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床來看,急性膽囊炎大都會轉化成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時間久了,就會發展成膽結石,膽結石怎么辦?如果去醫院,大約都要動手術取石,最甚者就是切掉膽囊。切掉膽囊就沒有膽結石了,看似斬草除根,萬事大吉。其實,則不然。
我的一個遠親嬸子,患有膽囊炎、膽結石十幾年了,經常口苦、消化不良、兩肋、后背攻脹痛,兩眼干澀,頭暈腦脹……根據她的體質,我開了益氣養陰、疏肝利膽的方子,吃上兩周就改善了,改善了,就害怕中藥難喝,就不再吃中藥了……呆上一兩個月,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會犯病,再來找我開方子……如此,治治停停,停停治治……總是反復發作,一狠心,就去大醫院把膽囊切除了……這下可沒有膽囊炎了,也沒有膽結石了,該好受了吧?但是,似乎癥狀一點也沒改善,還是口干口苦,兩肋、后背攻脹、眼睛干澀……再找我看病,還是吃益氣養陰,清利肝膽的方子,吃了就會好受……但是,還是吃吃停停、停停吃吃,不到兩年,又發現肝內膽管結石……你不能切肝吧?
我的叔叔,那種肥肥胖胖的體質,也是多年的膽囊炎、膽結石,后來發生膽結石坎墩,疼痛難忍,不得已,就手術切除了。兩年過去了,雖然沒了膽囊,卻依舊右肋下痛脹,不能多吃,不能吃油膩……
從身邊一些患者來看,西醫的外科治療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我們的中醫老祖宗很早就找到了徹底消除膽囊炎、膽結石的方法與方藥。
治膽囊炎、膽結石最有效的就是“大葉金錢草”。我們都知道,膽結石是膽汁內膽鹽凝結而成,膽鹽融化在膽汁中,為什么會淅出凝結而成為膽結石呢?這就像用火熬鹽水一樣,火把水分蒸發了,鹽分就淅出來了。
所以,膽熱是主要的原因。
清膽熱,是治療膽囊炎、膽結石的根本。
第一味藥:大葉金錢草,清熱除濕、清肝利膽。每天拿大葉金錢草120克,濃煎三大碗,一日三次,剩下的要渣子繼續熬水,當茶飲。一個月為一療程,一般三個月的時間,膽結石就會被融化排出。
第二味藥:生雞內金。中藥有個以形治形的理論。雞內金就是雞嗉子的內皮。雞吃生玉米粒、小石頭、小玻璃等,但是,我們幾乎見不到雞糞中有這些完整的硬物,雞嗉子把它們都磨碎了。用生雞內金研沫,每次吃5克,一天兩三次。服藥后,膽囊收縮力量加大,有利于磨碎里面的結石。這講起來有些天方夜譚。但是,療效就是有。學中醫,腦子里一定要有個“取象比類”的思維。
第三味藥:郁金。膽熱是膽囊炎、膽結石的原因,但是,膽熱是怎么來的?肝郁化熱!所以,膽熱是個郁熱,郁熱就要散熱。郁金,疏肝解郁,清心除煩,從根本上清散膽熱。
這三味藥,又叫做“三金排石湯”,是治療膽囊炎、膽結石的專方專藥。療效毋庸置疑。前提是藥量要足,其次是雞內金不入煎劑,必須吃藥沫。再其次就是根據病人的體質,再配合別的方藥。比如我那個嬸子,她平素氣陰不足,有些肝陽上亢,我就加了太子參、麥冬、天麻、白芍;再比如我那叔叔,體胖,就加了可以降血脂減肥的炒山楂、丹參、決明子等。臨床上還有氣虛的,氣虛了,平滑肌蠕動無力,不利于排膽排石,可以加黃芪、枳實等。
西醫外科方法治療膽囊炎、膽結石,是針對這個結果,把“果”摘了,但是,結石的根本原因沒有干預,沒幾年,肝內膽管結石又發生了……這種結石比膽結石更嚴重……特別是廣泛發生的,最終導致瘀膽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所以,改變“結石”體質,才是根本。
中醫中藥恰好彌補了西醫這一缺陷。
體瘦多陰虛,易患結石的原因,就是膽汁太稠,要滋陰既加水分,膽汁稀了,就不容易淅出膽鹽變成結石。要用玄參、麥冬、沙參等。
體胖多痰濕,痰濕在膽汁中,就相當于膽汁中有機物多,也是粘稠,有機物與無機鹽結合,容易發生結石。要用山楂、丹參、決明子等。
易著急上火,脾氣暴怒的人,或者喜歡喝酒吃肉的人,內部多火熱,要注意清肝膽郁熱。要用郁金、梔子、金錢草等。
等等。
總之,要觀其脈證與體質,藥隨人變,藥隨證變,使藥物與體質、病癥切合,再加上病人遵醫囑、足療程的配合治療,這個病完全可以治好、治愈。特別是部分手術后,結石體質并未改變的,更應該配合中醫中藥調理體質,避免嚴重的并發癥、后遺癥。
這篇文章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原則,把“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病癥的中西醫治療優劣講了一下,希望更多有緣人能夠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