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現代主義:部分建筑師和理論學家以批判現代建筑派的理論和實踐而形成的建筑思潮。它重視研究社會對建筑活動的文化約束性,而非科技對建筑的影響,提倡復古和折中主義,主張形式和功能的不協調突破原有建筑的規律性和邏輯性。代表實例:文丘里——費城栗子山母親住宅。 2.新理性主義:在20年代產生意大利的理性主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建筑思潮。對逐漸教條和僵化的現代主義提出質疑和修正,主張關注建筑的歷史、傳統問題,希望以歷史與傳統的邏輯建立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則。建筑多以純粹的幾何體量組成,體現強烈的秩序感和古典感。代表實例:馬里奧·博塔——戈塔爾多銀行。 3.坦丹扎學派:在瑞士南部的提契諾地區,活躍著一只嘗試將歷史傳統與現代建筑結合的建筑探索隊伍,形成了所謂的提契諾學派(坦丹扎學派)。他們一方面以類型學的方法從歷史上尋找建筑形式的邏輯表達,另一方面,他們的作品大都由純粹的幾何體組成,體現著一種強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代表人物:博塔。 4.新地域主義:一種遍布廣泛,形式多樣的建筑實踐傾向。主張將具體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民族文化群體,獨特的歷史時期與當地的傳統相聯系。建筑要表現當地環境、文脈和結構模式,具有人文主義、自然主義、多元開放的特點。代表實例:倫佐皮亞諾——芝柏文化中心。 5.解構主義:強調設計理念和設計過程,無視建筑準則的一種建筑思潮。主張解體建筑系統,運用構成方法重新組合建筑元素,創造新的視覺效果和建筑形式,是多元和開放的系統。代表實例:弗蘭克·蓋里——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6.新現代主義:繼承和發展現代建筑派設計語言和方法的一種建筑思潮,其形式表達更加抽象,建筑理念更加具有個人特征。代表實例:理查德·邁耶——蓋蒂中心。 7.紐約五:成員包括彼得·艾曼森、格雷夫斯、格瓦斯梅、理查德·邁耶、海杜克五人,他們在196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建筑展。他們的建筑設計思想深受風格派和勒·柯布西耶的影響,對純凈的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十分偏愛。代表作品有理查德·邁耶的蓋蒂中心。 8.白色派:以“紐約五”為核心的建筑創作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最活躍。其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其建筑設計思想深受風格派和勒·柯布西耶的影響,對純凈的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十分偏愛。代表作品有理查德·邁耶的蓋蒂中心。 9.高技派:20世紀50年代后期興起的流派。在建筑造型風格上注意表現“高度工業技術”的設計傾向。在理論上極力宣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美感。其新發展是致力于運用現代工藝技術的新成就,創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環境。代表實例:諾曼·福斯特——法蘭克福商業銀行。 10.極少主義:強調建筑設計的整體統一和建筑風格簡潔大方的建筑思想,將建筑造型和建筑體量的幾何性抽象化極端化。建筑空間純凈,材料表現豐富,構造精致細膩。代表實例: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