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都有常識。 常識,是客觀規律,它就存在在那里,靜靜地等待著人們去認識它。所以,在常識面前,只有“認識”和“不認識”兩類人。 對于對常識有著共同認識的人,不需要討論。譬如,渴了要喝水,這個沒有人討論。 對于對常識沒有共同認識的人,則沒討論的前提。譬如,不能用手去拉已經觸電的人,遇到油鍋起火,不能用水撲滅,這個是面生活的基本常識。懂的人,不需要多說,不懂的人,你跟ta的交流,要從原理講起——實際也就變得不可能。 前幾天,有跑友問我,為什么最近(指當時)的話題不開留言了? 我說,恰好是那幾篇都是常識性的話題,而且正好是在月初,給人一種誤以為本月開始不開留言進行討論了的巧合。 純粹是基于“常識不必討論”這樣的認知,有時候會關閉留言討論,并不針對某個具體的圍觀者群體。 一、有的健康話題,純粹是常識 譬如,之前寫過一篇關于脂肪管理的文章。說的其實是脂肪的一些特性,它就是常識。 跑友們詢問為啥不開討論的,多數也集中在這篇文章下。 在健康運動領域里,有很多屬于常識的知識點,諸如: * 跑步20分鐘,并不能瘦身,因為還沒有到燃脂供能的階段。 * 傷害你的關節的,不是跑步這項運動本身,而是錯誤的跑步姿勢,實際上,完成同樣的距離,跑步比走路對關節的損傷更小。 * 人不可能處在某種完全靠燃脂供能的狀態。 * 長年始終在一個低心率區的運動,強身健體效果并不如不同強度的訓練更好。同理,小比例的中高強度訓練,是必要的。 * 節食不能瘦身,因為身體有自己的儲存能量的機制。越讓它感到“饑荒”的威脅,身體越能儲存能量。 * 所有用不了的能量,都會被轉換成脂肪的形式存儲起來。所以,米面這類碳水為主的食物吃多了,在一定時間內未被消耗,會變成脂肪,糊在身上。 又譬如,我們所用的設備,很多疑問點的答案,也屬于常識。 * 民用級產品,佩戴兩塊跑表同時路跑,可能記錄的距離有差異。 * 冬天用光電心率比夏天用時,在啟動時更容易出現波動。 * 同一種鞋型并不適合所有足型。 * 有的品牌記錄的軌跡會呈現整體的移動,因為它沒有開啟地圖軌跡修正功能。這與定位元件的精確性無關。 * 佩戴合適與光電心率的精確度有直接的關系。 * 心電心率比光電心率的時滯更短。 * 心電心率比光電心率更不容易受氣候環境的影響,因此相對更穩定。 就健康與安全而言,也有很多常識,諸如: * 持續同一個模式運動,且無休,是強身健體效果比較不經濟的(相對于企圖取得進步而言)。 * 休息不一定是完全不運動,可以是不同類別的交叉運動。 * 當身體感到不適時,強迫自己運動不會提升狀態,相反,這時候真的有誘發其他因素而導致危險的可能——這時候的猝死,不是跑步害了當事人,是不肯聽從身體呼喚的懲罰,只是這個懲罰來得太猛了。 * 運動后,適當的補充是必要的,不存在“一旦補充,剛才就白跑了”的問題。即使真的存在“剛才跑步消耗了600大卡,跑后吃回去600大卡”,這種消耗后補充達成的平衡,也比不運動消耗,同時也不補充所帶來的平衡更加有益,因為前者讓身體得到了強化。 * 即使是完全休息一兩天,也不會讓你的狀態出現本質性的下降。一般持續三四天的完全“曬網”,才會使跑步能力有可感知的下降。而力量(肌肉)能力,則在持續四周曬網后,才能感到下降。 * 用鬧鐘把自己從深睡中喚醒,為了換來一場晨跑,實在是弊大于利。 …… 我之所以信手拿這些敘述做例子,是因為這類話題,我在私底下回答過圍觀者許多次了。 坦率說,總是在回答常識性的問題,有時候讓人很無奈。 二、跑步技術類的話題,往往非常識 這類話題,也是私下里討論比較多的。我也樂意與人做這方面的交流。 譬如:跑姿。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有學問的話題。 真的不存在“我跑了很多年,因此我的跑姿就是科學的”這種邏輯。