,關系的雙方可能會同時擁有一個或以上的長期或者短期伴侶,這種伴侶的形式可能是短期約會,也可能是長期的婚姻等等。 據美國近年統計,有5%左右的人群正在或者曾經嘗試過開放式關系,并且,有40%的男性和25%的女性認為,如果沒有社會和文化帶來的壓力,他們會愿意去嘗試一下開放式關系。 和人們對開放式關系的態度相對應的,是人們對婚姻態度的轉變。 以日本為例,1993年,認為「結婚是必然的事」的人占45%,認為「不結婚也可以」的占51%,而到了2013年,認為「結婚是必然的事」的人的比例降低到33%,認為「不結婚也可以」的人則增加到63%。 我們必須承認,婚姻這種一對一的相對穩定的契約關系可能會在未來受到更多挑戰,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思考婚姻的價值和意義,并嘗試甚至發展出更多的新的關系類型,而開放式關系正是其中之一。 首先,為了避免有人將開放式關系和多角戀混淆,我們先來做下區分。 開放式關系(Open Relationship),強調的是關系雙方毫無保留地向對方開放自己的想法。 從性的角度,他們不認同一夫一妻制和戀愛關系中的排他性,也不要求伴侶的絕對忠貞。 兩個人都可以在保持彼此關系的前提下和其他人發生性關系。 多角戀(Polyamory),也叫多邊關系,指的是一段固定、長期的戀愛關系中有超過兩個人,開放式關系仍然是兩個人之間的穩定的親密關系,只是各自都可以向外有一些其他的關系,但其他人并不在這兩個人共同的關系中。 人們為什么選擇開放式關系? 以下是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幾項原因: 1.雙方都感覺到了自己的「天性」,有些人感到自身荷爾蒙或者個人經歷的原因,以至于自身無法長期專注于同一個伴侶。 2.伴侶的某一方,發現自己無法滿足另一方的需求。 3.雙方都想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更加多樣的關系。 4.有些人對伴侶雙方的成熟度沒有充足的信任,因此他們希望能夠用開放式關系,來試著進行一種挑戰。在這種挑戰中,他們會感受到自己的嫉妒、依戀、占有欲等等,他們認為自己會從中獲得更高的自我覺知,和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5.認為與其隱瞞對方,不如雙方約定和溝通達到雙贏的模式。 6.認為開放式關系是一種更加經濟的伴侶模式。 7.遠距離或異地戀愛的解決方式。 什么樣的人容易發展出開放式關系呢? 逃避依戀的人比較會進入開放式關系,因為他們不喜歡承諾。 焦慮依戀的人對于開放式關系的態度比較複雜。 有點像是又愛又恨,在恨的方面,因為在這樣的關系當中,焦慮依戀者沒有辦法完全占有對方,所以會產生不安;但是在愛的部分,焦慮依戀者又可以透過其他的伴侶來補足他在某個伴侶身上的不安。 開放式關系的感覺,好嗎? 關于開放式關系,其中一個論點是:「世界上并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算有,也不可能跟你百分之百契合。 如果你可以跟甲有心靈上的交流,跟乙一起享受藝術展覽,跟丙有歡愉高潮的生活,為什么要委屈自己在一個人身上、并且要求他滿足你在親密關系當中的所有需求?」 在具體操作上面,開放式關系的實踐者可能同時擁有兩個伴侶,一個是主要伴侶,一個是次要伴侶(當然也有可能有更多的伴侶、或者是不同的伴侶組合型態),每個伴侶可能「負責」不同的部分,比如一個負責逛街玩樂、一個負責聆聽心事等等。 對此,有學者提出了兩個假設: 增益假設(Addictive): B如果了滿足了A的性需求,這個正向快樂的感覺也會延伸到A和C的關系當中,換句話說, A和C的關系滿意度也會增加。 消減假設(Contrast): B如果了滿足了A的生理需求,A和C的關系滿意度反而會減少,就是走一個嫉妒的概念。 而經過調查研究,他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如果一個人在主要關系中獲得性滿足,那么他對次要伴侶的滿意度也會比較高。 換句話說就是符合第一個假設,AB之間的快樂可以延伸到AC之間,這個效果在男生身上尤其明顯,在女性身上有時會出現消減的效果。 可當我們放棄了從一個人身上滿足所有需求,雖然帶來更多的自由,卻也同時帶來了一些隱患。 比如,有些人「聲稱」自己在實踐開放式關系,但卻采取的是劈腿、或者是隱瞞的形式。 也有一些人是在自己劈腿之后,才說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開放式關系,讓那個目前暫時放不下的伴侶「勉強」接受開放式關系。 簡單地說,就是這段關系里面有一個人是「被迫開放」的,而這個人,往往是處于感情中的弱勢地位的那一個。 于是乎,被迫開放的那個人,為了能夠留在這段關系當中,可能會進行自我說服,默默的跟自己說:我是可以接受開放式關系的,我同意他同時和其他人有感情或者是性上面的交流。 換言之,就算他覺得很痛苦,也可能繼續留在這段「開放式關系」當中委曲求全。他表面上看起來是知情同意,實際卻是被強迫、不自愿的。 緊接著,在開放式關系的進程中,被強迫接受的那一方就會發現諸如以下的問題,從而陷入痛苦的掙扎中: -雙方對關系規則想像不一致。