有可能跑了多年還跑錯了。 最安全的跑姿,是在腳落地的一剎那,落點在身體的重心下方。 再譬如,心率區間的設置。 這個話題,幾乎是老生常談。很多習慣于這樣分兩步走的人們,往往在其中迷惑打轉:第一步,根據220-年齡得到最大心率;第二步,根據最大心率的50-60-70-80-90-100%分成5個區間。 對于從來不運動的人,在起步階段,可以采用。但當自己有了一定的經驗后,在有氧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就要做有針對性的調整。 常見的分區方法有多種,其中儲備心率法,無氧閾值法,是比較主流的兩種。而在儲備心率法里,也有不同的主張。 有的主張儲備心率的平均分法。分為熱身區,燃脂區,有氧耐力區,閾值區,無氧區。 著名的EMTAI法則是訓練隊比較喜歡采用的。它沒有熱身區,它的幾個字母就是區間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 E(asy)輕松區,大致相當于前述的燃脂區; M(arathon)馬拉松比賽強度區,大致相當于前述有氧耐力區; T(hreshold)乳酸閾值區,大致與前述閾值區對等; A(naerobic)無氧區,大致相當于前述無氧區; I(nterval)間歇區,在前述的分法里,也在無氧區內。 實際上,間歇運動,是無氧快速(好像主流的說法不把它稱為沖刺,因為沖刺往往很難短時間內重復,而間歇恰好是“多次重復某個節奏”,所以,間歇訓練中的快速段,叫快速,而不是沖刺,是合理的)和有氧調整相穿插的形式,不是完全的無氧運動。 有理由相信,上述I,就是指間歇跑的快速段應該達到的強度,即在我們日常采用比較多的第五區吧。 因為EMTAI沒有設置熱身區,很多人直接將EMTAL對應1,2,3,4,5時,總是差一個區。在采用EMTAI分區法的RQ中,它從善如流,在下面加了個0區,這樣只要把A+I合并看做5區,就都能對應了。 上文一直說“大致對應”的關系,是因為邊界值有所不同,用者自己也可以調整。 三、為什么常識類的話題不開討論 1、我自己有過深刻的教訓。 在別人遇到麻煩的時候,利用自己在三十多年前已經了解的常識(在我看來是跟渴了要喝水一樣的常識),幫助不懂的人們去解決面對的問題。因為對方不懂,也不相信我竟然會掌握這樣“高深的”知識,因此,不僅拒絕,還誤解我的解決方案,把人家的東西搞壞了。 此后,我對自己認為是“常識”的應用,非常謹慎。面對有可能“不懂”的人群,寧可不發起互動,除非是看到對方因為缺乏常識,而出現“用手去拉觸電的人”這樣荒唐冒死的危險,也許我才會出手干預。 2、減肥類的話題,在我看來基本都是常識性的。 一般有運動常識的人,肯定都能看懂。 如果要發問“為什么米面吃多了最終也會轉換成脂肪存儲起來”這樣的話題,或者“我每天跑30分鐘為什么我不瘦下來”這樣的問題,那大家基本上不在同一個常識認知層面,因此這種交流互動也不是一句兩句能有效果的。 基本上朋友們發起的提問或者疑惑,我都會有互動(當然不一定都打勾?精選放出來),在交流中相互提高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如果沒有互動,那實在是問得太令人無從答復,或者,簡直是問得讓人無語——尤其在常識性的問題上。 =================================== 作者:老威修斯,個人公眾號:老威小屋。運動大叔,跑步和健身愛好者,跑步是運動的其中一個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學訓練,合理飲食”的健身原則,倡導戒煙斷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為主,以適當追求競技能力為輔。 |
|