(我腦袋當中的開放和你腦袋當中的開放不一樣) -個體難以掌握伴侶非語言的情感表達。(對方言行不一,但你沒有發現) -關系開放后才發現自我難以達到性愛分離的境界。(理性上面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但是感情上面卻做不到) 這樣的困境,背后的原因只有一個:我們真的能夠坦白地進行「知情同意」嗎? 雖說不論你選擇哪一種關系,都可能會遭遇到劈腿、外遇、吃醋、嫉妒、甚至對方不誠實的狀況。 但如果你選擇了開放式關系,那就意味著更多的溝通、更多的磨合、更多的適應。 而為數不多的好處大概就在于,你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不同的愛。 時常有人問「實踐開放式關系是不是因為無法好好愛自己,是缺乏愛的;因為缺愛,所以一個伴侶身上無法得到足夠的愛,需要有更多的關系對象來關注自己,獲得被愛的感覺呢?」 如果這句話改成:「一對一封閉關系是不是因為無法好好愛自己,是缺乏愛的;因為缺愛,所以不允許伴侶把心思放在其他人身上,需要完全獨占關系對象來維持自己的安全感,獲得被愛的感覺呢?」那似乎也說得通。 實際上,針對關系型態去問的概括性問題,是落入標簽化的思維,是默認了所有實踐某類型關系的人動機都一樣。 封閉關系的人不代表沒有愛的能力,可能只是沒有接觸過開放式關系的概念,或是本身在當下的狀態確實是不需要伴侶以外的親密對象了。 開放式關系實踐者也不代表一定有愛的能力或是一定沒有: 有愛的能力的人可能不認為「愛是有限的,給多個人會匱乏、崩潰」,沒有愛的能力的人確實也可能會為了「逃避」而找尋多重伴侶來避開每段關系中的關系議題。 因此,關系親密幸福的關鍵不在于關系型態,而在伴侶各自的心態,縱使開放的關系類型確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也有人問,這種關系難道不是在美化出軌嗎? 還是那句話,開放式關系建立的前提,是雙方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如果只是想跟其他人發生情感/性愛關系,而現有的戀愛/婚姻對象對比并不知曉,甚至說是反對的話,那正是出軌無疑。 而對于遵守這個原則的開放式關系中的雙方來說,盡管這件事每個人操作起來可能會有點不一樣,但大概的意思是:在關系的一開始就坦承告知伴侶,自己同時有其他的伴侶;當自己「伴侶數目」增加或者減少的時候,也會尊重彼此,在彼此都同意的情況下才會實行。 也是因為這個關鍵的要素,使得開放式關系和劈腿或者是外遇而有所不同。 根據國外學者系列的統整性研究指出,與一夫一妻制關系中的人相比,開放式關系中的人,他們的承諾、信任、日常心理幸福感和關系滿意度,與一夫一妻制并沒有差異。 換句話說,不管你有幾個伴侶,不管你正在進行的是哪一種類型的親密關系,都一樣會吃醋、都一樣會有幸福。 有一些開放式關系的實踐者還會幫自己的伴侶「征求其他的伴侶」。 不過,也因為這樣,使得開放式關系需要有大量的溝通。 簡單的來說,這是溝通成本很高的一種關系 如果你真的考慮嘗試開放式關系,以下是幾條原則和建議: 1.考慮你的自身情況是否穩定,開放式關系可能帶來強烈的情緒的起伏和波動,我們并不建議人格不穩定或者處于焦慮低沉心境中的人嘗試這種關系。 2.開放式關系一旦開始,你將無可避免地面對嫉妒和吃醋的情況,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3.必須和關系中參與的每一個人開誠佈公的溝通、溝通、再溝通。 4.注意討論細節和深度。開放式關系要求有一定的靈活性,所以對于一些特殊的行為你們必須進行具體的討論,具體到你們能夠接受什么,底線是什么,而什么不能夠接受。 5.在選擇開放式關系的對象方面,同事和朋友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6.要有對等的關系,如果你能夠做什么事那么你的伴侶應該也能夠做。 7.你所處的關系沒必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你可以告訴一些朋友。 一方面你需要一些社會支持,另一方面你也不想總是收到「你對象今天和一個陌生人親密的在一起」的消息,對嗎? 8.耐心點,任何關系的和諧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把開放式關系當做你們即將破裂的關系的救命稻草。 9.你有義務對即將有可能進入你的開放式關系的人進行提醒和說明。如果你不能夠告訴你喜歡的人你處于一段開放式關系中,建議你不要開始嘗試開放式關系。 最后,必須強調的是,這篇文章只是站在客觀角度上對開放式關系的一些探討和反思,我們非常不希望這篇文章被歪曲成為一些人劈腿的借口。 再說一遍,開放式關系應建立在雙方知情自愿的基礎上。 雙方必須都覺得這種關系是真正能夠滿足自己的,而不僅僅是對方的需要。 那些為了留在愛人身邊,委屈求全接受對方腳踏兩只船的現象并不是開放式關系。 |
|
來自: 昵稱2855642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